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分寸,滴水不漏

在生活和工作中,或许你会遇到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向你提出各种问题,但有些问题又确实不便直接回答。这时,我们的表达技巧和反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就成为成功回答问题的关键。如何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把握分寸,滴水不漏,又让对方感到满意呢?

下面总结几个常用方法:

1.含糊其词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敏感问题,使你处于难堪的窘境。此时,你若运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失为应对敏感话题的一种良策。

著名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球”。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这个回答颇有心计,如果他直言不讳地承认是手球,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拒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风度,又在规则上维护了裁判的权威。

2.避实就虚

为了保全自己的某种利益,你可以设法避开这类难于应付的问题。有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你也要学会避开别人的提问。

有一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前去参加一个演奏会,这个演奏会是由一位年轻钢琴家贝伦哈特举办的,举办这个演奏会的原因是他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

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显出极为陶醉的模样,甚至不时地点点头。贝伦哈特误以为布拉姆斯喜欢他作的曲子,因此当演奏会结束后,他立即高兴地问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布拉姆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

布拉姆斯巧妙地避开问题,并委婉有礼地表达了他真实的想法:他很欣赏《钟之歌》这首不朽的诗,但并不一定认为贝伦哈特的曲子水准高。

3.用反问来回答问题

有时当别人问到自己不知道准确答案的问题时,可用幽默的语言反问他,并要求对方做出评判。当然,这个答案要明显错误,甚至有些荒唐,以达到幽默的目的,也摆脱了自己的困境。

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幼儿技能大赛,当时男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当女主持人问冯巩:“你知道三个月的婴儿吃什么最好吗?”冯巩道:“该不会是馒头吧?”这一句幽默的反问句,不仅使他顺利地度过了电视机前的尴尬,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4.移花接木

在交际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些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意愿去应变。这就叫“移花接木”。

萧伯纳是个关注社会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抨击那些为富不仁的大亨、政客和贵族。因此,英国所谓的上层人士对他是又恨又怕。

一次,萧伯纳到伦敦市郊的一条林荫小道上散步,迎面碰上了一位大腹便便的富贾。富贾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驴子让路。”萧伯纳微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说着,他彬彬有礼地让到路旁。

这里,富贾以“驴子”暗指萧伯纳,萧伯纳却故作不知,巧妙地借同一主题回敬了一句——给驴子让路,将“驴子”的“桂冠”又原封不动地还给富贾,令他哭笑不得。我们在钦佩萧伯纳的机智之余,肯定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5.以谬治谬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可以牙还牙。会话对方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比较适宜用“以谬治谬”法应变。

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废奴主义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讲。一次,一个来自反废奴势力强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师问他:“你要解放奴隶,是吗?”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解放奴隶。”

牧师:“那么,你为什么只在北方宣传?为什么不去肯塔基州试试呢?”

“你是牧师,对吗?”菲利普斯反问道。

牧师:“是的,我是牧师,先生。”

菲利普斯接着问:“你正设法从地狱中拯救鬼魂,是吗?”

牧师:“当然,那是我的责任。”

菲利普斯:“那么,你为什么不到地狱去呢?”

牧师觉得一个声称要解放奴隶的人总在没有奴隶的地方叫喊,目的显得不纯。菲力普斯认为以牧师的身份不应有过多功利的猜疑,于是便对他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用“以谬治谬法”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