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沟通场合,懂得随机应变

适时说话,人们才会乐于听取;在不同场合,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说话还是不说话,以及用什么方式说话,“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正所谓“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礼仪规范对言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言语都应该“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说话要区分不同的场合,否则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而出:“把他老婆带上来!”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某到庭”。由于审判长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不适应场合,因而很不得体。

可见,只有依据不同的场合,选取最恰当的语句,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那么,场合又分为哪几种呢?主要分为4类:

1.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

我国传统文化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绉绉,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话者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做,让对方增加心理负担,对方或许就会因此而不愿意理你了。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来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不要说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说话有“术”,“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领。古有“一语千金”之说,也有“妙语退敌兵”之事。可见,会说、巧说是何等重要。我们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要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沟通的最佳效果。

另外,“言多必失”,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特别是人多的场合,说到忘乎所以的时候很容易失言,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很会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言词很充分,该说的话一定不会让听众失望;不该说的时候,是一句话也不说的。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诚然,这是不少人所向往的“境界”。但如果没有那样的水准,仍喜欢张扬自己,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很容易说错话,一旦说漏了嘴,再想要补救是很难的,或者说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因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一时性的,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却是长期性的——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定型为“恶人”。或许这个“恶人”用得有点过分,但起码你留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不会是好的。

总之,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对象的具体情况,明白沟通的目的,看准沟通的场合,懂得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