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时风平浪静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记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说,江阴一带大户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在桥上往船里倒粪汁,粪汁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这个人与夏家是旧相识,夏翁的仆人怒不可遏,要上前揍他。夏翁说:“他不知道是我们,不然怎能来冒犯呢?”于是好言好语劝走了仆人。回到家中,夏翁翻阅账本,查出这个人原来欠了三十两金钱没还。夏翁心想,他这是借机寻衅,以求一死,于是夏翁有意为这个人减轻了债务。另一则是说,长州尤翁开了三个典当铺。年底某一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 “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相让。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点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御寒不能少。”又指着棉袍说: “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那人拿到两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负债多,已经服下毒药,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移到另外一家,死在那里。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都佩服尤翁的见识。

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道理。夏翁如果允许仆人去同那个往船上倒粪汁的人打斗,尤翁同那个邻居计较,就会因小事而酿成祸殃。由于“两翁”都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这既保持了与旧相识、老邻居的友好关系,避免了祸患,又表现出了自身的宽宏大度,受到了人们的敬佩。

我国古代先贤很讲究“忍让”、“克制”的美德。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苟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苏东坡也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以兵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可见,一个人遇事沉着、冷静、忍让、谅解,这不但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且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素质。

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张良前去宣布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刘邦忍住怒气,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部队,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安抚住了拥兵数十万的韩信。假如他不忍,把韩信大骂一通,不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不但可能失掉韩信,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殃。

可见,遇小事需要忍,遇大事也需要忍。那种遇事少谋,猝然而行,稍有不顺 就乖气动怒的人,必然会祸患自身。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人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能采取“忍让”的态度,弘扬“宽宏”、 “克制”的美德。但也有少数人,稍有不顺,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结果不但扰乱了社会治安,而且还要赔偿人家的损失,甚至还要负法律责任。

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让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