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篇:性格命运之王伦

读书人做事瞻前顾后,顾虑太多,所以常有“秀才造 反,十年不成”的说法。

对于极少数人来说,此论未必成立。如黄巢以落第秀 才起兵,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撼动大唐王朝 根基;洪秀全屡试不中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建都南京, 席卷清朝十八省。

很遗憾,王伦不属于此列。他的结局多为咎由自取,是 性格缺陷造成的。南寨亭上的斑驳血迹,提醒管理者必须绕开的四大误区。

一、目光短浅

作为山寨领导,王伦目光短浅。他缺乏施政纲领,没有 政治目标。

此点不及晁天王,晁盖提出“竭力同心,共聚大义”的 理念,做出“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的 工作要求,大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势头。

更远不及宋公明,宋江指出“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 方向,明确“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的作风, 很有正规军的风范。

王伦只想立足山头,过着吃火锅的日子。他没有对梁 山做战略规划,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拦路打劫,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此时梁山同其他强盗没有本质区别。其眼光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看新闻,不看微信,两耳不闻山外事。

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多有做下弥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

外人眼中,梁山俨然是理想的避难场所。林冲杀官差, 选择上梁山避难;三阮不得志,内心向往梁山生活;晁盖等 人东窗事发,大闹一场,直奔梁山入伙。

王伦对外部却缺乏了解,江湖风起云涌,林冲杀死公 差,放火烧大军草料场,何等动静;毗邻梁山的石碣村,晁 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杀败何涛五百官兵,何等轰动,他居然 均不知晓。

晁盖把胸中之事,从头至尾都告诉王伦等众位。王伦听 罢,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 筵宴至晚席散。

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作为企业领导人,对外部环境的 巨变无从知晓,那么谈何应对?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 不殆。

王伦未能提早着手,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应急预案,所 以自己才身陷被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二、肚量狭窄

王伦的第二个问题在于肚量狭窄。婉拒林冲便是明证。

林冲雪夜上山,英雄何其落魄。梁山原有的干部力量 很有限,杜迁、宋万等人本领低微,战力不强。作为梁山带 头人,首当要务是考虑企业如何发展壮大的问题。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提升武力是必由之路。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战斗力毋庸置疑,正是梁山 急需的人才。作为领导,王伦应考虑如何使用好人才,而非 考虑如何去防范人才。他的错误在于私而忘公,未考虑梁 山大局,只纠结于自身岗位。

(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 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 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

王伦缺乏对林冲的了解,这位能力超群的教头有强烈 的上下级意识,否则他也不会对高俅一忍再忍。王伦也少了 领导者的度量与格局,所以他再三设障,阻碍林冲的入职。 设投名状为难林冲,在林冲与杨志相斗时,王伦又极热烈地 邀请杨志上山。

王伦的主动与兴奋并不是对人才的喜爱,而是其内心 想让杨志与林冲作敌,左右制衡。自始至终都是立足“自己 位置”,可见王伦肚量之小。

王伦心里想道:“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作为山寨负责人,满脑子小算盘,一肚子私货,舍大 我,取小我。指望下属蚌鹬相争,渔翁得利,自然难以成 事。无怪乎王伦时期,梁山发展缓慢,一直是地方性的企 业,正归咎于领导者的格局。

三、见识不明

王伦的第三个问题便是见识不明。

晁盖一行七人投奔梁山,初始,王伦是兴冲冲的,领着 一班头领出关迎接,宾主温文尔雅,礼节周到。等听到七人 战绩,杀败五百官兵,他内心又纠结了:“我怎么办?”

他居然又故技重施,准备拒绝晁盖上山。但他忽略了 一个重要的因素:双方力量对比。敌情不同,所用的方法也 应不同,十则围之,倍则分之,不能用一招打遍天下。

此前林冲一人上山,梁山力量强于林冲,所谓孤掌难 鸣,可以采用店大欺客的模式,王伦怎么决定,林冲只能怎 么接受。

此时晁盖七人上山,文武兼备,携大胜之勇。晁盖方的 力量已强于梁山,何况原阵营中,林冲与自己未必同心。此 时就不能漫天出价,万一谈不拢,根本没有后招。

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

及至林冲发难,方向逆转。王伦若有见识,应立即调 整策略,采纳合理化建议,留下晁盖,来日方长。而他却破 口大骂,结果激化矛盾,自身被杀。一手好牌,却因见识不明,打得稀里哗啦。其实,王伦有三条路可选择。

上策是信任。放宽心胸,信任晁盖,委以重任。梁山力 量得以强化,以晁盖忠厚、豁达的性格,不会做出有害组织 的事情。

中策是让贤。学习朱武,让贤退位,暂居次席。少华山 朱武让位史进,桃花山周通让位李忠,大家和睦相处,其乐 融融。

下策是防范。暂留晁盖,预防为主,逐步分化。或分而 治之,七人本非铁板一块;或壮大自我,不断引进新人才, 对抗晁盖的力量。

四、决断不果

王伦的第四个问题在于决断不果。

林冲上山,王伦原本拒绝。麾下朱贵、杜迁、宋万三人 苦苦规劝,甚至搬出投资方“柴大官人”的面子。其实,县 官不如现管,何况干部聘任本是王头领的职责,股东不宜过 多干预。

若王伦能坚持己见,寸步不让,根据“民主集中制”的 原则,他有否决权,这样,林冲只能下山。很遗憾,王伦的 决断不坚定,松口提出递交投名状。最终,尽管王伦心里不 情愿,但他仍留下了林冲。

王伦自此方才肯教林冲坐第四位,朱贵坐第五位。

晁盖上山,王伦又予以拒绝。不过,他还是拉不下脸 面,做得拖泥带水,优柔寡断。先请晁盖到水寨喝酒把盏, 然后赠银上路。太在乎面子,既要得实,又要得名,天下哪 有这般便宜事?

若他下定决心,一定赶走晁盖,可以在酒宴之上多备 人手,仿效吕后擒韩信、朱棣杀谢贵……历史上的桥段很 多。也可直接令杜迁、宋万带兵礼送晁盖下山。

王伦是有决策,但不坚定,有想法,但不果断,瞻前顾 后,所以错失良机。颇似北宋朝廷,在与金国战斗时,或战 或和,时战时和,缺少自始至终的国策,最终被灭国。

他应向宋江学习决断力。引进秦明,不管其妻离子散; 引卢俊义,何论其家破人亡。确定招安策略,不管鲁智深、 武松等人如何反对,仍然决断干脆,雷厉风行。

关注结果,目标导向。一切经营管理工作都围绕战略 目的展开。无怪乎斯大林曾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作 为读书人,些许失误只是微不足道的缺点;作为领导者,就 成了足以致命的硬伤。

这是梁山的选择。

更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