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高手的语言魅力

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时刻都离不开口才,口才好的人能把普普通通的话题讲得引人入胜,嘴笨口拙者即使讲的内容很好,让人听起来也索然无味。同样的矛盾和纠纷,其他人束手无策,而那些说话高手几句话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女孩非常幸运地在一家高级珠宝店找到一份售货员的工作。可是,她上班第一天就遇到珠宝失窃的事情。找不到珠宝,她不但工作保不住,而且还要赔偿一大笔损失,这对家庭条件拮据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女孩没有向警察寻求帮助,而是凭借自己巧妙的语言找到了这颗失窃的珠宝。

原来,在女孩营业时,电话铃声响起来,女孩去接电话,却不小心碰翻一个碟子,六枚宝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拾起五枚,却怎么也找不着第六枚。就在抬头的一刹那,她看到有个衣衫褴褛的青年正慌张地朝门口走去。女孩立即走过去叫住他说:

“对不起,先生!”

那位青年转过头来,问道:“什么事?”

聪明的女孩没有直接问珠宝的事情,而是神色黯然地说:“先生,现在找工作很难,您说是吗?”

青年紧张地看了女孩一眼,不明白她问话的意思,但还是认同地回答:“是,确实如此。”

女孩紧接着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相信,如果换成您,您会干得很不错的!”

也许是女孩对青年充满信任和鼓励的话语打动了那位青年,青年说:“我相信你也同样可以干得不错。”说着,他把手伸给女孩,“让我先祝福你吧。”

女孩也立即把手伸出来与其相握。就这样,第六颗珠宝失而复得。

谨言慎行,可谓是处事之道。本来对于这起突发的盗窃案,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大喊大叫,设法将偷窃者抓住。然而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却用自己巧妙的表达让小偷归还了窃物,小偷没有当众出丑,她自己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样的口才的确让人佩服。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掌握了口才的基本要领和原则,口才不是伤人的利器,更不是自我表演的舞台,而要从尊重对方的前提出发。因此,要想成为口才高手,就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演倾向,本着和人们平等沟通的原则。

当然,口才高手也很讲究文采。他们不论是辩论还是演说,都会运用很多联想、修辞、比喻、夸张等手法,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去打动听众。他们的嘴上功夫甚至达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境界。

秦国使者王稽向秦昭王引荐范雎后,居然没有得到重用。一年来,昭王只是为他解决了基本的食宿问题,根本没有打算接见他。在这种情况下,身为辩士的范雎要想建立功业似乎希望渺茫。但是,范雎怎能甘心屈居于此,他要运用自己的口才为自己争得出头的机会。

他细心观察秦国的形势。原来,当时昭王在位已经长达36年,他已经开始厌恶只会动嘴皮子的辩士。可是,范雎要改变秦昭王的偏见,于是上书说:“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在治理政务时,能够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封赏,根据能力的大小来安排职位。因此,没有能力的人不会久居其位,有能力的人不会被一直埋没。”这些话语的前提是承认秦昭王不会亏待有能力的人。

接下来,范雎结合自己的处境说:“大王如果认为臣说得对,那么按照臣的提议一定会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对于这些言语,秦昭王自然不会反对。

可是,怎样能证明范雎这个人有能力、值得重用呢?范雎接下来说:“古语说‘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首先,我不敢用不成熟的言论来迷惑大王。因为那样的话,刀能够剁烂臣的胸膛,斧头能够斩断臣的腰部,我怎么敢把生命视为儿戏?”

这段话就是为了说明范雎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应该引起昭王的重视。为了打消昭王的疑虑,范雎又说道:“即使大王认为臣身份卑微、对生死不怎么在乎,大王难道会容忍受到推荐臣的人的欺骗吗?”

是啊!王稽在秦昭王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范雎没有才华,不正是证明王稽欺君,昭王自己也偏听偏信吗?这段话,就把范雎的命运和王稽、昭王都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仅是这样侧面地互相关联还没有达到目的,范雎接下来又运用比喻正面论述人才不能被人马上识别重用的实例。他说:“臣听说周、宋、梁、楚各有美玉,分别是砥厄、结绿、悬黎和和璞。在这四件宝贝刚从土中被挖掘出来时,即使是有名的工匠也无法识别,但它们最终却成了天下名器。既然如此,圣明的君王,不该白白遗弃胸怀治国安邦之才的贤士。”

秦昭王当然是圣明的君主,而且他还曾量才录用。他可不想做让明珠埋没的人。范雎最后这段话,击中了秦昭王的软肋,因此,他对范雎刮目相看,他要看看范雎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方,故派人把范雎接入宫,而且还重赏王稽。

范雎的一席话说得谦卑得体、诚实恳切,运用正面侧面的论证和恰当的比喻,打动了秦昭王。

可见,要做一个说话高手,还需要讲究文采,这样才能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