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示之以不能

《孙子兵法》中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里所谓的“能而示之不能”,是指有能力却故意装作没有能力的样子。

三国时期的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就是这么一个有才能之人,在夺取荆州一战中,不停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关羽收到陆逊吹捧自己的信后,认定23岁的陆逊不过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对东吴军队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去对付曹操。就这样,吴军才得以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轻取荆州。

兵不厌诈,战争终归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也许没有两军交战时那么惨烈,但人与人之间交锋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战争。因此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情境下,有时还是需要装装无能的。比如同事费了很大力也解决不了一个技术问题,领导见了勃然大怒,当场指定作为新人的你上——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你能够轻松解决的。领导叫你上你当然得上,但如何上却有很多的讲究。是一上场就三下五除二地解决?还是上场之后假装自己也不能解决?或者假装很艰难地解决?

一般来说,一上场就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是不可取的,因为你的行为会伤害到同事在领导心中的地位,也会伤害同事的自尊。上场之后假装自己也不能解决,也不可取,因为这突破了职业精神的底线,也错失了一个你在领导面前的绝佳表现机会。因此,折中的方法是假装很艰难地解决问题,其中你还应该就某些你本来就知道的问题向同事“求教”,最后,在双方的“共同”智慧下,问题“总算”圆满地解决。这个折中的方法,其实就是一个八分饱处世哲学的方法。既解决了问题,也适当地表现了自己,还没有得罪同事(他甚至会感激你)。

笔者曾在某机关给领导当秘书,每次帮领导拟的报告、演讲稿总是会受到该领导的批评。对领导提出的批评,我自然得虚心接受。但批评的次数多了,我渐渐感觉出有些不对劲,因为无论我做得如何到位,领导总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努力完善过了的稿子,他总是能指出一些不是缺点的缺点,提出一些我根本无法接受的“意见”。按照他所谓的意见修改稿子,实在很痛苦。

无奈之下,我专程到已经卸任的前任秘书家中取经。老秘书的一番话让我目瞪口呆:稿子一定不要做到十分好,做到八分就行了。原来该领导一向自以为笔杆子好,特爱显示自己的文字水平,并且喜欢以教训或教育下属的口吻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因此,秘书代拟的文稿在他那里都要接受“指教”。老秘书应对的方法是:每一个文稿都特意留几个无伤大雅的错别字和几处语法错误,专门留给领导来“指教”自己。而我的稿子,因为一心只想如何做好,从框架到行文以及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都是极少的,弄得领导无从“显示”自己,便只有乱批一气,所以让我摸不着头脑。

在老秘书那里取了真经后,我“改进”了写作方法。果然,领导有点兴奋地告诉我是“希冀”而不是“希翼”……我虚心接受,捣头如蒜。领导每次指出文稿的几个小毛病,我遵照他的吩咐作了小的修改之后(顺便修改一些他没有看出来的错误),一切OK!

自从我运用了主动犯错以示“不能”,写出八分好的稿子后,领导与我的关系比先前和谐多了。领导有时会表扬我有进步,而不是先前的那种吹胡子瞪眼睛。而我对他意见的欣然接受,也给了他良好的印象。我唯一要注意的是:他指出过的错误不能屡“犯”。

也许有人会不屑笔者的“自宫”。但假如你需要这个平台,而你又无法改变这个平台的环境,除了适当地因应与迁就,你又能怎么样呢?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近似乎滑稽的事情并不多。只是不多并不意味着没有,当你不幸遇上,还是要学会运用主动示之以不能的八分饱策略来应对。这算不上“圆满”,不过是为了让上下级关系,说大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一些。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会因为领导“文采”不如我就不配当领导,我也不可能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就青云直上,那样理解就偏了。

处世箴言

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