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胸怀大志者更能掌控好自己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之不足为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

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荀子

苏轼在《留侯论》中云:“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之不足为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这段话的大意是:庸人受到一些侮辱就会冲动得与对方争斗,甚至敢于搏命,其实这根本就称不上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胸怀大志、目光高远者往往不拘小节,不会为脚下一些小事情而冲动盲动,以至于打乱成大事的节奏、分散成大事的精力。打个比方,一个怀揣利刃矢志屠龙的勇士,决不会理会行进途中宵小之辈的讥讽与挑衅,他没有时间也懒得花精力去回击。

生于战国末年的张良本来名叫姬良,他是韩国的名门之后,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相国,侍奉过五代君王。在公元前230年,韩首当其冲遭秦灭。从贵胄公子沦落为亡国之奴,20岁出头的姬良一度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怒火,冲动地想学荆轲刺杀秦王。在公元前218年,他孤注一掷地发动了行刺,结果事情未成反而险些让自己丧命。侥幸逃脱后,姬良改姓为张良,于躲避秦王通缉中幸遇圯上老人。圯上老人刻意侮辱张良,让张良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是灭暴秦而非杀秦王。一个身负重大使命的人,看事物的眼光骤然开阔,心胸也不再狭窄。后来,张良以他坚毅的忍耐力、冷静的思考能力,辅助刘邦灭秦诛楚,建立了一番伟大的功业。

想一想,你有一个宏大的志向吗?如果有,又何必为了一些小事而冲动?当年沦为阶下囚的越王勾践若非胸怀复国雪耻的大志,又如何能忍受吴王夫差的一再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