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连锁经营

在唐朝开国初年,刚刚经历隋末战乱,百业凋敝,民心涣散,这时吸收外来移民,不仅增加一定的财税,更可以营造一种天朝上国的氛围,树立统治权威。同时,出于吸引外国商业投资和劳动力的需要,李唐朝廷便抛出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籍人士来定居。

自然的,外籍人在大唐进行商贸那叫一个顺风顺水啊!

不过,你要不是高贵的外籍友人。

那不好意思,合法合规的外贸途径只有三条:纯官方的朝贡贸易、官方严格控制下的边境互市以及市舶贸易。

其实,唐代的朝贡贸易,与历代相比并无区别。

只是由于朝廷赏赐格外慷慨,价值远超贡品本身,吸引了大批来自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混入各国使团牟利。

这个明朝后来照搬,以至于沦为负担。

同时《唐律疏议》规定:私自携带物品与唐普通百姓交易,按盗窃罪量刑,最高可判处三千里流刑。

这些朝贡使节由鸿胪寺负责接待,享受交通和食宿的免费待遇。

这些人大多实际上是异族商人,仅在长安就有四千以上,却长期享受使节待遇,领唐朝廷体制内的工资,唐朝每年要给这些人发放货币50万缗,粮食13000斛。

唐朝这么做,以至于后人感慨大唐开放包容超乎寻常。

相比外籍商人的畅通无阻,唐朝商人能做的,只是携带货品在官方口岸等待外商到来。

官府的严苛律令,让他们几乎不可能合法踏出国门。

结果,根本就无法和外籍商人竞争。

在大唐王朝对内严苛,对外优待的畸形开放政策下,大唐商人,乃至大唐百姓的百姓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惨!

昨夜,李泰和褚遂良秉烛夜谈时无非就一项原则。

那便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魏王纸必须要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推广。

而李泰这种思路,自是李世民先前从未想到过的。

这种将魏王纸以连锁的形式逐级发展的分批承包制,对于目前的大唐来说不单单只有造纸业获利,而是对于各类轻工业来说都是一剂良药!

假设大唐上下万众一心,全力发展经济,其实大唐的经济还能迎来第二次的腾飞。

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大多数的社会资源都被豪族所掌控。

在他们眼中只有小家却无大义,只想着如何垄断文化,经济吸大唐王朝的血来壮大自身。

而那些寒门子弟,百姓的开化跟他们又有半毛钱的关系?

只要别威胁到他们豪族在当地的统治地位就行,其他的爱咋滴,咋滴反正别来烦这群豪族就行。

若是要用后世的法律法规来看,毫不夸张的说上一句,就凭这群地方豪族的所作所为拉出去枪毙一百次都绰绰有余了。

而李泰提出的建议,虽从一方面来说提高了大唐商人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有了光明正大能与朝廷做生意的机会。

但这却能充分调动一方积极性,从而增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

而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的增强,这就会更进一步削弱对豪族的依赖。

同时,有这样一批只效忠于朝廷的商人群体。

那日后朝廷在对抗豪族的过程中,也将由被动变主动。

总体而言,此策若是面向全国推广开来那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李世民在最初看到李泰所制定的这一套方案时,开始心中还有几分犹豫,但细细斟酌一番,就愈发觉得绝妙,愈发觉得可行性很高。

至于大唐现在那群地方豪族一个个究竟都是什么德行,就算不用探子汇报李世民心里也亮堂的跟个明镜似得,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适当提高下商人的社会地位,找一批效忠于朝廷的商人群体,这驱狼吞虎之策对如今的大唐王朝来说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这个计策综合考量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朕要和青雀再好生商议一番,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旦开了朝廷与商人做生意的先河,其中有不少东西都不好把控。”

李世民在心中如是想到,同时对褚遂良的态度他目前也表示非常满意,便再次追问,道:“青雀除此以外还给你说别的良策了吗?”

褚遂良拱了拱手尴尬一笑,道:“不敢欺瞒陛下,魏王殿下对于如何针对豪族一事上却有颇多良策。”

“只是老臣年迈不复当年,能记下的却是不多了。”

闻言李世民点了点头,早在褚遂良觐见之前,左右千牛卫就已经汇报昨夜褚遂良离开魏王府已过丑时,彻夜未眠。

对于已是知命之年,又是文官出身的褚遂良来说,这熬一个通宵身子自然撑不住。

“登善,你且先回府内好生休息一番,明日下了早朝后,再陪朕共去青雀那走一遭。”

“遵命,陛下。”

今日的李世民,至少在时间的安排就非常紧凑了。

随着改革科举制在大唐全境内推广颁布,所受到来自豪族各方面的阻力自是难以言喻的。

日后还要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朝中重臣看看能否就眼前之困局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来。

其实说句老实话,就眼下朝野内外的格局来看,李世民扪心自问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基本上还是那老一套,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罢了。

但李世民自己心里也清楚,像五姓七望这群老狐狸一个个都精明的很,通常这种事就算要做也绝对不是自己亲自出面。

而自己就算抓几个带头的杀了。

那这对广大豪族势力来说也是不痛不痒,非但伤及不到筋骨不说,搞不好还会被其操控社会舆论,惹得一身骚。

但豪族的反击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然都是迫在眉睫了,再无其他办法可想。

“……”

就在李世民正因一夜飞涨的书价,纸价正焦头烂额之际。

这个时间点,李泰却是没有在魏王府中,而是策马来到自己封邑的一处院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