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礼有节,充满智慧的“外交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出任理藩院尚书,负责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和先后与朝鲜、英国、安南、暹罗、缅甸等国的使臣接触过。特别是乾隆年间清政府与英国使臣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语言天赋,处理得也是相当不错。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贡斯当为副使的使团访华。他们由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出发,分别乘坐军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前往中国,这在中英历史上是一件相当有影响力的事情。英国使臣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建立贸易通商关系。因为当时英国国内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乔治等人希望借由这次出访来打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开拓巨大的市场。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宁波、漳州等几处通商口岸就已经被清政府下令关闭,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与外国通商。这样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中外之间的商品贸易,以至于英国的商品迟迟不能大面积地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英国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出使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中国打开新局面。

马戛尔尼一行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他们一行有八百多人,清政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身为理藩尚书的和全权负责接待事务。但是,中英双方代表一开始谈判就遇到了问题,中方要求英国使臣按照中方的礼仪对乾隆实行跪拜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派来的使臣,没有必要行这么重大的礼节。清政府多位官员与其谈判都没有成功,最终只得和亲自出马。

早在征瑞等通商大臣与马戛尔尼等人谈判时,和就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方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英国使臣所给的奏折中关于“叩首”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写信给钦差大臣和直隶总督要求他们进一步说明具体的情况。了解了情况后,和说道:“向闻西洋人国俗不知叩首之礼,而该督等折内声叙未能明晰,遂指为叩首,亦未可定。”并且,和还指出马戛尔尼应该遵守一切朝贡者、甚至藩属国王觐见皇帝时都应遵守的礼仪。然而,无论和怎么说服教育,马戛尔尼就是不肯行跪拜之礼,乾隆皇帝闻讯后恼怒万分,他立即发布了圣旨,狠狠地指责了英国使臣。

无奈之下,和只好再次出面斡旋。这一次,英国使臣见到和之后,在和的建议下,采取折中的方式来行事。在农历八月初十乾隆万寿节庆典之前,先举行非正式会见,在这个时候,英国使者可以按照英国的礼节,只行单膝跪拜礼。不过,到了乾隆万寿节庆典之际,这些英国使臣必须按照中国的规矩,实行三拜九叩的礼节。为此,和还专门制定了一份详细缜密的礼仪程序表呈递给乾隆过目。这份奏折将接见英国使臣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具体的地点、接见方式也一览无遗,在来势汹汹的英使面前,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大清帝国的尊严,乾隆皇帝对此也十分满意。不久,乾隆又发布了新的圣旨,其中说道:“昨因英吉利国使臣不请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今该使臣等经军机大臣传谕训诫,颇知悔惧。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遭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

于是,接见英国使臣的仪式就按照和设计的方式顺利结束了。不过,随之而来的谈判更显示出和的能言善辩和聪明机智。马戛尔尼等人进见乾隆之后,向其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市场。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皇帝此时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英国使臣的要求自然是不屑一顾,他觉得大清政府对英国使者已经仁至义尽了,就让和赶紧打发马戛尔尼等人离开。为了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和特地派人前去打探。回报说英国人因远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经病了三人。和便以此为借口,和蔼地打发马戛尔尼回国。但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回去之后不好交代,当然不会轻易回国。他说了几句表示谢意的话之后,就拿出了原本早已拟好、现在又经过修改的条约,内容大意是要求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并给他们一块地方作为货物中转站。和接过英国使节的文书后,不卑不亢地对马戛尔尼说:“足下不是想在我中国国土中建立一个国中之国吧?”马戛尔尼连忙予以否认。和接着说:“贵国要求使用中国的土地又不许我们设防,这样的事怎么可以拿来商量呢?”马戛尔尼听后哑口无言。

和将马戛尔尼等人安抚好之后,离开英国公使驻地,并且马上将他们的要求呈报给乾隆。对这些无理的要求,乾隆一概拒绝,并且回复乔治一道圣谕:“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看了这道谕旨之后,和对英国使者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客气了。第二天,和召见了马戛尔尼,将乾隆回复英国的国书交给他,示意他赶紧带领使团回国。马戛尔尼明白乾隆已经关闭了谈判的大门,他只好无奈地带领庞大的使团回英国向女王复命去了。

自始至终,和都参与了这次与英国使臣的较量,乾隆的外交方针他认真地执行和发挥,既热情又不失礼节,既正规又不失原则。马戛尔尼一行人在中国无功而返却又无可奈何,和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交事务,在与外国交往的过程之中,和不失为一名充满智慧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