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过去并不代表做得开心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态度立场不同,在聊天和交流中发生争辩在所难免。不过为说服对方,双方就争得伤了和气,也是没有必要这样的。

退一步说,盲目的争辩只会让双方更为坚定心中的想法,越来越针锋相对,最终可能谁都无法说服另一方,反而成了大仇人。即使在争辩中你胜利了,也可能伤了对方的心,让人心里不痛快。

所以,“说得过去”,未必就“做得开心”。怎么理解呢?你说服了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也未必能让他开心地配合你,贯彻你的思路。

现实中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人们嘴上服了你,行动中却对你充满了怨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斯博士曾经进行过“人们在争辩中的心理变化”的专项研究。他用录音机记录下社会中很多行业人士之间的争吵和辩论,并收集了近一万条案例的录音。这些案例中,包括了老师和家长的争辩,推销员与买方的争辩,老板与员工的争辩,妻子和丈夫的争辩,甚至专业辩手、政客的辩论,应有尽有。

布斯博士对这些录音进行分析比对,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

那些职业的辩手、优秀的政治家,这些精英人士的意见在辩论中被接受的成功率反而不如底层社会的走卒商贩。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论呢?随着调查的深入,布斯博士发现,那些职业的辩手、优秀的政治家说服他人的手段千变万化不离其端,都是为了找出对方的破绽进行打击,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高明,是为了结果的胜利。而那些走街串巷的推销员或小商人所做的,只是尽力找出一个观点证明自己产品的优秀,从而让对方真心地接受。

找出对方话题中的弱点进行反击,看似聪明,实则使自己陷入了针锋相对的争辩,为了说服而说服,让对方更不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办法能从争辩中获得好处——那就是远离它。”

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喜欢自己的观点被别人反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大众的认可。不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却很难,有几个人能时时刻刻地敞开心扉、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呢?

这不仅仅是敞开心扉的问题,不同人的生长环境、人生原则、价值观念、立场态度不尽相同。哪怕是最普遍的饮食口味,南方和北方都会有豆腐脑的甜咸之争。这些岂是几句争辩就能改变的?在平时的聊天中我们也能发现,凡是涉及这些话题,人们总是争个不停,无法统一认识。

当你与他人发生争辩时,如果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不周全的想法与对方对峙,哪怕力度再强,气势再盛,对方也不会被你说服。相反,人们还很可能反感你的自大狂妄。他们也会采取与你相似的办法,极力地讲述和捍卫自己的观点,和你争辩起来。

这是一场没有赢的一方,只有两败俱伤的纷争。假如对话的两个人非要一争高下,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沟通本身是为了交流观点,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谁也不希望在聊天中被对方打击到自信,伤害到情绪。所以,一个会聊天的人,不会因为争辩某个观点而伤害双方的感情。

有这样一件事情:两只小兔子争论彼此的观点,其中黑兔子认为水萝卜是最好吃的萝卜,而白兔子认为青萝卜是最好吃的萝卜。两只兔子谁也说服不了谁,便找到大家都信服的老兔子评理。没想到老兔子却表示:“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萝卜,发现明明是胡萝卜最好吃。”三只兔子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也没有辩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从这个事件中会发现,非要争个高低是面对不同意见时人们最常见的反应,也是最不恰当的一个反应。兴奋过激的表现往往让人更加冲动,反而无法使事情得到合理解决,达不成共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说服的案例就像这三只兔子的争论一样,彼此没有是非和对错之分,只是各自的立场角度不同而已,根本没有必要针锋相对。

产生不同的意见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的便是如何去说服对方:“你必须同意我的意见,否则……”每个人都在走极端。但有没有想过,或许对方并不需要你的说服,同意你的立场呢?特别是在你表达立场时,一味地采取争论的态度,不仅不会让你显得舌绽莲花,反而会给人留下一种自大狂妄、不能容人的印象。

如果你争论失败了,对方不仅觉得你思想不够成熟,还可能认为你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如果你争论取胜了,也无法让对方心服口服。或许他今日赞同了你的观点,但心中满是不快,改日一有机会就找你开战。这实在不利于关系的维护,这样的对话也是完全没必要的。

为了争论而争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能让人徒增愤怒,伤害感情。所以,如果不是在某件事上非要辩出一个高低,或者涉及重大的是非问题,就没必要标新立异,去为难他人和自己。在争论中不会产生赢家,有一方哪怕表面上似乎占了上风,实际上也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从本质上来说,争得一个理,你却可能输了情。

就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说服不是争论,更不需要吵架。当我们与他人的意见不统一时,难免会需要费点儿心思,说服对方。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被说服者不是你的敌人和对手。我们应该将对方看成是平等的伙伴,将你认为正确且有利于他的想法平和地表现出来,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认同。

换句话说,说服的目的首先是争取对方的理解,其次才是认同。很多人喜欢跟人争辩,嘴巴就像一把刀子。因为争辩后的成功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它不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说服的过程中采用功利性的辩论技巧,更有可能激发对方的逆反心理,反而更不容易说服他。

人都是感情动物,你给他人微笑,对方自然会还你微笑;你给他人冰霜,对方自然会还你冰霜。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说服式的聊天,是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我们的想法,而不仅是点头同意就可以了。

这样看来,你就不仅仅是简单地用嘴去说,用理去辩,更需要“走心”——用情感叩开对方的心扉,了解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在对话过程中,既要维护对方的尊严,也要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这样才能在说服的过程中既“说得过去”,又“做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