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少年梦想的年轻特工

读大学期间,普京的“克格勃之梦”越来越清晰了。四年间,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憧憬的想象,他时刻准备着、期待着。

事实上,从普京的出身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来看,成为克格勃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克格勃早已注意到了,而且当时的克格勃候选人还不止普京一个。

那么,普京如此向往的克格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克格勃原来是苏联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54年,主要负责情报方面的工作,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宣告了委员会命运的终结。虽经多次更名,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称这个机构为“克格勃”。不言而喻,在这个机构工作的人员就是所谓的“国家特工”。

克格勃可以说是苏联最庞大、最神秘的国家机构。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其地位和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类似。此机构在“冷战”期间的职权是非常大的,主管的领域涉及全国,甚至凌驾于苏联共产党和苏共政府之上。

当时,国家十分重视克格勃人员的选拔,而要招募的对象大多数是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材生。同时,在招募这些毕业生的时候,是完全公开的,没有任何机密可言的。

克格勃在招生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完全配合,事先要掌握学生的相关档案,然后进行谈话、考察,最后向上级汇报,决定录用事宜。克格勃招募的这些情报官员也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些人必须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还必须勇敢机智、体魄强健,年龄在25岁之内。这些成员主要是来自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和应届大学毕业生。被克格勃录用的这些人,必须要经过半年甚至长达5年的专门训练和培养。这种高规格招募和训练方式,保证了克格勃能够长期拥有职业素养较高的专职情报人员。

1975年,普京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一天午后,一个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的人找到他,说是要进行一次谈话。这样形式的谈话总共进行了两次,等第三次再见到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时,已经是通知他正式加入克格勃了。而此时,普京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少年时期的梦想在此时此刻终于实现了。

毕业论文答辩一结束,普京就和其他3名同学匆匆赶到了苏联克格勃对外情报局,开始了专业训练和培养。那时,苏联总共拥有200多所间谍学校,而且这些学校在地图上没有标记。因为地图上没有标记,所以当地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些“大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即便是有层层的巡逻部队严防死守,也没有人问起过,毕竟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在间谍学校,除了每日的训练之外,还有非常繁重的课程,基础课主要涉及数学、化学、政治、外国文学等科目,总共697个课时。除此之外,还有392个课时的军事课程、1824个课时的特别科目,这些科目涵盖地形学、摄影、无线电、特种通讯等等。就连接头、盯梢、跟踪等这些基本功都备受重视,需要经常训练。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普京已经具备了专业的间谍素质,因为成绩突出,专家考察团授予了普京陆军中尉的军衔,并把他分配到了克格勃第一总局列宁格勒工作站工作,主要负责侦查分队的特工工作。

特工的身上,肩负着一项重要的职责:负责外国人和国外外交官的跟踪事宜。其实,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国家机密,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对外国的使馆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在当时,俄罗斯的特工人员是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单独电话的,普京就和其他同事们挤在一间屋子里,因为所使用的电话也是共用的,难免会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因此同事们经常因为打电话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年轻的普京是那么争强好胜,毫无例外他就是争执的中心。他总是拿着共用的电话和那些毫无工作关系的“局外人”聊个没完。因此,同事们都戏谑地称其为“电话粥能手”。

“整个办公室,唯独普京自己能这么做,因为领导非常器重他,对他是另眼相看的。”普京的同事维克托·弗罗里科夫还曾这样说道,“另外,普京的手里还有分队刑侦科的工作证,这可是一项特别的荣誉,在整个刑侦分队,拥有此证件的人也就那么几个。至于他每天具体的工作我们是从不打听的,这是侦查分队的规定,不该过问的事绝不多嘴。”

在此不久,普京就进入了特工科德语进修班,得到如此机会,全凭科里的领导自行决定。这个进修班,只有最具发展前途的人才有希望被送进去学习。在这个进修班里,每周有三次的课程,每次课程两个小时,班里共有10个学生,一届四年,并且推行优胜劣汰原则。所以,每届学员课程结束时,班里的学生也就所剩无几了。颇有意思的是,这个德语进修班没有毕业证,只发结业证书,最后的成绩会写入个人的档案之中。

当时的特工科科长,谢尔盖·彼得罗夫上校曾这样回忆过当时的普京:“第一次与普京沟通就能够感觉到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头脑十分机敏,而且有着很强的分析能力。情报工作人员就是要拥有这样的素质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我眼前的这位年轻军官正是拥有着这样的非凡气度。因此,仅仅几句话的工夫,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

又经过一段时间,普京被特工科报送到了红旗学院。对于当时的克格勃人来说,这可是梦寐以求的发展机会。针对此事,记者曾经疑惑地询问过彼得罗夫上校,“如此优秀的一位军官,你们为什么要放他走呢?”

彼得罗夫上校沉默了一会,说道:“我承认,是我把他举荐到红旗学院的。”接着,上校又满怀深情地说:“像普京这样,风华正茂、仪表堂堂的年轻军官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在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放他走的。可是,他还年轻,在业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即便已经身为少校,可是瓦洛佳的前途是不能限量的,早晚他能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并且担当大任。正如俗话所讲,庭院里是跑不出千里马的,我不情愿普京就窝在这个小地方,那样会耽误他的锦绣前程。”

到达红旗学院之后,普京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普拉托夫,这是学院的一个规定,每个学员必须只能使用化名,不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红旗学院,普京开始学习与德国相关的知识,关于它的经济、政治、体制、政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要了解。正是从这个时候,普京开始预料到,自己在毕业之后,很可能被组织派遣到民主德国,或者是联邦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