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后一笑随风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会,不过,有的误会是真误会,需要双方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化解,也有的是假“误会”,只是当事人利用误会技法来假装糊涂,调节气氛。

有一位武汉人到北京采购物品,这位采购员不会说普通话。他来到商店看到柜台里有一种小水壶。武汉人发“小水壶”的声音有点像北京音的“小媳妇”,而“小媳妇儿”在北京话中则是一句不太文明的话,售货员正好是一位年青的姑娘。当采购员问道:“同志啊,你这小水壶多少钱一个啊?”时,恰好被售货员听成“你这小媳妇多少钱一个?”。所以售货员很不满,但又不好发作,就狠狠地瞪了采购员一眼,采购员以为对方没听清,又大声问了一声。这时,售货员愤怒至极,大声回敬:“流氓!”采购员却正好听成:“六毛!”这时,其他柜台的售货员以为这边发生了什么事都围了过来。看到这样物美价廉的小水壶,采购员手舞足蹈,大声叫喊:“太好了,太好了,你们这些小水壶我全要啦!”结果惹火了所有姑娘,把他围了起来。

这是一个由于地方发音不同而导致的真误会,还有一个误会,是由不会说话导致语言歧义和说话的意思被理解错误:

某刘老大请客,相约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麻子中,只有麻子没来。到吃饭时间,刘老大外出张望,说了一句:“该来的没来!”张三觉得刘老大话中有话,就想:难道我这不该来的又来了。于是他走了。刘老大奇怪,就说:“不该走的又走了!”李四就觉得该走的可能是他,也走了。剩下的王五、赵六两人都说刘老大:“老兄,你怎么这么说话呢?你看,他们都走了。”刘老大很委屈:“我说的又不是他俩。”王五、赵六都愤愤然:“原来你是说我俩呀!”于是也走了。

由于不同的民族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理解,下面这个例子就十分有趣:

一英国人到商店买钢笔,售货员是位老太太,不懂英语。英国人说:“pen”。老太太拿出脸盆给他,英国人说:“No。”老太太说“不漏,刚进货的怎么会漏呢?”于是照光线,试水,说不漏。英国人见没法交流,就走了,临走时说句:“good—bye”,老太太也很礼貌:“过天来买?也行。明天后天都行。”

误会是时常会有的,平时与家人,与亲戚,或与朋友同事等相处,总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误会发生,有时还感觉蛮委屈的,但是如果将事情说清楚又会伤害到人,是自己忍着,还是把自己说清楚呢?左右为难。其实,对于被误会了后到底要不要解释这个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对待。有的事情,解释的话往往会越描越黑,更可能再次被误会成是故意掩饰;如果不解释的话呢,虽说随时间的变化真相终究会被大家看到,可是万一真相一时得不到大白呢,那么误会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大,所以要不要解释就要看自己怎么想了。有时候,如果不想再被误会下去,索性说出来,管它有没有人相信,自己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君子坦****,如果还是有小人愿意添油加醋,混淆是非,那就没办法了,因为你真是遇到小人了——小人难防啊!

所以,对待误会,关键是看我们对待误会的心态。不管是真误会还是假“误会”,我们都要学会培养开阔的心襟,在误会过后,一笑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