宽容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现代汉语词典》对“宽容”一词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对此可进一步引申为: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宽大为怀,以大局为重,甚至对个人的暂时损失也不计较,这是豁达大度的表现,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人生活在世上,不管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总有不顺心之事。当人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除时,容易导致机体分泌功能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还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倦怠无力、心绪烦乱等症状。这些心理与生理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间难免有矛盾,有争执、家庭中夫妻互骂、兄弟反目、婆媳失和等也不鲜见。如果事后大家平心对待和互相理解,或者事前能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忍让,这类不愉快的事情是不会经常发生或者本身就可以避免。反之,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而且只能将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生活中学会宽容你能明白这样的道理:

宽容就是洞察: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不会尽善尽美。无论是“患难知交”,“亲朋好友”,还是“金玉良缘”,“模范丈夫”,都是相对而言,他们的矛盾、苦恼常被掩饰在成功的光环下,而掩盖的工具恰恰是宽容。不必羡慕大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友谊、事业、家庭才能稳固、长久。

宽容就是忍耐:同事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唯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夫之臭脚,妻之脏发,婆婆的挑拨唆使,切莫计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坚持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更难以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爱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浪漫,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放眼明日,来日方长,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

宽容就是谅解:可能有人曾伤害过你,记仇是心灵的肿瘤,多一分宽恕就多一分理解,隔阂由此可能化解。家庭更需谅解,丈夫为啥旧情新移,妻子缘何神色骤变,设身处地寻思一番,我假如是他(她)又会怎么样?只要感情纽带尚存一丝半缕,诚心宽容,才是大家风范。儿子成绩近期不尽如人意,女儿考重点名落孙山,不要恨铁不成钢,无数事实证明,此刻的谅解比责骂更具有催人向上的鞭策力。

宽容就是博大: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

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思想更加快乐。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最佳“精神补品”。

宽容给人益处甚多,宽容能化解矛盾。来看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位乡下人,在大年初一时发现自家门外多了个非常不吉利的东西——盛骨灰的陶罐。不知是哪个缺德的人干的“好事”,他冷静地想了一想在陶罐里种上一株百合花,花开了,他悄悄地送了过去。这一举动打破了原先的僵局。百合花的盛开化解了两家人的仇恨,同时也捎去了他的仁慈之心。那位邻村仇人在一片真心面前,能够登门道歉,自惭形秽,他那只占一小片空间的宽容之心也被唤醒了。两人的宽容之心互相交换,冤仇自然消除了。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历史上,懂得宽容他人过错的人多是会做事的人。这样的例子几乎举不胜举。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曾统兵讨伐齐国,大获全胜,被赵王封为上卿。蔺相如当时只是一个无名的门客,因到秦国去送和氏璧有功,也被赵王封为上卿,但是地位在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整日里冲杀疆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我对国家的贡献有多么大!而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个门客,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得了大功,这太不公平!如果哪天让我碰上了,我一定让他瞧瞧我的厉害。”有人把廉颇的话告诉了蔺相如,蔺相如听了只是笑一笑,什么也没说。从那以后,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就躲起来,避免与他正面接触。久而久之,连蔺相如的仆人都看不过去了,他们觉得蔺相如太窝囊。蔺相如却说:“国家危难放在首位,个人恩怨放在后面。”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感到很惭愧,于是便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后来,廉颇和蔺相如结成了生死之交。

所以,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眼光高远,胸襟博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那样心胸狭窄,总是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与人合作呢?

在这方面,被人们称为“三国时代风云人物”“乱世英雄”的曹操堪称典范。曹操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合作,甚至还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与张绣的合作也使后人们钦佩他的宽宏大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绣是曹操的死敌,两个人有着深仇大恨。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死于张绣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战前,为了打败袁绍,曹操考虑到张绣独特的指挥才能,主动放弃过去的恩恩怨怨,与张绣联合,并封张绣为扬威大将军。他对张绣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张绣在后来的战役中十分卖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发现了大批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建议曹操把这些当初对他不忠心的人抓来统统杀掉。曹操却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众人呢?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经暗通袁绍的人被曹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对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识之士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来投靠曹操。

所以,一些专家们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人才的较量。曹操的话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势力强大,地广粮多,军备充实,实力远远超过曹操。曹操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后,信心百倍地说:

“兵家胜败不完全取决于实力大小,而要看主将的指挥才能如何。袁绍志大智短,色厉内荏,心胸狭窄,不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他的将领骄横,不服从军令。因此,不管他地有多广,粮有多足,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由此可见,曹操深明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宽容固然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但对某些人不可过分宽容。

有这么一个寓言。有人骑一匹国马,另一个骑一匹骏马,二人一路同行。骏马咬破了国马长鬃毛的脖颈,流了不少血,但国马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照样走它的路。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饮,浑身颤抖。骏马主人将此事告诉了国马主人。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咬了国马而羞愧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国马牵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之所以说它是寓言,言外之意就是说:此话不可照搬到现实生活当中。现在骏马仅仅是咬破了国马的脖颈,如果继续咬呢?如果骏马真正地对国马构成生命威胁了呢?那么国马是不是还应该继续宽容呢?即使最后骏马后悔死,国马的生命依然无法挽回。这个损失,不仅仅是国马的损失,同样是骏马的损失。

有的时候,不宽容,于己、于人,都是有好处的。有一种犯罪叫作“包庇”罪。就是说你如果知道某人犯罪,不能窝藏他。如果你把他藏起来,他可能继续犯罪,继续伤害他人,这对大家是有害的。即使他没有继续伤害他人,由于他的犯罪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会使其他违法分子更加猖狂,同样会使他人受到伤害。对恶人的“宽容”,对社会是很不利的。

该下狠心的时候,面对恶人必须惩罚他。否则你也许得到了一时所谓宽容的安慰,但这将深刻地伤害到他人。有的时候不知道对方是善是恶,可以先观察,但当他严重地伤害到自己的时候,也不应该先想着怎样宽容。也许我们可能判断错误而错误地惩罚了他人,但错误总是免不了的。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宽容绝不能过分。否则它就是放纵,就是一种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