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头之前要三思

我们每天忙碌奔走,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出人头地。想出人头地并不是什么错,一个对自己有事业心的人、一个对家人有责任感的人,都会有一种出人头地的欲望,只不过,有些人隐藏得深一点,有些人隐藏得浅一点。

做人做事,我们要出头,但不可强出头。所谓“强出头”的“强”,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di一个“强”是指“勉强”,也就是说,本来自己的能耐不够,却偏偏要勉强去做。当然,我们承认一个人要有挑战困难的决心与毅力,但挑战一定要有尺度。如果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种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那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勇气便是勇得过分勉强的“傻气”了。如果没有一定的“打虎”能耐,何必去送死?如果一定要打虎,先练练功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但我们不可能为了成功而去追求失败。自不量力的失败,不仅会折损自己的壮志,也会惹来了一些嘲笑。

di二个“强”是指“强行”,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行“出头”,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人势”若无,想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

越是强人,越喜欢出头。三国时期,群雄四起。第一个大张旗鼓跳出来的人是袁术。袁术最大的一个失策是不应该率先称帝。在乱世之下,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带头,偏偏袁术迫不及待,终于成为出头椽子。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本来是最有资本称帝的,但他的心里透亮,孙权一度力劝他称帝,他一眼就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只有袁术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称帝,便占了上风,别人也就无可奈何。结果是用血的教训为“出头椽子最先烂”作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诠释。

其实,在袁术刚起称帝念头时,就有不少人劝他不要去抢这顶独有其名的皇冠,带上容易取下难。与他关系好一点的,沛相陈珪不赞成,下属阎象和张范、张承兄弟不赞成。阎象说:“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臣服于殷。明公比不上周文王,汉帝也不是殷纣王,怎么可以取而代之?”张承则说:“能不能取天下,‘在德不在众’。如果众望所归、天下拥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业。”可惜这些逆耳忠言,袁术全都当成了耳边风。

袁术一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妄图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离寿春后,在《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其大意为:(没有了粮食)袁术询问厨子,回答说只有麦麸三十斛。厨子将麦麸做好端来,袁术却怎么也咽不下。其时正当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袁术想喝一口蜜浆也不能如愿。袁术独自坐在**,叹息良久,突然惨叫一声说: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么个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吐血一斗多死去。

袁术是一个强人,但充其量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强人。相比袁术而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要扎实多了。当他起兵攻打下现在的南京后,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别人来进攻自己;广积粮是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兵、马、钱、粮;缓称王是做好舆论工作,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这个九字真经,可以说是朱元璋成就帝业之本。

朱元璋的不出头,实质上也是为了出头。时代在进步,当今的人与人之间虽然没有了古时那么多的钩心斗角,但因“出头”的欲望还是没有改变,“强出头”而导致的被动的局面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出头之前,请你不妨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盘算一下机会,观察一下环境,认真悟一下“量力而行”的真正含义。力不从心时莫勉强,时机不成熟莫勉强,环境不利己莫勉强。

处世箴言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