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如何创收?不愿意教书的太学生

“各地驿站有人员三人,驿长一人,其余两人均是闲职!”

“既然如何,为何不将驿站用来增加营收?”

“正所谓家书抵万金,大周国土广袤,百姓彼此来往甚密,可彼此之间并不能经常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邮寄书信的习惯。”

“为何不让驿站成立邮局,不管是邮信还是邮物,都由驿站来做这个生意,赚这个钱?”

狄仁杰呆住了。

还能这样?

对啊!

送信也是一门增加营收的方式啊。

他呆滞了,瞬间耳目一新。

可秦意并没有打算停止。

见秦意还要再说,狄仁杰赶忙打断:“等等!我去叫人!”

狄仁杰急匆匆的走了出去。

一刻钟之后,大厅之中突然多了十几个官员。

好家伙,清一水的凤阁执笔郎中,书吏。

全是未来的大佬。

“你继续说!”狄仁杰喘着粗气,说道。

秦意无语,看着那些那些四五十岁的家伙。

自己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居然给这些四五十岁的上课?

“出了驿站增设邮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改民营为国营来创收。”

“就好比食盐,现在大周的食盐都是民营,官办的食盐占比并不高,为什么?”

为什么?

众官员挠头。

对啊,为什么呢?

秦意扶额。

这些读书人都是些天天玩文字,让他们去做生意,那简直是为难人!

“因为私盐啊!”

秦意无语。

吐槽道:“私盐不用交税!市面上贩卖的私盐比比皆是,质量比不上官盐,但是人家便宜啊!”

“一两私盐几个大钱,比起官办的便宜了一半还多!”

听到秦意的话,狄仁杰有些疑惑道。

“子明啊,可我大周一年食盐的赋税也不少啊,足有十几万贯……。”

“十几万?”秦意笑了。

他近乎嘲讽的笑道:“三千万百姓,一年食盐的赋税才十几万!”

“狄国老信不信,若是官办之后,食盐赋税可以一年番十几番?”

大周有三千万百姓,这已经是相当大的数额。

由于粮食的产量,土地的利用率限制,大周并不可能像后世一样。

根据秦意的猜测,这个世界的大周国土有接近四百万平方公里!这已经相当巨大了。

可让秦意无语的是,这么多人,居然才十几万贯的盐税。

这简直是荒唐!

“秦御史,其实这事卑职早就有所疑惑。”

这时候,有人站起来开口说话了。

“你叫什么?”秦意问道。

“卑职王之涣!”

擦,又是名人。

【具体不写了,不水字数,从我做起】

这家伙也是个名人,和王昌龄,高适等人是同时代的诗人!

“你且说说吧。”

秦意笑道。

王之涣拱手,声音很是沉稳,解释道:“卑职曾任并州【太原】属官,在并州,一年食盐的赋税不过几千贯。”

“有一日,卑职下工回家,见娘子在家中熬煮羊肉,卑职一时兴起,就说帮着娘子下厨,可等到进了灶房之后,才发现家中所用的居然是泛青色的盐!”

“卑职疑惑,大周官盐,特别是并州一带乃是食盐产地,怎么可能会有泛青色的盐?”

“于是卑职询问娘子,娘子言:此盐是娘舅所赠!”

“一番询问,这才得知,这并不是官盐,乃是私盐!”

“后来卑职才得知,并州所在,百姓所用几乎全是私盐!”

王之涣说完,正色道:“卑职以为,想要在盐税上动手,怕是首要解决的,就是私盐泛滥一事!”

这事说起来简单。

不过做起来就难了。

要流血的。

秦意点了点头:“此事我会跟陛下上奏,那王执笔,可有官营的点子?”

王之涣摇头。

这事他倒是没想过。

秦意沉吟:“食盐改官办之后,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价格!”

几乎是瞬间,狄仁杰和王之涣都同时开口。

不错!

价格!

狄仁杰抚须:“私盐泛滥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不用缴纳赋税,成本低廉,所以利润可观。”

“官盐若是也按照私盐的价格来销售,那么利润将会不复存在!毕竟官盐所需的质量和私盐不用……。”

成本,质量。

这是两个最为难以把控的度。

“若是我有办法可以炼制精盐,并且价格还相当低廉呢?”

狄仁杰抚须的手猛地一颤。

随手揪下来几根胡须。

“什……什么?”

他颤抖的问道。

秦意似乎对他们这一幅大惊小怪的模样司空见惯了。

只是淡淡道:“不用惊讶,任何事物都是会不断进化的,就像是几百年前,老祖宗也不会想到咱们会造出现在的那些东西。”

“若是可以压低食盐制作的成本!”

秦意跟狄仁杰说的并不多,也没有提出明代所推行的盐引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涉及的东西太多。

城中的事情秦意懒得理会。

那些读书人怎么骂,骂的再难听,他都好似没事人一样。

后来,秦意索性直接搬着东西去了赈灾的营地。

营地选的地方是洛阳城北的回水村。

此地乃是一个回水凼,河坡面积宽广,位于洛阳城的下水位。

选择此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此地水运极为便利,从洛阳城运送物资到这里只需要不到半个时辰。

而随行的官员,除了狄光嗣,张九龄,还有之前发言的王之涣。

另外,就是将作监近百匠工,以及户部征调的三百太学生。

“让户部官员先进行统计,一定要将人口,男女数目,青老年,全部统计出来。”

“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只要身体没有损伤,全部分成两拨。”

“一拨采石,一拨在营地建造房屋。”

“女子留在营地进行蚕织,浆洗衣物,打扫营地卫生。”

“其他青少年,十二岁以下者留在营地,你们太学生之中选出五十人去教学孩童读书念字。”

秦意的安排中规中矩。

可是在让孩童读书的安排上,太学的太学生一下子炸了毛。

“我等是来赈灾的,怎可去教学蒙童念书?这不合礼制!”

“什么意思?”秦意皱眉问道。

太学生站出来道:“那些蒙童尽是些无知蒙童,教他们念书实属对牛弹琴!”

“我等乃是太学学生,岂可做此不和礼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