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国之根本,为皇帝所控!

“不说别人,就说我的大哥朱标,那是多么好的一个大哥啊!”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哪一个不是做到了极致?”

“可我大哥最后得到了什么?不过是史书上寥寥几笔的英年早逝,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有用吗?如果我的父皇在这里,我想问问他,他有多久没有看到过我大哥笑了?”

“老伯,你也有儿子吧,你可以想想你的那些儿子们,他们是否被孝禁锢,他们是否是为自己而活!”

朱檀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振聋发聩,是啊,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朱标快不快乐。

他一直以来都是把朱标当做大明王朝的继承人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个儿子来培养!

朱标临死前,念念不忘的竟然还是其他几位就藩兄弟的领地问题。

考虑的是大明王朝的延续!

印象中,在他当吴王的时候,标儿是一个很爱笑的男孩。

是那么地活泼,那么地天真……

可朱标死在他的面前时,不过而立之年,便已经有了花甲老人的暮气……

念及此处,朱元璋的心中不由生出了悔恨之意。

“咱以前也有个很听话的儿子,直到他去世的那天,咱才发现他过得并不快乐,一直在过咱给他安排的人生。”

“可!有些人,生来命运就已经注定!尤其是你说的太子。”

“他生在天家,命运已经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了!唯一能让他好好活着的办法,就是顺应潮流!”

“对!咱是为了咱的儿子好!”

朱元璋心中滋味难明,种种情绪交织,最终化作了一抹坚定。

他不认为自己有错,以孝治国是大明的国策,不容任何人动摇!

“老伯,看来在你的心中,有些东西比你的儿子更加重要啊!”

“听你的意思,你的儿子应该把孝道做到了极致,心中排第一的是你,其次才是别的!”

“而你有没有做到把你的儿子排在心中的第一位?我想没有吧!呵呵!真是讽刺!”

气氛一时间有些凝重,朱檀跟朱元璋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

耿炳文立马打圆场:“老爷,牙牌兹事体大,我们还是先问问这个小偷牙牌的去处吧。”

耿炳文的话提醒了朱元璋,他们此次出行准备了两个牌子。

一个是证明自己真正身份的腰牌,一个是临时伪造的牙牌。

一旦腰牌被朱檀发现的话,那么此次兖州之旅的结果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朱元璋作为帝王,自然明事理,有气度,很快就压下了自己的情绪。

但这件事情,他也不能让朱檀帮他找,万一找到耿炳文的腰牌,身份不就暴露了。

“老伯,怎么了,是东西丢了吗?要不要我帮你找?”

朱檀一脸关心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摇头拒绝,“王爷的好意咱心领了,咱也累了,今天想要好好歇息一番。”

朱檀点点头,“老伯跟你的老兄弟这次真的是为我们兖州府的贡献出了大力气。”

“这样,老伯你们今天先在内城歇息一番,明日我请你们去内城的洗浴中心。”

“至于这个老头,我们就直接下大牢了,其他两位老伯就不用操心了。”

朱檀说完给了朱元璋一个你懂的的眼神,接着也不废话,直接起身离开。

望着朱檀离开的背影,朱元璋冷冷地看着耿炳文,“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耿炳文闻言立马跪下,“陛下,是臣的过失,臣这就去想办法把腰牌给找回来!”

朱元璋冷哼一声,“腰牌也不能直接证明你的身份,我们正好在这内城逛一逛。”

“重点去赌场跟地下钱庄看一看,你的腰牌是金子做的,多半被卖到那种地方了。”

“是!陛下!”

耿炳文连忙回应。

“先坐下来把刚刚朱檀这小子给我们的手册看完吧。”

首先看得就是耿炳文手里的那张传单。

也就是通缉令。

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张姓老头的种种罪行,什么鸡鸣狗盗的罪行。

还有什么当街抢钱袋,坑害周遭旅人钱财的罪行。

总之罪行有大有小。

这老张头数次钻法律的空子,仗着自己读过几年书,逍遥法外许久了。

作为藩王的朱檀一直想要杀他,但觉得杀了他没有比用他不断完善律法作用大。

也正是因此把他留下来了。

“陛下,这上面还有一些小字,是关于……”

耿炳文不敢说出懿文太子的称号,但朱元璋多半猜到了是什么了。

直接抢过来查看,这一看顿时就惊到了。

“昔日,刘伯温曾对太子说,国之根本是读书人,士大夫。”

“大明朝的皇帝一直以为国之根本是百姓。”

“这两点在历史上都有过例子证明,似乎都是正确的,但似乎都是错误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能臣魏征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也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为国之根本在百姓。”

“可最后,覆灭唐朝的,正是百姓!”

“而司马氏衣冠南渡,靠士大夫得以延续半壁江山。”

“赵宋江山养士大夫读书人百年有余,也是因此延续帝国江山存续。”

“此为国之根本在读书人,在士大夫。”

“可最后覆灭两朝的,正是朝廷倚重的士大夫,养了几代的读书人!”

朱元璋看到这里,心头微颤,这一番话语,朱檀竟然在此等年纪就有这样的感悟。

这一定是日夜与民同食同寝,深得民意才可以得出的治国结论。

只是这两种说法,都是国之根本,每一个朝代无论侧重哪一个,都避免不了覆灭的结局。

那么,朱檀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世纪难题,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就现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还有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夜以继日地研究这个问题。

但在整个问题上,朱允炆跟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朱允炆倾向于士大夫,而自己倾向于百姓。

这两种观念都没有错,都是治国方针。

可具体要如何把控制度呢?

朱元璋怀着好奇期待的心情继续往下看。

“本王认为,国之根本不在民,更不在士大夫、读书人。”

“国之根本,在上位,在天子!”

“帝者,天子也,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中控人心!”

“士大夫和百姓并非不可共存,而是要看为帝者如何微妙控制这其中的平衡。”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此四句话,赠与兖州府所有官员。”

“亦赠与兖州府所有身居高位,或一方领袖。”

“事无轻重,人无卑贱,官无大小,能参悟者未来必成一方贤才。”

“若天下大乱,兖州府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大明鲁王朱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