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傀儡生活,让壮志难酬的光绪皇帝实在受够了。

一天傍晚,他偷偷逃出了西苑门口,希望冲出这高大、阴森的宫墙,浪迹天涯,讨还自由。可是,太监们闻讯而来,就像一群疯狂的蚂蚁那样,有的扯辫子,有的搂腰,有的架胳膊,有的抬腿,将光绪皇帝活生生地抬回了养心殿。光绪皇帝声嘶力竭地挣扎道:“朕岂能为亡国之君哉?朕岂能为亡国之君哉?”还有一次,皇上身穿便衣,跑下台阶;可转了一大圈子,到处都有人尾追堵截,他仰首望天,一只麻雀正巧从头顶飞过,他恨不能变成一只小麻雀,插翅飞出紫禁城,飞出慈禧的手掌心。他又转身跑向乾清门,被十几个太监拦住了去路。无奈之下,他只得穿过桥洞,越过东台阶,再向东华门方向跑去。最后,一大群太监就像老鹰捉小鸡似的,又把光绪皇帝抓了回去。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訢病死,享年65岁。

恭亲王是当时最有作为的皇叔,同文馆就是在他的坚持下开的,洋务运动也是在他主持下办的,可是,经过慈禧多年的“调理”,恭亲王几上几下,九死一生。临近晚年,已经暮气沉沉,思想趋于保守。但是,他也不赞成慈禧另立皇帝。所以,他活着,对帝党、后党都是喜忧参半;他死了,只对后党有利。病危前夕,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亲临恭亲王府进行探望,并听取他对今后朝廷用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戊戌履霜录》一书中,曾担任起居注官长达19年的恽毓鼎回忆说:恭亲王虽然喘气有些困难,但头脑还很清晰。谈及康有为等新近人才,奕訢摇摇脑袋,嘱咐道:“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谈及重用翁同龢,他的情绪激动显得很激动,大口喘了半天气,才从牙缝子里蹦出一句话:“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奕訢之死,举世震惊。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恭亲王病逝,令中国这架“错综复杂的政府机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轮”。后来,《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则感叹道:“恭亲王的死是一件严重的事……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不会有义和团乱事。”

奕訢死后,慈禧太后失去了一个羁绊,做事更加随心所欲、有恃无恐。她加快了废帝步伐,经常与荣禄、刚毅等人密谋。帝党也是洞若观火,认为:只有维新,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后党尚未准备好时突然“摊牌”,才能打乱后党的废立步骤,赢得政治上的主动。于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翁同龢等人的鼓励下,鼓足了最大的勇气,向主持大清日常政务的庆亲王奕劻谈了自己的维新设想,并请他转告慈禧:“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意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听到奕劻的报告,慈禧三角眼一瞪,气哼哼地说:“他不愿意坐皇位,我早就不愿意让他坐了!”

奕劻担心母子矛盾激化,会引起更大麻烦,就劝导说:“太后,以臣之见,废立之举事关重大,应该从长计议才是啊。”

慈禧马上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她轻轻地干咳了几声,和蔼地说:“维新是我的素志。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派子弟出国留学,还不是我批准的?”

“是是是,太后圣明。”

“这样吧,由他去维新,等办不出什么模样后咱们再做理论!”

出了储秀宫,奕劻并没有马上去见皇上,而是回了军机处。第二天,他考虑成熟了,才去禀告,掐头去尾地告诉光绪皇帝:“太后已经答应,不禁你放手办事。”

随后,光绪皇帝又利用到颐和园请安的机会,当面向太后提出了明定国是的建议,太后表示同意。慈禧还特意勉励他:“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从此,光绪皇帝枯木逢春,开始抖擞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新变法大业之中。

注释:

⑴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3页。

⑵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⑶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