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炼第一桶金用了十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石油巨子保罗格蒂曾说:“多数富豪对自己的财产毫不关心,但对挣到第一桶金的感觉却难以忘怀。”

“第一桶金”如同初吻一样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却。人生中的第一笔关键性财富,让你初尝金钱的魅力,也播下了致富的种子。

没有富爸爸,第一桶金要靠自己。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县(现杭州萧山区),父亲是上海一家医药工厂的普通工人,他自幼和母亲住在农村,依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鲁冠球儿时的梦想,就是也能够进城做个工人。

15岁那年,因为家贫,鲁冠球主动辍学。放下书包后,他进入了萧山县铁业社做打铁的学徒工,每天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抡八磅重的大锤。在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壁垒森严的20世纪60年代,只能作为临时工的鲁冠球非常珍惜这份工作。3年的学徒生涯,他苦心钻研了各类农业机械工具,工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将来一定可以摘掉临时工的帽子。但鲁冠球还没来得及跨越临时工与正式工的鸿沟,就被打发回乡下了。原因很简单:三年“自然灾害”。

鲁冠球的人生之路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鲁冠球有点郁闷,但当他发现乡邻们为了磨米面要去远隔七八里地的集镇,非常不方便,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他想自己办个米面加工厂,一定会很受欢迎,乡亲们少跑路,自己也能赚些钱。亲友们得知他的想法后都很支持,大家七拼八凑地拿出3000元钱,买来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碾米机。

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允许有私人经济实体存在的——那是资本主义尾巴。胆大包天的鲁冠球甚至不敢给米面加工厂挂牌,更不敢四处宣扬。在邻里们口耳相传之中,他的加工厂有了一定起色。但好景不长,他的“资本主义尾巴”很快就被割掉了——工厂被迫关闭,机器廉价处理。为了偿还亲友的借款,鲁冠球不得不出卖了祖父留下的三间旧房。

1969年,不甘心失败的鲁冠球再次砸锅卖铁,和另外六个农民一起凑了4000元钱,在家乡开了一家铁匠店。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作坊,但对于吃过个体经济亏的鲁冠球来说,他还是得小心经营,否则就会有再次被取缔的危险。鲁冠球这次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规避方法,他把铁匠店挂靠在大队。小作坊也摇身一变,成了大队经营的农机修配组。把自己的作坊变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新奇的想法,以实用主义的方式成功摆脱了“资本主义尾巴”的桎梏。鲁冠球的大队农机修配组牌子一挂,附近的村民就蜂拥而至,打铁锹、打镰刀,修自行车,生意非常红火。

同年,宁围公社的领导发现鲁冠球这个人才,便邀请他带着他的伙伴,去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其实只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都投到了厂里,把自己的命运也全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

在这次创业中,鲁冠球仍然依靠作坊式加工,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锄头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有什么活就接什么活,什么有市场就加工什么。这种见缝插针的“多角化经营”策略,加上他勤俭节约的经营作风,修配厂的账户上逐渐丰足了起来。

1979年,拥有了第一桶金的鲁冠球(严格地说这桶金是集体的,鲁只有支配权没有所有权),在工厂形势大好的时候开始思考企业在未来的方向。他踌躇满志,渴望将企业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如果从第一次偷偷摸摸下海算起,鲁冠球“磨剑”的时间足足花了10多年。而如果从后来曲线创业的时间算起,他刚好花了10年的时间来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这是一个钱赚钱的时代。在同等的条件下,本钱的多寡与创业的成败以及创业的回报率成正比。最初的创业也许是为了生存——所谓的生存型创业,而拥有了第一桶金后,你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创业——所谓的发展型创业。

创业就像扎入一条黑暗的隧道,虽然创业者明白,只要不停地走下去,终归会有到达隧道尽头的那一天。然而漫长的时间往往会比先前的预期更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协助,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运筹,需要更强的毅力来支撑……局外人只看到别人阳光下的灿烂,却不知道他们在黑暗隧道中的苦苦挣扎。美国MCI的创业者花了10年的时间,才打破通讯业巨头AT&T的独霸市场格局。MCI的创业者承认:他当初并未估计到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他甚至说如果当初估计到了需要10年,他一定不会选择这个行业。由此可见,那些奢望一夜暴富的创业梦想是多么不现实。

鲁冠球曾说:“创业不是捡钱,是一分付出一分回报的交易。你要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分钱,努力赚得第一桶金。有了第一桶金,你的事业才有登上一个新平台的可能。”记得有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人生最难得的是第一个1000万,有了第一个1000万,就不再是你找赚钱的机会而是赚钱的机会来找你了。

沉下心来,为你的第一桶金而努力吧!

那些奢望一夜暴富的创业梦想是多么不现实。创业不是捡钱,是一分付出一分回报的交易。你要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分钱,努力赚得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