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问,贯穿于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始终,比如小到陌生人之间的寒暄,大到国家之间的磋商。从表面上看,问的重心在回答者的一方,所以难度也在回答者一方。事实上,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说话能力。针对应该问的问题,你问到了,对方答得愉快,你自己听着也悦耳;针对不该问的问题,你问到了,别人尴尬,你也着急。所以,问还是不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问题是该问的呢?首先,就是那些明知故问的问题。比如:

“听说你最近买了一个iPhone,用起来很酷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历史题材方面的书籍,一定很畅销吧?”事实上,你对自己所问问题的答案多少都会有所了解,但你还是想通过这种问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很在意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接下来,你们可能就会针对你问的这个问题展开更广泛的讨论,互相之间的关系也会更为融洽。

好奇心人皆有之,用对地方了,会让自己从中获益良多,但是用不到地方,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一些不该问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社交场合,男女各有自己的谈话禁忌,如不问男士工资,不问女士年龄。这些话题对方不愿意讨论,如果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味追问,只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在社交场合,问错了问题,或许只会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但是在商场或市场,问错了问题,就会带来直接经济上的损失。

有一天,一家跨国公司北美营业部的CEO弗雷德在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突然情绪激动地咆哮道:“我真想把他们从我的办公室里扔出去!”

朋友疑惑不解,问道:“什么事让你如此烦躁?”

“凡是你能够说得出名字的公司,”弗雷德告诉朋友,“包括IBM、麦肯锡、高盛,他们总是试图向我兜售自己的产品。”

弗雷德以前是一家世界著名银行的首席信息官(CIO),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的销售员给他打电话。弗雷德很聪明,也非常强硬,容不得任何愚蠢的行为。

“你真的把他们扔出了你的办公室,还是说开个玩笑?”这位朋友问他。弗雷德回答:“我没开玩笑,因为他们问了一个十分愚蠢的问题。”

“什么问题?”

“是什么让你彻夜失眠的?”弗雷德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太过分了,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问题,陈词滥调,没有一点新意。我觉得只有天下最懒惰的销售员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似乎每一个销售员就像统一培训或者提前商量好的一样,都在问我这个问题。”

“这样的推销方式对你不管用?”朋友问道。

“是的,一点用都没有,而且对任何人都如此!”

接着,弗雷德从3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愚蠢性做了深刻的剖析。

毫无疑问,任何想让弗雷德成为自己客户的销售员都不能从类似的问题上收获半点益处,因为只要一开口,就会被对方“扔出”办公室。

人们常说“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同样,不该问的问题也不要碰。下面就是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宜问的问题:

1.别人的隐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私,比如工资、存款、年龄、夫妻感情、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或者一些之前发生的丑事等。询问隐私本身就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如果不加克制,势必会激怒对方,造成冲突。因此,在你向对方提问之前,应先在脑子中过滤一下,看这样的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隐私,如果有,那就不要问。

2.对方不知道的问题

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你提出的问题,那么就要慎重一些。比如你问一个地方官员去年全国发生的乙肝病例是多少,他就可能回答不上来。回答不上来你提出的问题,对方没面子,你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3.同行的状况

俗话说:“文人相轻,同行相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往往不愿将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竞争对手过多交流。问这样的问题,势必会让对方尴尬。

另外,在问别人问题时,还要注意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老师眼里,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大都有着炽热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一般也不差,所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去做。但踏入社会或者换个场合之后,这种行为不见得就是好的。比如你问对方是哪里的,对方说“广州”,接下来就不要再问了。如果对方想说,他自然会说得更详细,之所以没说,是因为不想让你知道得太详细。所以,问问题要适可而止。

总之,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问。要知道,谈话是为了让双方都产生兴趣,而不是为了维护一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