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小心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小心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也就是说,在面对孩子的成绩与荣誉时,特别是孩子的成绩不如意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正确处理。如果少些责骂、少些埋怨,说不定将来孩子就会像瓦特、牛顿等名人一样创造出很多造福人类的新发现、新发明来。

其实,孩子的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掌握知识的状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家长更不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孩子的年级越低,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考试分数也较高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科目增多,内容加深,考高分就不容易了,而且分数还与题目难易程度、覆盖面大小、孩子的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父母不能只看分数多少,硬性规定指标,不然会压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还会造成孩子撒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能力,除智力外,还有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看到孩子的某次分数不高而失望呢?父母应帮助孩子认真分析试卷,总结学习情况,肯定其进步和优点,指出不足,并耐心启发孩子。

然而,有些父母不能科学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生出强烈的反感。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他们“望子成龙”的心理过于迫切,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就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横加指责,严厉处罚,肆意打骂,严重阻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有些父母干脆不管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孩子的考试情况。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不努力学习,考试成绩下降。父母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对孩子成长毫无帮助,甚至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那么,父母应怎样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第一,择善赞赏。如果孩子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不要发怒,也不要忧虑,应平心静气,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发掘”一些可以称赞的“成就”,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不使孩子丧失信心,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

第二,探查原因。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能否解释某一科目成绩低落的原因”“是否经常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该科目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等。在探查原因的过程中,父母始终要态度和蔼,使孩子敢说真话,不作搪塞的回答。一方面,父母要坚持深入地探究分析,直至能和孩子共同总结出失利的原因和改正的措施为止;另一方面,父母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

第三,合理解释。父母在查问原因的过程中,不要接受孩子类似“我不知道”的这种回答,要让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合理的解释”,就是帮孩子总结出导致成绩低下的真正原因。当然,在这些原因中,既包括了正面的,也包括了反面的。比如功课太艰深,是属于正面的;而自己懒散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则是反面的。当孩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之后,父母一方面要和孩子共同提出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提出需协助的要求,父母应该想方设法切实地给予满足。

孩子成绩欠佳,父母尽量不要惩罚,而要多用鼓励和理解的态度,以激发孩子树立信心、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在万不得已要采取某种惩罚手段时,也要防止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避免孩子失去自觉改进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