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凌乱的现场

到楼下后,钟健也将现场照片采集到手,我们便开始进行初步现场勘查。根据现场的血液凝固程度,五人应该是在短促的同一时间内被先后杀害,具体死亡时间有待法医进一步查证。根据当地派出所提供的信息,死者五人分别是。

张彦明,男,76岁。

袁青,女;78岁。

张三狍,男,43岁。

刘喜,女,35岁。

张燕燕,女,6岁。

五人都是本地户籍,成员构成属于传统的家庭关系,张彦明和袁青二位老人是张三狍的父母,刘喜是张三狍的妻子,之前刘喜曾有过婚姻,但婚后不久前夫因醉酒死于意外,守寡五年后改嫁给张三狍,张三狍也是再婚,之前的妻子不能生育,二人五年前就离了婚。如今张三狍夫妻二人育有一女,也就是6岁的张燕燕。

“这么惨的灭门案,十有八九是寻仇来的,居然连小孩子都不放过……”身后的记录员一边查看现场,口里若有若无地咕哝道。

我埋头观察着,也回了一句,“行了,别发感慨了,别误导自己,先好好看现场。”

这是不假的,刑侦人员最忌讳主观臆断,万事都要跟着线索和证据走,一旦把自己带入逻辑陷阱,很有可能就一条路走偏下去。

大概查看一番,楼下的四名死者都是被一柄水果刀刺死,二位老人被杀害的时候躺在**,喉咙均被切开,刀最后插在袁青老人胸口。张三狍夫妇死在门口,但奇怪的是,年轻力壮的张三狍被一刀割喉,且身上没有多余伤口,显然遇害当时并没有反抗能力。而他妻子身上则有十多处刀伤,死前有明显挣扎痕迹,地上不规则散布的血迹也表明,她死前很有可能做出过激烈的反抗行为。

询问了老太才知道,原来张三狍前年受了工伤,头部遭重创,至今半身不遂,平时连行走都很困难。这样看来,张三狍的确没有机会反抗,而且二位老人都是在**被杀害,那案发当时应该只有刘喜可能与歹徒进行搏斗。

我们来之前曾想过,如果只有一个凶手,那在短时间内杀死一家五口的确有些困难,但现在初步分析看来,这个案子也不可忽视只有一个凶手的可能性了,不过这当然也要等到现场信息进一步采集才能判断。

趁着尸体并未移动,第一现场应该算保留完好,我和钟健开始推敲案发经过,这样方便缩小锁定范围。

目前无尸检数据,我们只能将作案时间锁定在今日凌晨四点之前,而且最有可能是在夜间。我们发现屋子门窗完好,门锁无撬痕,应该是屋内人主动开门,而开门者当然是四肢健全的刘喜,由于凶手意图尚未明确,再加上现场线索未收集完成,所以无法确定具体死亡顺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倘若凶手对其他人构成威胁,刘喜必然与其进行搏斗,所以最先死亡的应该是刘喜。

判断死亡顺序很重要,根据现场情况对案发具体情形进行还原,这样才能从中推测出凶手的作案意图。

但目前来说,队员们都尚未发现成型的线索,随后我们又对屋内外展开进一步勘察,除了一锅烧焦的米饭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这儿的农村用得是连炕灶,燃料则是山上的木柴,要是米饭在灶上无人看管,就会出现烧焦的情况。这样看来,一家五口人在遇害的时候,灶上还烧着一锅米饭,仔细查看发现,应该是一锅米粥。但我此时又有些疑惑,既然是夜间或者凌晨发生的事情,为什么灶上会煮着一锅粥?难道是这家有吃夜宵的习惯?

报案的老太太见我在灶房徘徊,此时又叹息一声道:“可惜了这么好的媳妇,一家人平时生活起居全靠她,山上路远,一个来回就到了早上八九点,每天上山之前她都要把一家人的早饭准备好……”

原来是这个时间段,如果四五点就要出发上山,那么刘喜就必须起得更早,案件应该是在凌晨三四点发生的。根据老太提供的线索,我又将灶房查看了一遍,发现这儿空间局促,并没有地方堆放柴火,那么每天刘喜生火做饭的时候必定会到柴房去取柴。

“这么说,刘喜在案发之前应该早就醒来了。”我若有所思道。

“那张三狍呢?这个时候他应该还在休息,而且他估计也帮不上什么忙,为什么他会衣着整齐地倒在门口?”钟健的话忽然提醒了我,刚刚我们猜测的死亡顺序有了漏洞。

老太太听出我们的疑惑,随即解释道:“他们两口子都起早贪黑,毕竟家里两个老人都行动不便,孩子马上又要到了上学的年龄。三狍也是个好小伙,就是可惜受了伤,之后他虽然走路不太行,但还有一只手能灵活行动,平时就靠单手单脚在家里编竹筐,也好补贴家用。”

原来二人都在案发之前醒来了,张三狍在屋里编竹筐,刘喜准备早饭。

刘喜开门捡柴,而在这之后刘喜应该在厨房忙碌,通常情况不可能再将门反锁,屋子是敞开的,也就是说,凶手很有可能在那时进入。这样看来,刚刚猜想的死亡顺序可就不一定了,那么此时凶手有可能是先杀了张三狍,再向刘喜动手。

我和钟健正在推测死亡顺序时,那边采集脚印的队员好像遇到了麻烦,我过去看了看才发现,这地方根本无法采集什么脚印。这房子应该有很多年头,也可能是老人的祖屋,地上别说水泥,连石砖都没有,屋里和屋外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多年的踩踏让土地变得坚硬平整。

之前我们都遇到的是城市里的案件,就算稍小一点的乡村,室内应该至少有水泥地板,但这种情况我还是头一次见,毕竟室内案件侦破的方便之处就在于,可以收集嫌疑人的脚印或毛发等痕迹,如今看着这满地被风吹散尘土,队员们也束手无策。

“那楼梯上呢?楼梯是木板的,上面应该会有脚印。”我想起楼上还有尸体,随即指了指通往阁楼的方向。

“没什么价值,这是室内简易楼梯,人踩上去只有半个脚印,而且尘土太多了,提取出来也不准确。”那队员耸了耸肩,表示这种事情实在难办。

“那算了,你们去屋子外面看看。”钟健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先退出去,既然没什么其他线索,都挤在第一现场总归不是好事。

钟健这时候显然对厨房没什么兴趣,此时又走向楼梯,想查看楼上有什么线索。但就在他上楼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如果楼梯窄小,那小孩子上楼的时候会不会留下完整脚印?楼上并没有床铺,小女孩为什么要上楼,而且是在凌晨的时候?

我随即将屋外的队员叫进来,让他们看看楼梯上是否保留了下孩子的脚印,如果没有,那就说明小女孩是被人临时抱上去的,而那时候能完成上楼动作的,只有刘喜或者凶手本人。

但凶手完全没必要将小孩子抱到阁楼上去杀害,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凶手在杀害张三狍的时候,刘喜将孩子抱去楼上,这也说明,刘喜知道来者不善,那么仇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等队员忙完,结果却与我所想背道而驰,楼梯上有孩子的脚印,而且还有很小的巴掌印,说明小女孩上楼的时候十分慌张,这个时候应该是刘喜与凶手搏斗是时间。那么小女孩的死可能是由于看见了凶手的样子,这时恼羞成怒的凶手才残忍地将铅笔插到小女孩的眼睛。

但这也都只是初步猜想,毕竟每多一个猜想就多一种正确可能,我们最终要做的就是一个个否定错误的可能性。初步现场勘察主要是取证,这用肉眼很难看出什么端倪,最重要的还是对犯罪痕迹和犯罪遗留物进行提取,至于案情分析,这种时候并不是第一要务。

这种人烟稀少且没有任何监控的地方,现场勘察取证显得极其重要,但当我们完成最后的取证工作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出现了。

提取指纹的队员在随身电脑上比对了刀柄上的指纹,发现上面只有刘喜的指纹,也就是说凶手并未携带凶器,这把水果刀是刘喜家中的物品,难道并不是蓄意杀人?仅仅临时起意就将全家灭门?

但刀柄上没有凶手的指纹,排出极端情况之外,这却又说明凶手带着手套之类的工具来掩饰痕迹,如此一来,显然不符合临时起意杀人的心理特征。

看着屋子里杂乱的陈设,我的思绪也随之繁乱起来,如此凌乱的现场本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况且初步勘察之后居然没有任何有力的结论,目前看来还是先将提取手上的线索整理汇总,到了案情分析会上配合法医的查验结果再说,那时候应该能做出几个像样的模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