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说透,化干戈为玉帛

有道是,观棋不语真君子。下棋也好,打牌也好,局中的各方正在较劲,猛然间一方想出一步妙手,某个旁观者也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忍不住惊叹“太棒了”。出招的一方郁闷自己的妙计被揭穿,本来蒙在鼓里的那一方却没觉得旁观者是帮了自己,反而觉得自己的智力被鄙视了,心中也郁闷起来。这位旁观者把两方都得罪了,却还为猜透别人的心理而沾沾自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以为自己明白别人在想什么,到处宣扬自己的“见解”,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错失了多少机会。事实上,如果能够把想法放在心里,为人处世也许就会更轻松了。

木材厂有一个干练的办事员。有天早上,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一个人急躁不安地在电话里通知他说,木材厂运去的一车木材都不合格,他们已停止卸货,要求木材厂立即把货从他们的货场运回去。原来,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时,他们的木材审察员报告说这批木材低于标准50%,鉴于这种情况,他们拒绝接受木材。

办事员立刻动身向那家工厂赶去,一路上想着怎样才能最妥当地应付这种局面。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找来判别木材档次的标准规格据理力争,根据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审察员的经验与知识,力图使对方相信这些木材达到了标准,错的是对方。然而这次,他决定改变做法,打算用婉转的方式解决问题。

办事员赶到货场,看见对方的采购员和审察员一副揶揄神态,摆开架势准备吵架。办事员陪他们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货车旁,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继续卸货,这样办事员可以看一下情况到底怎样。办事员还让审察员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边,把好的堆在另一边,说是这样拉回去方便。

看了一会儿,办事员就发现,原来是对方审察得过分严格,标准没有拿准。因为这种木材是白松,而审察员对硬木很内行,却不懂白松木。白松木的相关标准恰好是办事员的专长。不过,办事员一点也没有表示反对,而是一边观察,一边问几个问题。办事员提问时显得非常友好、合作,并告诉他说他们完全有权把不合格的木材挑出来。这样一来,审察员变得热情起来,最初的紧张开始消除。渐渐地,审察员整个态度都变了,他终于承认自己对白松毫无经验,开始对每一块木料重新审察并虚心征求办事员的看法,最终发现木材完全没有质量问题。

最后,他们收下了全部木材,办事员拿到了全部的货款。

凡事不要轻易说出,可以使工作与生活更加顺利。而有一些人往往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管时间场合,对象是否适当,更不理会讲话的后果,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且,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是采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甚至不乏尖锐刻薄。这样的直率最容易得罪人,往往使对方十分尴尬,使自己招人记恨,陷入孤立的状态。其实,只要动动脑筋,换个思路,也许不说出来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某一外国贵宾来我国访问,我国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招待宴会。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极其珍贵的九龙杯,其形古朴苍劲、玲珑剔透,特别是龙门口上那颗光耀夺目的明珠更是巧夺天工。有人被这精美而又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赞不绝口。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多,他竟将一只九龙杯有意无意地顺手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我方陪同人员见状后,觉得直接索要不太礼貌,甚至还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眼见客人夹起公文包兴冲冲地离去,心里焦急万分。

陪同人员将这一情况向当时正在视察工作的领导做了汇报。领导听后指示道:“九龙杯是我国的稀世珍宝,一套36只,缺一只岂不可惜?不要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然追回也应采取最为合适的办法。”当领导得知这位贵宾将要去观看魔术表演时,思忖片刻,心生一计,便把有关人员叫来,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晚上,明亮的表演大厅里热闹非凡,精彩的魔术表演令观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位贵宾,被中国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一个劲儿地热情鼓掌。台上表演正是**,只见一位魔术师轻步走上舞台,很是潇洒地将三只杯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观众定睛一看,原来是奇光耀眼的九龙杯。再看魔术师举起手枪,朝九龙杯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转眼间,那三只九龙杯只剩下了两只,另一只不知去向,观众们兴趣热烈,既为魔术师的技艺叹服,又都在讨论:那只九龙杯变到哪里去了?

这时,魔术师对观众们说道:“观众朋友们,那只杯子刚才被我一枪打进了坐在前排的那位客人的皮包里了。”说完,便轻步走下台来,对那位贵客欠身道:“先生,能打开您的包吗?”贵客明知是计,但不好作声,便从包里将九龙杯取了出来。当他看到满场的观众都在热烈鼓掌时,也笑了起来。珍贵的九龙杯就这么被留了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心直口快”也许是一种美德,然而因言语不当而产生矛盾又确实不合适。在很多时候,“心直”固然可嘉,但“口快”却未必值得称道。如果我们能够区别不同情况,该直说的时候直说,该婉言的时候则婉言,那就不但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增进友谊和团结。所以古人有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