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与强制是取得成功的因素

1892年12月15日,37岁的乔治·盖蒂和40岁的莎拉·盖蒂中年得子,即后来雄踞世界巨富榜榜首20年之久的琼·保罗·盖蒂。

乔治本来是个普通的教员,在妻子莎拉的鼓励和财政上的资助下,才读完法学院,后来成为颇有成就的律师。

到了1903年,即保罗·盖蒂11岁的时候,乔治的净产值财产已经超过25万美元。1903年,他又以500美元在包特维尔西边的奥色治印第安人的领地买下了1100英亩土地,称为“50号地”,并组成了“明尼荷马石油公司”。乔治是公司主要的股票持有人,并任总经理。乔治的油井不断地往上冒油,家产越来越雄厚。

保罗·盖蒂完成了高中教育之后,就开始在各大学兜圈了。他沾染了所有富家子弟的一切恶习,生活**而又糜烂。1912年4月,学业上不思进取的保罗请假两个月到日本和中国旅行,此次之行对他以后的人生观影响颇大。

在日本,那里的人都很有礼貌、节俭、勤劳、一丝不苟,让他从此很相信日本人。几十年后,盖蒂石油公司几乎获得了日本三菱石油公司49%的股权。盖蒂石油公司的几艘油轮,都是在日本的造船厂制造的。此外,盖蒂王国还与日本很多的大企业有着密切的交往。

在中国,保罗感受到中国人“天生的力量和气质”。当时,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刚刚被推翻,政局很不稳定,贫富悬殊极大。但处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依然生生不息地劳作着,表现出极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力。保罗为中国的落后大发感慨,同时也为中国人的勤劳品格所折服,又被中国人的忠诚而感动。虽处乱世,但人们仍然表现出很高的操守。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这句中国的古语也许保罗·盖蒂并不知晓。他虽然没有兴趣读书,但社会的历练,使他明白了许多事理。他终于浪子回头,在继承父业后又将父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据估计,保罗·盖蒂的个人资产有20亿~40亿美元之巨。

1976年,保罗·盖蒂去世,留下巨额遗产,按照他的遗嘱,将其中13亿美元交“保罗·盖蒂基金会”。

保罗·盖蒂曾不止一次地对他的子女们说:

“一个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完全依赖于自我控制力。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他就不必总是按喜欢的方式做事,他就可以按需要的方式做事。这正是人生成功的要点。”

戒烟给了他启示

保罗·盖蒂年轻时不爱读书爱旅游。有一次,他开着车在法国的乡村疾驰,直到夜深了,天下起大雨,他才在一个小城镇找一家旅馆住下来。

他倒在**,准备睡觉时,忽然想抽一支烟。取出烟盒,不料里面却是空的。由于没有烟,他就更想抽烟了。他索性从**爬起来,在衣服里、旅行包里仔细搜寻,希望能找到一支不小心遗漏出来的烟。但他什么也没有找到。

他决定出去买烟。在这个小城镇,居民没有过夜生活的习惯,商店早就关门了。他唯一能买到烟的地方是远在几公里之外的火车站。当他穿上雨鞋、披上雨衣,准备出门时,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难道我疯了吗?居然想在半夜三更,离开舒适的被窝,冒着倾盆大雨,走好几公里路,目的只是为了抽一支烟,真是太荒唐了!”

他站在门口,默默思考着这个近乎失去理智的举动。他想,如果自己如此缺少自制力,能干什么大事?

他决定不去买烟,重新换上睡衣,躺回被窝里。

这天晚上,他睡得特别香甜。早上醒来时,他浑身轻松,心情很愉快。因为他彻底摆脱了一个坏习惯的控制。从这天开始,他再也没有抽过烟。

后来,盖蒂在给一些渴望学到成功经验的年轻人讲述这件事时说:“我并不是想用这件事指责香烟和爱好香烟的人。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当时已被一个坏习惯控制,快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几乎成了它的俘虏。”

最难控制的是自己。佛学的道理并不高深,也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去做,但是没有几个人得道成佛。原因在于,没有人能把自己完全控制住,人们免不了放纵自己,一任自己情欲的发展。

为佛之道在一“空”字。男子汉大丈夫,说放就放,一切都无所谓了,这就是四大皆空的“空”。

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却又自叹办不到。挣钱养家的事,说不做就可以不做,但是没有几个人能马上做到这一点。

所以,尽管我们老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真正能立地成佛的却没有几个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人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就如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对于法官的质问通常会以“我不记得了”或“我不知道”来回答。所以聪明的律师就会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来套取犯人的供词。有时他会故意羞辱犯人,激怒犯人。一旦犯人上了钩,被律师的话刺激得怒不可遏,就往往会失去控制,说出他在冷静的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供词。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有的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除了机遇不同外,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但是有些人虽然勤奋,却漫不经心。这是人的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而克服漫不经心,就必得有一定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让自己一次只完成一件事。

自制方能制人

有一次,小江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态势。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小江的不满,在一次整栋大楼只剩小江一个人时,他就立即把整栋大楼的电闸关掉。这种情形发生了几次,小江决定进行反击。

周末下午,机会来了。小江刚在桌前坐下,电灯灭了。小江跳了起来,奔到楼下锅炉房。管理员正若无其事地边吹口哨边铲煤添煤。小江恼羞成怒,以异常难听的话辱骂对方,而出人意料的是管理员却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力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晚上有点儿激动吧?”

完全可以想象小江是一种什么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位文盲,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小江这样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况且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小江挑选的。

小江非常沮丧,恨这位管理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没用。回到办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那人道歉。

小江又回到锅炉房,轮到那位管理员吃惊了:“你有什么事?”

小江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

这话显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员不好意思起来:“不用向我道歉,刚才并没人听见你讲的话,况且我这么做,只是泄泄私愤,对你这个人我并无恶感。”

你听,他居然说出对小江并无恶感这样的话来。小江非常感动,两人就那么站着,居然还聊了一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小江也从此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旦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一名有教养的人——都能轻易将他打败。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先控制了自己,才能控制别人。

自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可以说是努力的同义语。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古语有说:“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所想得,但得之有度,远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也,故必控制自己。否则,举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费枉然。又有些奢华之事,如着华衣,娱耳目,实乃人生之琐事,但又非凡人所能自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力竭精衰的小事了,人必然会颓废不振,空耗一生。”

有人说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要想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你今天计划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后,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会义无反顾地披衣下床?

如果你要远行,但身体乏力,你是否要停止旅行的计划?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极大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你是继续做呢,还是停下来等等看?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若在纸面上回答,答案一目了然,但放在现实中,自己去拷问自己,恐怕也就不会回答得太利索了。眼见的事实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都被打趴下了。他们不是不会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是缺乏自制力难以控制自己。

如何培养自制力?按常理说,无非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好像是让人用道德的力量来束缚、控制自身的行为。在现代行为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仅仅是对了一点。

如果人们仅靠意志与毅力来培养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没能成功呢?难道能说他们缺乏意志与毅力?

行为学家在分析了人们成功的因素之后,告诉我们培养自制力的几种科学的方法。

首先,掌握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可以说是与我们传统的认识相吻合,没有意识作用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问题;然后再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会如何,不做又会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其次,控制目标。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序。

有了目标你就可以全面规划一下人生进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功?你想怎样达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如何去修正你的目标?围绕一系列问题审视自己,心中自会明亮许多。

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好目标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控制目标,就要制定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们买衣服一样,买皮衣时,要考虑到这件皮衣能穿三五年;买袜子时,只需想着能穿三五个月即可;买鞋子时,要想着这鞋得穿一两年。不同的衣服,穿着时间不同,就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虑。再如学生参加高考,在复习阶段,也应制定类似这样的目标:5个月之内,要怎么复习?近一两个月之内,该重点攻克哪一门课程?每周六,该完成计划中的哪些事?如此,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起来就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了。

修订目标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标永远是超前的考虑,当做到某一步时,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会出现。这个时候,如果不对目标及时地修订,那么目标因不能如约执行而处于废弃的危险境地。修订目标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柜,到一定时候,就要看看,哪些衣服还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缝补改装,哪些衣服又要添置新的。不断整理,才能让衣柜里的衣服随时能满足自己衣着的需要。

第三是控制时间。人们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

操纵时间是门大学问,在国外专门有向人们提供时间安排的时间管理专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计划要做的事,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人们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但是,难的是如何将那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你可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息,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控制时间来安排好一切。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顺利地进行、完成计划了。

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时间管理专家去管理,只有自己担当起自己的时间管理,筹划自己要做的事。

第四是控制自己的关系群。关系群就是与你保持一定联系并有关系的人群。一个人不可能与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必然要有所选择。

选择一定的关系群做什么?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享休戚,一同成长。

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中常接触的人对你有非常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会吸收什么样的知识和概念,在头脑中构建起什么样的理念,这些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机遇,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经常接触的人群就是给你提供机遇频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间的了解,做事方式上也逐步靠近,这样便有了合作的意向、托付的意向,他人的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诸实施,就等于机遇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第五是掌握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但很多时候,不少人在与人打交道时,就因为对某些细节不太注意,而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会,比如说做一个聆听者。行为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而聆听,却让我们学会观察以及吸收。与人沟通时,我们要用信息来使聆听者获得一些价值,并彼此了解。

很多人擅长侃侃而谈,并以此为荣。的确,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辞烘托了交际氛围,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兴、友善地进行交流沟通。但对这些人来说,如此的举止或许能使你赢来朋友,却得不到对你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交际方式只能使你付出,却无法收获什么。

近代以来出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业界泰斗,很多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他们更适宜成就大业?或许这里有很多可供解释的理由,性格内向的人,行为方式是收敛式的,能沉下心来思考等。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都是在做听众,而非演讲者。倾听可以使他们有机会知悉别人的观点,体会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并把这一切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系统中来,从而提高自己。但是缺少交流,在有些想法上得不到意见的交换,从而可能形成极端的我行我素。

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扎在一堆,那气氛会显得太过于沉闷。若人家都愿做忠实的听众,把装纳知识与智慧的口袋敞得开开的,都等着别人往外出,这交际活动就难以有序地进行。

既然要收获就必然要付出,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做回演讲者,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倾倒出来,与大家共享。其实,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就会发现,你不单单是在付出,同样也在收获,可以听听人们对自己观点的反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你观点的“质量”如何,它们是否需要“吐故纳新”等。看来,在交际场合,讲与听这两个角色不是绝对的,两者可以适时转换,只要时时在敞开着“口袋”,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会有所收获,都会从这些收获中获得成功的基因。

最后,要学会控制情绪。情绪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

如果事情做砸了,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处理不当,情绪往往会改变原来的观念,并自然而然地对以后要做的事产生影响。情绪不是思想和行为的终极“排泄物”,它是它们中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其实,坏情绪不仅仅是暴怒、颓丧,它还包括忧虑。对所做的事过于患得患失,情感过于低沉,瞻前顾后,都会成为你迈向成功的道路上的障碍。

人生羊皮卷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换句话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人,是在大家都做情理上不能做的事,而他自制不去做;大家都不做情理上应做的事,而他强制自己去做。做与不做,克制与强制,这就是取得成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