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心

“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

……………………………………………………

荆州大街上。

之前,宋青玉着急往知州衙门赶,没有在意荆州的大街。现在仔细看一下,荆州的大街很是繁荣。这里面,说没有荆州知州王文元的功劳,那是瞎话。

“大哥。”宋世昆忽然叫宋青玉:“咱们转了也有一会了,找个地方歇歇脚吧。”

宋青玉停下脚步:“那……吃茶去?”

宋世昆:“好,吃茶去。”

花非花很感兴趣的样子:“吃茶?奴家还没怎么去过茶肆呢。”

宋青玉看了看花非花:“茶你都没吃过?你知道我朝一年茶叶的产量有多少吗?老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现在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我是大理寺的,不管税收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在大宋没有南迁之前,光建州一年的产差就不下三百万斤!”

“奴家当然也吃茶,但是不怎么去茶肆。”花非花尴尬地笑了一下,指着路边的挂着茶酒楼牌匾的店铺说道:“就去那里吃吧。”

宋青玉笑了,拍了拍花非花的肩膀:“看来你平时是真不怎么到茶肆吃茶啊。”

宋青玉连忙跟花非花解释:茶酒楼,宋代的茶酒楼本质上还是一个酒楼,主要卖酒,连带饭菜,其实并不卖茶。之所以用一个“茶”字,是因为,茶肆在宋代是和酒楼平分秋色的另一大餐饮业巨头。其实,就是做一个宣传的噱头。

“这个地方听繁华的,虽然比不上临安,但茶肆也不少啊。”宋世昆转头跟宋青玉说道。

花非花忽然又看到一个茶肆,高兴地说道:“呐,那个怎么样?”

宋青玉:“那个是‘花茶坊’,我不建议你去。”

花非花:“是卖花茶的茶坊吗?没事的,奴家挺喜欢喝花茶的。”

“呃……”宋青玉沉吟一下,默不作声转过头,继续往前走。

宋世昆坏笑一下,快走几步跟上来,一边倒退着走,一边跟花非花解释:“花非花姑娘,大哥不好意思跟你明说。我跟你说一下,所谓的花茶坊,就是指楼上住着妓女,也卖茶叶也卖肉。在临安城,这样的花茶坊多了,你像保佑坊北的朱骷髅茶坊,还有太平坊郭四郎茶坊,以及太平坊北的……”

“这样啊。”花非花低下头,眼神略带悲伤,不再说话。

宋青玉回头瞪了一眼宋世昆:“你知道怎么这么清楚,你去过啊。”

宋世昆嬉皮笑脸:“我没去过,我是听人说,我听大哥你说的。”

宋青玉怒斥宋世昆:“行了,快闭嘴吧。”

宋世昆像个犯错小孩子一样,抓了抓头发:“好吧。”

这时候,宋世昆才注意到自己这么胡说八道的不合适,毕竟身边跟着一个姑娘呢。所以,宋青玉才呵斥他住口,他这个说话不经大脑的毛病是改不了了。

最后,宋青玉选了一个“大街车儿茶肆”坐了下来。因为在临安也有这样一个茶肆,凑巧重名了。

茶肆一般都是比较典雅的,这件也是如此。房间内,摆放着精致的花瓶,看那个意思吧,像是官窑烧出来的。花瓶里,插着漂亮的兰花,花香扑鼻。墙壁上,则挂着一些字画,都出自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宋青玉打量了一下这些字画,有几幅的功底还确实不错。房间门口,还有一位风姿绰约的佳人,弹动琵琶,演奏《梅花引》。在家里喝茶,喝的是个味道,在这里喝茶,喝的是一个氛围。

“客官。”店小二殷勤招待:“看您三位这个架势,是来‘挂牌儿’的吧。”

因为有的茶肆的环境比较典雅,所以一些有身份的公子哥回来这里,学习一些乐曲或者唱叫之类的东西。逛茶肆的专业术语,管这个叫“挂牌儿”。这类人,他不是单纯地去喝茶。当然,要是去花茶坊挂牌儿,那就更不是为了喝茶了。

宋青玉问花非花:“花非花,你要吃点什么?”

宋世昆:“来个葱茶,或者七宝擂。”

“别丢人现眼了,你说得这俩冬天才卖呢。”宋青玉看着墙上的茶名牌,说道:“现在七月份,天也挺热的,来两盏雪泡梅花酒。然后再给这位姑娘拿一盏……”

花非花也抬头看着墙上挂着的茶名牌,说道:“奴家要一碗小醋茶吧。”

“这位姑娘,还是您会喝。”店小二捧花非花,说道:“两盏雪泡梅花酒,一碗小醋茶,是吗?”

宋青玉:“再来一点汤面和煎肉。”

店小二:“您稍等,马上就到。”

宋青玉向宋世昆使了一个眼色,宋世昆立刻心领神会。

“等一下。”宋世昆扔到桌子上一点钱币,对小二说道:“你的赏钱。”

店小二赶紧把钱收起来:“哎呀,这个……不合适了。”

宋世昆:“没事,拿着吧,问你几个问题。”

店小二:“您问您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世昆随口说道:“看荆州城里,倒是挺繁华的。不过,我听说,前段时间,这里还是闹饥荒的灾区呢。”

店小二立刻滔滔不绝起来,跟表演相声贯口一样的语速:“您刚才说荆州城繁华是吧,这不算繁华,这算什么繁华啊。现在是七月十三,明天七月十四,后天七月十五。七月十五就是盂兰盆节了!您等盂兰盆节您再看看,嗬!那才叫热闹呢。等盂兰盆节那天,街道上,什么叫五行八作,什么叫五花八门?什么叫三教九流,什么叫三亲四故?这边土农工商、那边佛道两教、前面诸子百家、后面三百六十行。左看是云台二十八将,右看是孔门七十二贤。街市上走的人,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箭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煤的、卖炭的、卖米的、卖面的、卖葱的、卖蒜的、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卖倒齿勾儿,卖峨眉刺儿的,全有。唉?您刚才问什么来着?”

宋世昆阴沉着脸:“荆州灾区的问题。”

“哈哈哈……”店小二大笑着:“我是钱塘刚过来的,不知道!”

宋世昆:“滚!”

一句正经话没有啊!还把问题给忘了。

旁边邻座的人转过身:“几位,是想问灾情的事情吗?”

宋青玉打量了一下说话的人,看模样是个文生公子,说道:“对。”

文生公子说道:“小生我是本地人士,对灾情的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

宋青玉:“哦?请讲。”

“年初。”文生公子自顾自地说了起来:“荆州出现了灾情,朝廷及时发放了赈灾粮款,因为有这些粮款,荆州的百姓才得以渡过难关。但赈灾粮被掺入了糠麸,春耕费足足少了一大半。”

宋青玉点头,看来,这里的情况和溪洞一样。

“你们说赈灾银两被贪污的事吧。”旁边的一位老汉也搭腔说道:“太不是东西了,那是给老百姓的救命用的。这种钱这群当官的都要贪,我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没遇到过这种事呢。”

“说的是呢?也不知道这群人贪了这钱要干嘛?许不是准备买棺材用吧?”一个嘴损的小哥说道。

赈灾粮款贪污的事情,全荆州城的人都知道且都义愤填膺。只是,这些人人微言轻,他们再气愤,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快了,贪污的人早晚遭报应。兰花姑娘会惩罚他们的!”角落里,一个老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大声说道。

花非花一愣:“兰花?兰花……”

文生公子立刻解释:“看你们的样子是外地来的,你们不知道,在我们这里,有一个兰花姑娘的传说,她是在盂兰盆节的早上嘴里叼着一支兰花死掉的。”

宋青玉饶有兴致地说道:“今天是七月十三,后天不就是盂兰盆节了吗?盂兰盆节还被称为鬼节,你们口中的兰花姑娘,也许会从鬼门关里出来……”

宋世昆不厚道地笑起来:“大哥,你这个……”

文生公子说道:“不,这位相公猜得很准,我们关于兰花姑娘的传闻,就是这样的。据传说,兰花姑娘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她每年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都会从阴间回来。只要是被她发现有官员贪污,她就砍掉这些贪官的头颅,而起在这些头颅的嘴巴里,放上一只兰花作为标记,表示是她做的。”

宋青玉身体向前一曲,他查过很多案件,其中,难免有些案件的凶手会利用当地的传说掩人耳目。所以,这种事情他早就见怪不怪了。只是,有一件事情他觉得说不过去。于是,他问道:“兰花姑娘会惩罚贪官,这是为什么?”

宋世昆呵呵一笑,不经大脑地说道:“哎呀,大哥,你别管她为什么要惩罚贪官。假如这个传说是真的,那知州王文元他危险了。”

宋世昆这话刚出口,在场的荆州百姓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全部站起来走向了宋世昆。

“喂!这位小哥!你这话什么意思?!”

“对啊对啊!什么意思?什么叫王大人危险了?!”

……

这群荆州百姓各个咬牙切齿,目露凶光。

宋青玉和宋世昆对视一眼,他们都觉得很诧异。

宋世昆说道:“赈灾粮款贪污,必然在经过某个官员之手时被克扣了。王文元是荆州知州,他的嫌疑很大,你们不怀疑他吗?”

“贪污也是上面贪污,知州绝不可能。”

“知州一边守孝还要一边处理荆州的事物,你见过这样的贪官啊?!”

宋青玉轻笑一下,果然,王文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否则,也不可能会被百姓联名请求留下来。这个王文元居然能有这样的民心!不过想来也正常,看看荆州状况就明白了。明明年初经历了饥荒,但是,这么短的时间内,荆州被王文元治理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们爱戴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宋世昆虽然说话不经大脑,但是也并不傻。在场的百姓,就是再来十倍,他也能一直手全部打倒在地。但是,他不能那么做:“哦,抱歉抱歉,我是外地来的,不知道咱们知州大人是什么样的官员。听你们这么一说,这简直是寇准再世啊!”

百姓们自豪地说道:“那当然!算了算了,你也不知道我们知州的为人,不知者不怪。”

就在这时,花非花悄悄起身,走出了门口。现在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她喃喃呓语着:“兰花?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