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知己的艺术:寻求共鸣,开启心扉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事实上,知音比朋友更难得。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就能得来;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嘘寒问暖,但他们不一定真懂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解人意。《高山流水》的典故体现着千百年来人们重情谊的渴求——知音。春秋时期,身为晋国大夫的俞伯牙与楚国的樵夫钟子期偶然相遇。伯牙操琴,其意在高山,他弹琴的手刚停,钟子期马上感慨地说:“多美啊!展现在我眼前的巍峨高山。”伯牙不语,又弹奏一曲,其意在流水,余音尚存,钟子期赞叹道:“多美啊!我的面前又展现出一条浩浩****的江河。”俞伯牙惊喜若狂,总算找到了“知音”。他们于是结为“契友”,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以兄弟相称。不幸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闻知“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傍山崖跌倒,皆绝于地”。而后到钟子期坟前跪拜,挥泪为已故的知音弹了一首悲哀的曲子,以吊唁亡友,他忽然感到从此再无知音了,于是悲愤、绝望地将琴弦割断,将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茫茫人海,找一个朋友容易,获得一个知己却很难。知己是和我们同心合契、共创奇迹的那个人;知己是同我们和谐相处、分享成果的那个人。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是生命的另一半,是人生项圈上那颗最耀眼的钻石。

有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把两名实验助手有意安排在被实验的人中,并让被实验的人误以为,这两位助手也是参加实验的人。让我们假设被试者叫艾米尔,两个助手分别叫吉姆、贝利。

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假装让三个人合作去完成一项预定的工作。在第一次“合作”后,三个人被安排去休息。

在这段时间,两个助手(吉姆和贝利)有意在艾米尔的背后谈论起他,而且设法让艾米尔听到这段谈话。

吉姆用赞扬的口气说自己很欣赏艾米尔,而另一助手则用否定的态度评价艾米尔。在休息结束后,他们进行了第二项合作。在所有的合作结束后,艾米尔被要求评价自己的两位合作伙伴,并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喜爱程度。艾米尔的评价并不让人吃惊,他喜欢吉姆,即那个曾表示欣赏自己的人,而不喜欢那个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贝利。在心理学上,把这一结果称为“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即“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力并不出色,但是却让我们如此喜欢?以至于我们称之为“朋友”和“知己”?而有的人非常优秀,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接近他们呢?其实,正是“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的原则,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是他们对我们的欣赏和认可,让我们感到他们有眼力,就像一个发现了千里马的伯乐。在我们的眼中,他们也就显得如此美好、特殊,我们愿意与他们接近,也愿意帮助他们。

因此,可以说“相互欣赏”,即是所谓的“志同道合”就是人们结交朋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且希望其他人认识和欣赏自己的优点。所以,“相互欣赏”的两个人之间容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建立深厚的友谊。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的态度、观点、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地位和经历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这种相似性类似于物理学上所说的“固有频率”,当两个物体之间的频率达到一致时,它们之间就会引起共鸣,这个频率就叫作“固有频率”。如果在与知己进行交往时,能找到和对方一致的“固有频率”,就更容易交到真知己。

社交心理点拨

寻找共鸣的技巧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的。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因素,来作为交往的突破口。

1.经历相似

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方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方对往事的回忆;一方吐露的心声,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这样,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愈谈愈相近。

2.爱好相似

当别人谈到自己的爱好时,便很容易专注,谈起来也津津有味。主动交谈者可以投其所好,同时借题发挥,巧妙地提出话题。

如你的知己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知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