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临安春冷

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元宵。

这是谢太皇太后入宫度过的第五十个元宵节日,临安城里乍暖还寒,慈宁殿内没有了往年的热闹喧腾,众后妃们一一向谢太皇太后请安跪拜。

殿内殿外,大红的灯笼挂着,装点着节日的喜庆,谢太皇太后尽力地克制着内心的惶惑,表现出安详的神态。

在这个场面,她是唯一一个知道大宋江山正危如累卵的人。

面对这些老弱的太监、女眷和孩子,她还能做什么呢?

三个孩子是当今天子赵显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赵昰、弟弟赵昺。

谢太皇太后对众妃嫔们说:“你们都到后苑去猜灯谜吧。”

众人应声:“谢太皇太后!”便迅速地走出殿外。

全太后带着皇帝赵显、杨太淑妃带着儿子赵昰、俞妃带着儿子赵昺留了下来。

谢太皇太后看着这三对母子,心情异常沉重,拉着赵显的手:“皇帝今日可曾描红习字?”

赵显:“告太皇太后,今日元宵,陈师傅说可以停歇一天。”

谢太皇太后看着赵显那小大人的表情,心中充满着许多疼惜与不舍,很想抱着这孩子痛哭一场,可是她不能这样做,她强忍着泪水,点了点头:“是啊,元宵节,应该停歇一天,陈师傅说得对呀!”

她慈祥地摸了摸赵昰和赵昺的脸,很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算是给孩子们一些节日的安慰。

然后,用尽可能平缓的语气说:“你们也去那后苑猜谜去吧,一年一度的元宵,自己去寻点乐子。”

三对母子静静地拜别而去。

赵显在这里讲到的陈师傅正是宰相兼枢密院使陈宜中,因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当时能够接触到皇帝的只有谢太皇太后、赵显的母亲全太后和宰相陈宜中。

太皇太后及太后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

陈宜中以帝师的身份教其习字读经。

大凡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诏书由陈宜中拟定,经谢太皇太后审核用印,方可颁发。

此时,元军已经攻下临安北面最后一道屏障独松关,元军元帅伯颜入住到湖州秀王府内。元军早已形成对临安的包围之势,随时都有攻破临安,兵入皇宫之可能。

谢太皇太后对彩娥和彩凤两位侍女道:“你们也到后苑去,与她们一起猜猜灯谜吧。”

彩娥与彩凤多年来侍奉着谢太皇太后,知道老太太的脾性,她有时候需要一个人静静,加上她们也确实想借这个机会放松一些,答应道:“是!”

话音刚落,便飞快地走出了慈宁殿。

谢太皇太后走到慈宁殿门口,望着天上的明月,轻吟着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诗: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是啊,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节,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不仅仅只是欣赏着那美好的月色,更有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梦想!

崔液笔下的太平盛世景象,在今天的临安城里已是见不到了,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大家都生活在元军大兵压境的惊恐中。

谢太皇太后,更想到12年前,临安城里天狗食日的情景,只是,那一次天狗食日不是发生在元宵,而是发生在元旦之日。

尽管今年临安的境况是这样,谢太皇太后还是让宫役们将皇宫内外按往年的惯例挂上红红的灯笼,让大家搞些传统的猜谜活动。

听到后苑不时传来妃嫔们快乐的欢笑声,谢太皇太后不禁回忆起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

自己出生于官宦世家,父、祖在朝堂都官至极品,身世荣耀,算是三生有幸,更有祖上荫德,17岁入宫,20岁被封为皇后,曾在这皇宫后苑留下过许多美好时光和欢乐笑声,这是何等完美的人生。

然而,上天弄人,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却遇上了家国多难之时,自己以一老妪之躯,既要应对朝臣们之间的相互倾轧,更要承担整个国家对抗元军入侵的核心责任。五岁的皇帝和那年轻皇太后显然都只有象征意义,自己才是大宋王朝此时的主心骨。

她很清楚,自己的任何软弱与糊涂,带给这个国家的一定是灭顶之灾,已经完全没有退路了,只有正面去面对。

然而,这满朝上下,已经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了。

文的怕死,跑了,

武的爱财,降了。

只剩下吴坚、陈宜中、文天祥、李庭芝……她逐个数着。

这个时候,她也想到了贾似道,如果听从了贾似道的建议,当初离开临安,逃往海上的话,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

是那元朝军队真的厉害,还是宋兵孱弱?

不是还有那么多城池在坚守吗?

为什么江州、安庆许多城池不战而降呢?

无数个疑问在她脑海里打转,可是,她无法找到答案。

谢太皇太后仰天长叹:“天啊!难道这大宋江山真的就要断送在我手里吗?”

这个时候,她的眼里没有泪花,只有那炯炯的神光!

突然,她用最有力但却是微弱到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的声说道:“不!决不能让大宋江山在我手里败亡!”

知枢密院谢堂静静地来慈宁殿,正要下跪,谢太皇太后拦住说:“这里没有外人,不必行礼。”

谢堂是谢太皇太后的侄子,虽然谢太皇太后的父亲及祖父都官至宰相,但谢太皇太后主持后宫数十年,谢家并未有人执掌朝纲。这与谢太皇太后长期以来的做事原则有关,她不是一个喜欢权力的人,在她的丈夫理宗朝,她身为皇后近四十年,在度宗朝,她身为皇太后十年,应该说是当时大宋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她却一直谨小慎微,基本没有让家族成员介入朝廷事务。

小皇帝赵显继位之时,朝臣共推她临朝称制,她也一再推托,不愿介入外朝事务,但她的身份和威望将她推向了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许多朝臣面对国家危局纷纷逃避时,她不得不把自己的侄子用起来。

刚好上一年原在平江府任通判的谢堂获得了一个赐进士出身的身份,实际上就是当年进士的第三甲,有了任朝官的资格,才给了谢堂一个同知枢密院事的高职,让他参与国家高层管理,加上许多官员都不辞而别,那些高职位都空出来了,而她又需要有人帮她分担责任,这样,又把谢堂升为知枢密院事,这是仅次于左右丞相的一个高位。

在受到元军逼迫越来越紧的时候,临安朝堂需要派一些高级别的官员去到元军中商议和谈之事,就这样,谢堂被安排到了国家权力核心。

谢堂:“太皇太后,文天祥在任平江知府时,向侄臣提出了一个建议,皇上不必离开临安,又可以保住宋室不至于在元军进入临安后被元军全部控制,保有一步活棋。”

谢太皇太后:“这些大臣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意,我都不知听谁的好?”

谢堂:“文大人任平江知府时,侄臣任平江都统,对天下大势多有交流,他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他告诉我,他曾在江西遇到他的老师江万里,江万里正告他,元军侵宋,需要他们这些年轻人担起护卫国家的责任,尤其江万里在饶州投止水殉国的事对他影响很大。另外,他曾与真州守将苗再成讨论过当今时局,苗再成告诉他,淮西制置使夏贵与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意见不一致,在对抗元军的作战时常常难于协调,如果两淮守将们能够团结一致的话,临安之危也是可解的,文大人曾写信劝和夏贵和李庭芝。从这种种迹象看,文大人还是一位很有忠心的人。”

谢太皇太后:“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候让他做临安知府的原因。现在文天祥以丞相的身份被元军扣押,使我又失去了一位可信赖的大臣。你说说看,文天祥向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谢堂:“文大人说,元军的目标就是要攻入临安,太皇太后您与当今皇上是他们关注的目标,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吉王和信王,因而建议进一步加封吉王和信王,让他们尽快离开临安,分别驻守福建和广东,以备后图。”

谢太皇太后:“文天祥这个建议曾在朝堂上讨论过,但大家意见不一致,认为那样可能会让别有用心者利用,反而造成不必要的纷扰。只是细想起来,文天祥这个建议在已经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进可以图大宋江山之复兴,退可以增加与元军和谈的筹码。只是在这临安四周被围之时,有谁能护送二王出临安呢?”

谢堂:“殿前都指挥使江万载可担此重任。”

谢堂在此提到的江万载,是宋室旧臣。

江万载(1207—1278),名亿,字子玖,号古山,万载是其出仕后的名字,是当时江南西路南康军都昌林塘江家村(江西都昌县阳丰乡府前)人,与兄江万里、弟江万顷被时人雅称为江氏“三古”,“三昆玉”。因自幼体格魁伟,臂力过人,其祖父江璘、父江烨对其寄予厚望,除授以家传理易之学外,还重金聘名师授以兵法武艺,万载每学皆得其精髓。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刚满十六岁的江万载授以武选出仕,临安府环卫武官,不久,到其族叔江海统领的“忠顺军”处任步骑都统制,与名将孟珙共事,次年,诏授从义郎,任荆湖制置使军统制,忠顺军兵马副都监等职。理宗时曾任殿前禁军带械值殿将军、南剑州兵马都监、殿前禁军副都指挥使、殿前禁军都指挥使等职,执掌殿前禁军。绍定二年(1229年),以武阶从三品的身份参加文举舍选,被赐进士及第(与徐元杰同榜),一时风头,竟超越其兄江万里,令宋理宗从此对江氏一门,印象深刻,紧随其后的其弟江万顷又科举得中,江氏三古更是名扬天下。

江万载于绍定六年(1233年)与江海、孟珙一起奉令,联合蒙古军攻打金国首都蔡州,端平元年(1234)正月,率忠顺军与殿前禁军的一部与江海一起攻陷金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耻”。累官至礼部尚书,少年得志,仕途相对其兄江万里和其弟江万顷来讲,颇为顺畅。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国忽必烈大举侵宋,江万载协助贾似道指挥组织鄂州之战,挡住了蒙元大军多路进攻,但作为宋军主帅的贾似道却怯战请和,以南宋每年向蒙古输二十万岁币的条件要求忽必烈停战退兵,忽必烈正欲脱身回北争夺汗位,遂答应了撤兵北返,贾似道在向理宗汇报时,隐瞒了请输岁币的情节,谎称取得鄂州大捷,一时被宋理宗及满朝文武捧为再造南宋之周公。

江万载不愿再与贾等同流合污,遂以壮年之身(52岁)辞官归里奉养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征诏江万载复官,俱被江万载婉拒,唯日以教子弟族人及乡里精壮习文练武演兵为乐,并结交地方豪杰英雄。

度宗咸淳九年(1273),宋军事重镇襄樊失陷,其兄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也辞官归里,凿止水池以明以身报国之志,江万载则号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纾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与其兄江万里把江氏三古家族几代积蓄下来的家产变卖充作义军军费。

在万里兄弟的号召下,三古家族成年子孙踊跃参加义军,在地方豪杰及饶州知州唐震的支持下,义军很快成形,但当时宋庭当权的贾似道、陈宜中害怕开罪蒙元,挑起战端,竟下令取缔,江万载只得带义军退入鄱阳湖,以湖船为家,过起渔兵结合的日子。

咸淳十年(1274)九月,蒙元二十万大军兵发襄樊,展开全面灭宋战争,江万载不顾朝廷反对及义军势单力弱的情况,毅然帅义军千里驰援鄂州,走上举军自救的道路,虽然终难挡蒙元汹涌兵锋,可蒙元对这支一路死缠烂打的义军也无可奈何。

江万载义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并凭借鄱阳湖及长江水系保卫家乡饶州长达三个月之久。但饶州通判万道同举城投降,知州唐震死难,其兄江万里率三古家族180多人投止水池殉国,饶州终于失陷。其弟江万顷因拒降而被元军车裂。

蒙元欲借优恤江万里及其殉难家人后事的方法诱劝江万载带义军投降,被江断然拒绝,并借与原宋军叛将刘整聚旧之机由江万载子江钲将刘整射伤,刘整不久病死池州城下。

在张世杰部宋军的帮助下,江万载率义军一度短暂收复饶州城,使其兄江万里举家殉国的事迹得以上报宋廷并声闻天下,激励英雄义士。

谢太皇太后闻讯,连下几道诏令,诏令江万载官复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之职,并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义军的子孙任各级武阶官职,带义军与张世杰军一道入卫临安。授予江万载殿前都指挥使的重任。

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许多宋臣投降在元军之中,吕文焕、吕师夔、范虎臣及沿途降将大多与临安君臣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对临安城的情况非常熟悉。鉴于以往谁冒头,谁就可能会成为元军招降或指责的对象,或者成为朝堂诸臣妒忌的目标,为了保护那些可以依赖的有生力量,谢太皇太后有意低调安排了一些可信任的人在一些特别职位,表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

江万载因其本人长期以来对宋室的忠诚及他家族成员在对元战争中的死节,获得谢太皇太后特别的信任,故在贾似道原来安排的禁军都指挥被陈宜中设计捕杀之后,将这个事关皇室安危的重要职位授予江万载。

作为内卫,又不会受到元军的注意,是一个位置非常关键而又不张扬的核心职位。

看了一眼谢堂,谢太皇太后说:“现在朝堂上那些有名的大臣都被元军盯着,伯颜指名要陈宜中前去和谈,其实是想把我朝一切能主持朝政的大臣都收降,达到招降那些还在抵抗的我朝臣民的目的,这次陈宜中不辞而别,而不愿承担灭国和谈的责任,我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想清楚了,如果能办事的大臣都被元军网罗殆尽,那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那些近期不辞而别的大臣们将来能出面辅佐二王,或许也是宋室之幸。你去把那江万载叫来。”

谢堂去不多久,领着江万载来到谢太皇太后面前,江万载跪地朝拜:“臣江万载叩见太皇太后万福金安!”

谢太皇太后看着这位年逾花甲的老臣,很有感慨地说:“事已至此,此非朝堂,爱卿不必多礼。”

江万载:“谢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谢太皇太后:“人生百年,已是长寿,我能活到今天,都感到活长时间了,要是能让我的寿命让给先帝多好啊!”

江万载:“太皇太后玉体金安乃我大宋百姓之福!”

谢太皇太后:“客气话不多讲了。江爱卿,你家一门忠义,我与皇上是知道的,你的弟弟江万倾被元军裂尸,令人心痛,你的哥哥江万里也是历事三朝,投止水而殉国,实乃忠臣良相之典范。”

江万载一听,感到谢太皇太后今天与往日似大不同,很疑惑地望着她:“太皇太后有何用得着万载之处,尽管吩咐!”

谢太皇太后眼里含着泪花:“江山社稷的情况你都清楚了,元军元帅伯颜主要是要拿我和全太后、当今皇上到大元的皇帝那里去领赏。我年岁这么大了,说实在话,我哪里都不想去,就是死在这临安城,也感到是自己的福气了。以今之情况看,恐怕这都是一种奢望。谁知道伯颜会将我们祖孙三代怎样。除了当今皇上,度宗皇帝还有二子,文天祥建议进一步加封二王,出镇福建、广东,这些你都是知道的。”

江万载:“对啊,我认为文大人的意见很好。他曾与家兄在江西时讨论过国家局势,到临安后,也常与我讨论当今天下大势。文大人可能早预料到临安难保,故有二王出镇的建议。”

谢太皇太后:“只是这临安周遭已被元军围困,实在无人可保二王离开这临安,所以把你叫来。我想拜托你一件大事。”

江万载已经听出来了谢太皇太后的想法:“只是这临安城内,太皇太后、太后和皇上的安危怎么办?”

谢太皇太后:“敌兵临城,临安迟早都是要落入元军之手,我现在正派左丞相吴坚诸人到伯颜军帐之中讨论降元之事,以免临安百姓遭兵火之灾。”

江万载:“那么,我护着您、太后、皇上与二王一同逃离这临安,以图将来!”

谢太皇太后:“这样肯定不行,目标太大,再说了,我确实不想离开临安,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当初贾似道和陈宜中都曾谋划过放弃临安外逃的计划,都被我否决了。再说了,伯颜与元军现在关注的是我、太后、皇上三人,他们还不知道度宗还有两个儿子呢。我们留在临安,就会把元军的注意力吸引在临安,你们出行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

江万载:“太皇太后如此深谋远虑,万载虽肝脑涂地,也一定要护送二王安全出镇!”

谢堂:“元军进入临安只是时间问题,二王与江大人的身份还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宫廷禁军嘛,不要作特别安排,江大人只需护送二王安全离开临安即可。”

江万载:“好,临安的西边与南边还有出行通道,我即刻布置。”

谢堂拱手:“侄臣告退!”

江万载拱手道别:“太皇太后请多保重!”

谢太皇太后:“不要声张,静静做好准备,安排一切停当后,直接来报告我!”

谢堂、江万载:“是,臣遵旨!”转身离开慈宁殿。

望着江万载和谢堂离去的身影,一股寒风袭来,谢太皇太后感到身上一阵的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