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萧思温与耶律吕不古

萧皇后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出身于辽代著名的国舅别部,其母耶律吕不古为辽太宗的长女,故而其身世甚是显赫与尊贵。

关于萧思温的出身,有人认为他是辽朝开国功臣、北府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弟)之侄。此说实不然。《辽史·萧思温传》称其为北府宰相萧敌鲁之族弟忽没里之子。据《辽史·景宗纪》称辽景宗曾追封萧皇后之祖父胡母里为韩王,而“胡母里”与“忽没里”音近字异,正是同一人。可见萧思温虽出身于述律皇后之族,但仅为萧敌鲁的族侄,关系并不太亲近。但由于述律后的身份及萧敌鲁兄弟的功勋,使得后族权位甚隆,从而为萧思温入仕提供了极好的便利。

萧敌鲁字敌辇(亦写作迪里古、迪辇),其母为耶律阿保机的姑母。萧敌鲁性情宽厚,有胆略,膂力绝人,熟习军旅之事,早年侍从阿保机左右,凡有征讨,必与阿保机同行。阿保机即位后,萧敌鲁与其弟阿古只等人总领腹心部,曾在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中立下殊勋,故其在开国功臣中,被阿保机称喻为“手”。萧敌鲁官拜北府宰相,为辽代后族出任北府宰相之始,此后其家族世预北府宰相之选。萧敌鲁卒于神册三年(918年)十二月。其弟阿古只(亦写作阿骨只、遏古只)字撒本,少年狂放不羁,成年后骁勇善射,临敌敢战,被阿保机选充侍卫,敌人惮其勇略,往往闻风而走。神册三年,阿古只继其兄萧敌鲁官北府宰相。此后他屡统军征战山西、河北等地区。天显元年(927年),从辽太祖东征渤海,攻破扶余城,所向披靡,不久病卒。阿古只在开国功臣中,被辽太祖称喻为“耳”。阿古只之子安团,官至右皮室详稳;其女撒葛只,即辽世宗耶律阮的皇后,也即辽景宗之母。

萧思温之父忽没里,曾在萧燕燕为皇后以后被追封为魏王;萧思温有两位兄长,名胡鲁古和尼古只,也都在辽景宗时被分别追赠兼政事令与兼侍中:因均为“追赠”,说明当时萧思温的父兄三人皆已亡故,其言行史无记载。

萧思温的生年不详,契丹名寅古,但宋人史书中都称萧燕燕之父名萧守兴,或称挟力宰相,故而有人推测“守兴”乃汉名,“思温”为汉名之字,而“挟力”同“寅古”,亦是契丹名。本书为求一致,故一概用《辽史》所记之名“思温”。萧思温在辽太宗时官拜奚秃里太尉,娶辽太宗长女、燕国公主耶律吕不古,后升任群牧都林牙。根据辽代制度,契丹官职一般皆需担负戎马之责,但萧思温虽出身于军家,却颇喜好文学,通晓书史,为人在意容貌修饰,故而其僚佐都认为他缺少兵略,非将帅之才。然而作为天子快婿,自然仕途亨通。辽穆宗继位以后,便封其姐妹吕不古为汧国长公主,萧思温也出任权位甚为重要的南京留守。

辽穆宗在位期间,中原王朝正是五代时最有实力的后周政权,而继周太祖郭威为帝的周世宗柴荣,更是五代时期帝王第一,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之志,并通过改革弊政使得后周国力大增。应历四年(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二月,依附于辽朝的北汉皇帝刘崇想趁周世宗刚刚即位、统治还未稳固之机,亲率大军自太原南下进攻后周州县,并要求辽朝派兵相助。辽穆宗派将领耶律敌鲁去太原助刘崇,又派大将杨衮率领一万铁骑兵,会合北汉兵马一起攻打后周。守孝期间的周世宗不顾众大臣的竭力阻拦,决意亲征抗敌。三月,两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一带展开激战。杨衮见后周军队军纪严明,实是劲敌,便及时提醒刘崇不要轻敌,但刘崇根本不听,反而出言不逊,让辽军待在一边看他破敌,杨衮大为愤怒,便勒马一旁观战。两军初合,军心浮动的后周军队右翼溃败,但周世宗面对危局,勉力督战,其侍卫大将赵匡胤亲率麾下将士逆势出击,呼声雷动,北汉军无力支撑,纷纷溃逃,于是一旁观战的杨衮引兵先退回辽国,反败为胜的后周军乘胜紧追,直赴太原城下,几乎将北汉军全歼。败归太原的刘崇不堪羞怒,一病不起。而暂解北顾之忧的周世宗随即掉头南下,全力进攻富庶的南唐淮南地区,打算凭借淮南财力,进行统一天下战争,以结束自晚唐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应历八年(958年,后周显德五年)初,周世宗在占领了淮南大部分州县以后,亲率大军围攻南唐长江北岸重镇扬州(今属江苏)城。四月,辽穆宗让萧思温出兵攻击北周河北地区,欲使后周南北不能兼顾,从而获利。但萧思温颇为胆怯,不敢进兵深入,而借口天气暑热,不利行军,仅攻破北周沿边数城,对北周沿边州县骚扰一下就退兵了。六月,扬州战事结束,北周出兵北上报复,围攻冯母镇,声势大张。萧思温大为紧张,赶忙上报辽廷请求增兵,并乞求天子御驾亲征燕京,指挥抗周作战。酗酒怠政的辽穆宗对萧思温的张皇失措颇不以为然,说:“敌若来,则卿与统军司合兵拒之;敌若去,则务为农事,勿需劳动士马。”正好后周兵马进入束城(今属河北),萧思温连忙退军北渡滹沱河,屯兵河北岸。辽军后撤时,进占束城的周军因兵少将寡,便数日守城不动。萧思温对诸将说:“敌军兵众而精锐,我军与其作战,若不利则必有后患。不如顿兵以使敌军疲惫,待其退兵时,引军追击,可以必胜。”诸将深知主帅的心思,所以纷纷赞同萧思温的想法。于是萧思温与统军司兵马会合,制造借口请求朝廷同意其班师。由于后周还未完成大规模北上作战的准备,亦不想于此时与辽军大战,所以主动从束城退师,怯战的萧思温也就势领兵北返南京城。

周世宗因夺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以后,国力骤增,而元气大损的南唐再也无力给后周以实质威胁。于是已不再担忧南北夹击的周世宗,趁辽穆宗酗酒、怠于政事以及契丹贵族反叛不断,辽朝内政不稳,国力下降的有利时机,于应历九年(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四月,亲自领兵大举北伐,直指被辽占据的战略要地三关之地。三关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境内)、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和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辽廷得悉后周来攻,即以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全权统率南线兵马抵御后周军队。然而后周军队进击甚为神速:周世宗命大将韩通从沧州(今属河北)经水道进入辽境内,赵匡胤等将领随后跟进,结果驻守当地的辽将纷纷迎降,周世宗几乎兵不血刃拿下了三关和莫州、瀛州。瀛、莫等州失陷的消息传至辽廷,众臣皆请求辽穆宗发兵迎击,不料正沉溺于游猎、酗酒的天子却认为“此三关之地本属汉人之地,今日还给汉人,有何惜耶”,并认为后周军得到三关以后即会退兵,不必多加理会。此时,不知如何对策的萧思温,只好用皇帝即将御驾亲征的话语来勉强应付将士的质疑,但对麾下将士的踊跃请战,却又疑虑重重,一概不允。周世宗在占领三关后,不顾众将的反对,随即遣军进迫固安(今属河北),兵锋直指燕京,欲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京城内居民大为惊恐,纷纷逃到城西的西山中躲避战祸,逗留在燕京一带的契丹贵族亦连夜北遁,形势危急。萧思温束手无策,缺乏防守措施和抵抗的决心,又怕承担丢失燕京的责任,就连连上请辽穆宗赶紧亲征,指挥对敌作战。辽穆宗虽然对三关失陷无动于衷,但燕京的得失于辽国关系极大,只得起身南下,来燕京之北督战。但在后周军队形势颇为有利之时,周世宗却由于多年积劳成疾,病倒于军营,后周只得黯然退兵。六月,周世宗病逝于开封,其幼子柴宗训即位。十二月,辽穆宗也返回上京,双方罢兵。

应历十年(960年)正月,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自立,创建宋朝,是为宋太祖。是年中,宋朝潞州节度使李筠叛宋附北汉,北汉出兵助李筠,宋太祖亲征平叛,并遣军攻向太原,以断绝李筠的外援。六月,北汉以宋兵围攻石州,遣使辽国求援。辽穆宗派大同军节度使阿剌率部往援,并诏萧思温出兵接应。但宋军进兵神速,李筠一战即败,自杀;北汉军作战失利,龟守太原,辽军也退回了本国。此后,因宋朝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对辽取和好姿态,而辽也无意南下,于是终辽穆宗之世,辽、宋之间再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不过,萧思温在处理边防事务上的不佳表现,使他颇受议论,于是辽穆宗将他调离南京留守之职,到朝中任侍中要职。辽穆宗酗酒嗜杀,而萧思温作为天子近戚参与朝政,却无所匡辅,碌碌无为,士论对此批评颇多。萧思温可能也因此原因,便与耶律贤等人联系日渐密切。

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的一天,辽穆宗出宫游猎,射杀一头大熊,萧思温等人进酒庆贺,辽穆宗大醉还宫,当夜为庖人所杀。萧思温得知消息,即刻面见耶律贤商量对策,于是耶律贤连夜率萧思温和飞龙使女里、南院枢密使高勋及甲骑千人驰赴天子大帐。黎明时分,耶律贤在萧思温等人的拥戴下,在辽穆宗柩前即皇帝位。萧思温作为“龙飞”功臣,极受新皇帝的宠信:三月,辽景宗一归上京,即擢萧思温为权重位贵的北院枢密使,随即让他兼北府宰相,并命萧思温的子弟可享受世预北府宰相之选;不久,选萧思温之女萧燕燕为贵妃,随后册立为皇后,并加萧思温尚书令之官;十一月,萧思温晋封魏王。

萧思温如此受宠,身居显要,权倾一时,引起同为“龙飞”勋臣的女里、高勋的不满,其矛盾日趋激化。保宁二年(970年)五月,萧思温随从辽景宗去闾山游猎,至盘道岭宿营,被盗贼所杀。九月,刺杀萧思温的国舅萧海只、萧海里被抓获,同时被诛,其弟萧神睹被流放于黄龙府;数月后,萧神睹被追诛。萧思温被葬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辽朝皇陵附近。保宁四年(972年)四月,萧思温被追封为楚国王。

萧思温之妻耶律吕不古作为辽太宗的长女、辽穆宗之姐和辽景宗之堂姑母,于保宁年间被封为燕国大长公主,病死于萧思温之后,余事不详。近人赵万里所辑《元一统志》卷一《大都路·古迹·传法院》载有辽景宗保宁四年圆慧大师建传法院大禅师让公实行碑,上载作为“施院功德主”的萧思温夫妇之衔为“推诚启运翊圣同德致理功臣、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驸马都尉、魏王萧守兴,魏国长公主耶律氏”。由于其中:一、萧思温于保宁二年遭暗杀,故不可能于保宁四年作为“功德主”给传法院以施舍;如是萧思温之家属以萧思温的名义进行施舍,则按习惯当在萧思温的官衔之前加一“故”字,且保宁四年四月萧思温已被追封为楚国王,不当仍称魏王。二、萧思温封魏王于保宁元年十一月,而早在是年三月萧思温已兼北府宰相,北府宰相属辽朝一重要官职,不当遗漏。三、按辈分,耶律吕不古为辽景宗之堂姑母,以礼制当封大长公主,而长公主为天子姐妹之封号。因此,此所辑碑文可能有误讹之处,或径出于后人之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