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为对方营造美好的假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质。

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晕轮效应”。

郭清是某旅行社的导游,一次他接待了一个外国旅游团。

游览路上,郭清的客人曾对郭清说,到了西安,一定要增加“品尝羊肉泡馍”这个项目,可是到了西安,郭清把这事给忘记了。等到了大理,客人又提起了这件事,郭清吓了一跳,赶紧向客人道歉,并表示要增加其他节目作为补偿。郭清担心,客人会对他有意见。没想到,客人反而把郭清安慰了一番。

按道理说,人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自己却没有满足客人的要求,客人肯定会有意见的。这个结果真是大大出乎郭清所料。

原来,团队入境不久,郭清做了两件让客人非常感动、非常佩服的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上海外滩游览时,一个小偷偷了客人的提包,郭清发现后纵身从高台上往下一跳,截住了小偷的去路。那提包是一对夫妇的,里面除了钱和证件之外,还有去欧洲参加一个会议的机票,散团之后他们就要从香港去欧洲,一天也不能耽搁。这对夫妇自然对郭清感激不尽,全团的客人也都赞叹不已,说是看见郭清从那个高台上往下跳的时候,都惊呆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杭州西湖。那天,在湖边拍照的几个老外中的一位老先生,一不小心掉进湖里去了,在场的人一下全愣在了那里,郭清正好在那边。他见此情景,把公文包朝地上一扔,就跳进湖里救人。等船工把救生圈扔过来的时候,郭清已经把那位老先生从水里救起来了。郭清团里的客人都让郭清赶紧回酒店,说有当地的导游在这里就行了,尽管放心。

经过这样两件事,客人都很佩服郭清,虽然他有些失误,但客人们都认为他是无心的,还主动和领导说郭清有多么好,并不停地称赞他呢!

在这个事例中,郭清因为抓小偷和救人,突出表现了他的优秀品质。客人认为郭清是一位人格高尚的导游,于是,漏订羊肉泡馍的失误便被他人格高尚的光环遮掩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判断时也经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比如说,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听说新到任的上司非常严厉苛刻,见到他之后就会胆战心惊、毕恭毕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上体罚学生,就认为这位老师很讨厌,不喜欢上他的课;知道一位同事的父亲是著名的文人,便觉得这位同事也知识渊博,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文化气息,即使性格和行为上有些不妥,也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文人的一些个性和怪癖。这种以“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判断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也具有同样品质”的现象就是“晕轮效应”。

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规范。我们要善于运用“晕轮效应”,让自己的优点被别人认可,让自己成为它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无论是凭借第一印象,还是“由表及里”地推断问题,又或者是思想刻板时对一个人或者事物所作出的推断,往往都会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这也就为“晕轮效应”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因此,我们在学会利用“晕轮效应”的同时,也要预防自己被“晕轮效应”所左右,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要注重了解对方的内心、行为等深层结构,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不能满足于表象,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