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分寸,掌握恰如其分的讲话方式 恰到好处地把握言行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场必然的季节。

社会上有一些说话不知深浅的人,他们在与人交往和办事时大多不受欢迎。但有时对很多事物来说常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冒失话,说尖刻话,往往对自己来说并不觉得。想一想我们在社交上的某些失误,可能也有很多是因为说话不知深浅造成的。人类的缺点是喜欢把自己看得很聪明,总以为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的言行,其实并不尽然。有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言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的忌讳,有许多事的机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如果这时自作聪明,信口开河,说不定哪句话就是不知深浅的冒失话。

有人把说话比作“匕首”或“投枪”,须知用匕首或投枪刺人,不可扎得太深了,伤人过重对方长年记恨;也不可扎得太浅了,不痛不痒,对方毫不在意。只有做到不深不浅,才能达到既激励人又不伤害人的目的。

古人从长期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了许多社交时的说话智慧,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我们在与人说话时为什么要“只说三分话”?其实对这个问题,古人已经给过答案,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有了“防人之心”,就不可随便拿起话来乱说。乱说话的坏处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乱说话容易得罪人,二是乱说话容易授人以柄,三是乱说话容易惹起是非,四是乱说话容易把事情搞砸,五是乱说话容易让人听不懂。只要你说的某句话引起了以上这些坏处,那就证明你可能把某些话“说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这些“坏处”。

所谓说“三分话”,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请求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表达或试探,不把话说得太满或过于直露。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全部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并且给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以便在事情发展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握主动权,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局面。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表态和说三分话,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时,很难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切不可妄下断言,信口开河。更何况,有些问题即使有了结论,你过早地透露出来,可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当然,“说三分话”也不能过浅,有时话说浅了也无益处可言。话说得太浅的害处有三:一是话不到位,表意不明,达不到表达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质,击不中要害,解决不了问题;三是表达肤浅,人也显得肤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在与人说话时既不能说得太深,又不能说得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