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顺风顺水,而有的人一迈开脚步就处处遭受羁绊?

——“术”不同也。“术”是什么?所谓“术”,指的是达成目标的策略。为了探求“术”的奥秘,我国历代的先哲们穷发皓首,苦心钻研。相传孔子年轻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告诫他说: “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此言令孔子颇受启发。因此,我们在道家、儒家的思想里,不难发现他们对“大智若愚”的一致推崇:老庄宣扬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孔孟提倡的“中庸之道”,与“大智若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次提出“大智若愚”这个词的人,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意为:对于一些不情愿或不能做的事,可以智回避之;本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原本很聪明,硬要装出愚拙的样子。不过,苏轼的话,明显是脱胎于距他1500多年前的《老子》中“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在思想上亦与老子一脉相承。

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宠辱不惊,遇乱不躁,看透而不说透,知根却不亮底。大智若愚的人,大智在内,若愚在外,将才华隐藏得很深,给人一副混馄沌沌的样子,让人往往认为自己无能。实际上,他们用的是心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却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并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他因此而深得师傅孔子以及师兄弟们的喜爱。

大智若愚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而催生的一种智慧人生境界。达此境界者,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常研习大智若愚术,你的人生之路必将充满鲜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