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平等委婉地去沟通

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特别是与人沟通时,如果心态不对,致使出言不逊,那就容易变为事难成,沟通无望的事实。因为沟通是必须建立在双方信任、了解、平等基础之上的。只有双方达到以上应有因素,才可能产生良好、积极的互动。一方气势凌人,一方唯唯诺诺,是算不上沟通,只能被称为命令。

法国某著名大集团总裁沟通能力极强,深受他人尊重。据说,只要这位总裁出面,就没有谈不成的生意,更没有达不成的合作。

有一次,电视台记者对这位总裁进行了采访。

记者问:“是什么让您如此成功呢?”

那位总裁笑了笑,说:“没什么特别的诀窍,不过是与人达成充分沟通而已。”

记者想了想,说:“这么讲的话,就是成功的诀窍在沟通之中?”

总裁点点头,说:“可以这么说,只要沟通顺利,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那么,与人顺利沟通的诀窍是什么呢?”记者穷追猛打。

“平等是唯一的诀窍。”总裁简短地说。

“那您能给我们讲讲你是如何运用平等这一诀窍的吗?”记者继续说。

总裁沉思了一会儿,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上学时,我与导师一起去一家餐厅吃饭。用餐快要结束的时候,导师突然对服务员说:‘请帮我将烹制牛排的厨师叫来可以吗?’服务员看了看导师跟前的盘子,里面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另一半则留在那里。他以为导师吃得并不愉快,再三说不好意思。但是,当厨师来到餐厅并一脸紧张地看着导师时,导师却站了起来,说:‘真不好意思。牛排做得非常好吃。但是,我今年70岁了,我的胃口已经不允许我再吃大量的食物。所以,我要告诉你,不是你牛排做得不好,而是我的问题,我必须要剩下一半。’厨师听完,眼里闪着感激的泪光,非常诚恳地说:‘如果您下次还来用餐,请让人告诉我一下,我会烹制适合您餐量的牛排’。”

说到这里,那位总裁直一直身体,对记者继续说:“我后来问过导师为什么要特意向一位厨师说明原因。导师告诉我,如果我不说明原因,厨师就会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烹饪水平不好,甚至还会认为我是挑剔的顾客,从而在心里埋怨我。而我告诉他真相,就是因为我们做人必须要时刻为他人着想,不论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这就是我在导师身上学来的诀窍。没想到,我将它用在沟通中非常好用。”

是的,时刻为他人着想,由己及人就是最好的沟通方法,而这种由己及人最好的表现就在于同对方保持同等高度上。如果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与对方高度相同,为他人着想,却在语言、气势、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冒犯或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就会给对方带来不开心,就会让对方感觉不受尊重,这自然无益于沟通的顺畅。

一个人可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理解与认同至上,必将会受到他人由衷尊重的。如果我们在沟通中给对方同一高度,对方就会因此产生信任、感激、尊敬以及积极的回馈。这是沟通良好的桥梁,它能让我们与沟通者达成共识,建立彼此互信的平台。

这种将对方与自己放于同一高度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这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与对方的良性沟通,得到对方的认同价值。而如果我们总在内心看不起对方,总自视比别人高一头,那么,我们在心态上就会产生一种优势感,贬低他人的存在感,这样的沟通是没有办法顺利进行的。

英国有句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1公里。”这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行为: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达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善于沟通的人,总是会多替他人的处境考虑,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相同的高度是清楚、明了对方感受的开始,我们唯有保持这一高度的平衡,沟通起来才会更顺畅,更有效。不好直接表达的,那就在语言上“转弯”

很多时候,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难以说出口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这种时刻,直接闭口不言或者直话直说都不是高明的应对方法。因为我们不回答问题会让对方尴尬,而我们若直接回答又会让自己不好意思。

不过,对于善于沟通的人却并不是难事。因为,遇到不好直接表达的问题,善于沟通者可以通过“转弯”的说话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说话“转弯”的好处就在于既能表现我们谈话者的智慧,又能让对方感觉到满意。语言“转弯”如同一种迂回战术,它能让我们一点一点接近沟通目标,又可以将沟通推向一种很高的境界。

看看那些有名气的人,无不是这方面的高手。

素有“世界球王”之称的贝利,不仅球技了得,而且说话艺术也堪称经典。

接受过无数采访,回答过无数刁钻问题的贝利,对与记者以及观众的沟通,已经研究透彻,非常娴熟。

有一次,贝利打破了自己进球一千个的纪录。这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记者却给他出了道难题:“贝利先生,你认为自己所有的进球中,哪一个踢得最好?”

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比较的问题,不管怎么回答都显然不够理想。贝利却很轻松,笑着对大家说:“下一个才是最好的。”

全场哄然大笑,认为贝利的话不仅有思想而且含义深远,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与贝利相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在沟通方面也毫不逊色。

他在美国纽约参加第48届国际笔会时,有记者问他:“陆先生,您对性怎么看?”

这明显是让人难堪的问题。在性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一直讳莫如深。如果回答不好,或者显出不好意思,他就很可能引起他人嘲笑。

陆文夫并没有多想,直接回答说:“西方朋友在接受礼物时,往往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看,而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到客人离开之后才打开礼物的盒子。”

陆文夫生动的借喻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同时还巧妙化解了棘手的问题,更将中西文化的不同婉转表达出来,不可谓不精彩。

应该说,说话“转弯”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策略。我们必须要掌握这门学问,从而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利。

有人说,做人一定要正直、坦率,有话就要直说,不能转弯抹角。或许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我们是否想过,一个人因为说话过于直接,是不是容易产生唐突或者致使他人产生内心抵触的后果呢?有时我们有话直说虽然很轻松,但听的人却因此而增加心理压力。这对于沟通的顺畅是没有丝毫益处的,倒是委婉的“转弯”,沟通双方才会更加平和、友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转弯”式的委婉说话技巧才是沟通的最高境界,但作为一种口才技巧,我们应该将其视为沟通中的点睛之笔。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人面前,适当地运用它,就可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损伤,更能轻松化解尴尬的谈话氛围。

毕竟,在与人沟通时,如果我们因为过于坦率而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显然就没有办法达成最终目标。毕竟,每个处于沟通中的人都有其要守的底线,我们说很多话,无非就是将这个底线达成。直来直往的效果只会让我们失去底线的坚守,自然就不利于沟通。

当然,这种委婉的说话方式不只是对领导、同事,哪怕是家人、朋友也一样适用。因为越是良好的关系,越要注重呵护。能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表达自己意见或者反对的就坚决不要用有话直说来直接冲击对方的情绪。同样是一个意思,说得太过直接往往将对方逼入绝境,从而失去缓和的机会。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意见不相符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与面子观念。我们如果过于直接,可能就会让对方感觉颜面尽失,自尊全无。而如果能委婉、曲折地间接表达,那效果也就不同了。可见,直接与“转弯”在沟通中就犹如石头和羽毛。我们与其抱着石头直接去撞击对方,远不如用羽毛挠一下对方的痒,让他自然而然地笑出来,如此一来,沟通才会变得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