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试婚:信息不对称

现在,商家的推销方式越来越人性化了。其中,“免费试用”是一个颇为有效的推销方式。但凡新出品的商品,如饮料、保健品、小吃之类的,都可以借“免费试用"让更多消费者先亲身体验,再决定是否购买。好不好,试了就知道。对消费者来说,“免费试用”无疑比“不好就退货”更有利。

当今,免费试用已经从纯粹的商品,延伸到男女的婚姻里来了。男女未婚同居式的试婚,也类似于商家的“免费试用”。相对结婚来说,未婚同居可以在成本支出上要少很多;而“试用”,则是一种男女双向的“互试”,你试我,我也试你。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男女双方不必承担夫妻之责任,却可以享受夫妻之权利。

无论是商家的免费试用,还是男女之间的试婚,在经济学家眼里,都是人类在努力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迷雾。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古代的婚姻中,直到掀起红盖头,男的才晓得女的模样,女的才晓得男的的五官。至于双方脾气、性格、志趣,更是需要在婚姻生活中才能知晓。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无数婚姻悲剧。男女授受不亲,互相了解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只有通过媒妁之言了。可是媒妁也不是可靠的信息传递着,经常实行信息垄断,然后花言巧语,指鹿为马。

从前,有个豁嘴的姑娘待嫁,有个缺鼻子的小伙待娶。别看各自身体有缺陷,在找对象上还要挑对方没有残疾的。有个巧嘴媒婆为之撮合,先对男方说:“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巴不太好。”小伙子想:嘴巴不好,无非是好扯扯闲话,这可以改,算不得什么大毛病,于是同意了。

媒婆又对女方说:“小伙啥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家产蛮丰,觉得暂时穷点没什么,将来可以勤劳致富,何况娘家嫁妆丰厚,也就应下了。

洞房花烛之夜,真相大白。后来双方都埋怨媒婆。媒婆说:“我早已有言在先,讲明了姑娘‘嘴巴不太好’,小伙‘眼下没有什么’,是你们自己同意的,现在反倒怪起我来了,这是什么道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在已经是自由恋爱时代,信息相对充足了很多。但处于爱情中的男女,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缺点。结果双方依旧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之中。许多青年在借鉴了前辈的婚姻悲剧之后,开始尝试试婚这种彻底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办法。

从理论上说,通过试婚可以让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加透彻,有助于避免因婚前盲目引发的错误婚姻,降低离婚率,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和人性的和谐。但要达到理论上的结果,试婚必须建立在男女双方有感情基础之上,有步入婚姻殿堂之意。就像网上所说的,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那么不以婚姻为目的的试婚则是大流氓了。

对于试婚,也有不少人坚决地反对。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罗温斯基解释说:“试婚常被美化为异常大胆、浪漫的举动,但实际上不过是逃避责任的托词。如果两人舍弃结婚而选择同居,那么其中一人或者两人都会在心里说,我担心对你的爱不够深,难以维持长久,所以在事情不妙的时候,我该有个抽身出来的退路。”一项研究发现,婚前同居者的离婚率要比未同居者高出33%。另一项研究表明:婚前同居时间越长的夫妇,就越容易想到离婚。而且,研究者指出,同居者婚后生活不会很美满,而且对婚姻的责任感差。

获得了更多信息,但传递了负面心理。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矛盾就出来了。其实这也是人生常态:有得必有失。而对于试婚这件新生事物,我们既不要奉之为解决婚姻难题的锦囊,也不要弃之为引发道德沦丧的敝屣。反对者不妨冷静观之,拥护者不妨理智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