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独具慧眼,在地产危机中大显神威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曾因地产业的过度繁荣,发生过很多起挤提事件,所以在1962年,港英当局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起草并颁布了修改后的建筑条例。条例规定:香港政府将涉足经济的发展,垄断土地经营。土地必须经过政府拍卖后才可以使用和转让,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此条例于1966年正式实施。

当时这个消息一经公开,那些拥有地皮的企业便快速地行动起来。它们为了避免吃亏,也为了在这期间从中多捞一点儿,都企图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此时,银行也很积极地参与房地产的投资,不断地放宽建房贷款的限额。香港的地产市场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一次投资热,炒地、炒房风空前盛行。很多职业炒家也应运而生,他们面对地价、楼价日益增高的畸形旺市,不禁暗暗自喜,企图以小博大,趁机狠捞一笔。这些人大多采取“展”的方式进行短期投资。例如,他们手中只有一百万元的资金,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做三百万元的生意,那二百万的空缺则用手中的地皮、楼盘等向银行贷款。这种方式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很大的。如果成功,那么这些炒家就会在短时间内赚取上百万元,收益率非常可观;如果失败,或是出现什么意外,这些投机者就会血本无归。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进行这种投机性的投资。很多地产商、银行家和炒金、炒股的黄牛党都是在这一时期纷纷涉足地产界的。

面对这股风起云涌的炒地风,李嘉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买空卖空是做生意最大的忌讳,就如同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李嘉诚绝对不会拿自己辛苦打拼来的家当和前途作为赌注,将其押在运气上。所以,当别人都在投机钻营、赚取大把利润的时候,李嘉诚从不眼热,而是冷静地做一位旁观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当别人忙着追求短期利益的时候,李嘉诚却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地开展着自己的事业。这期间,他的很多项目都是靠自筹资金完成的,他一直拒绝过分依赖银行的贷款。这一时期,塑胶厂经营状况良好,赢利不断;而地产业务更是蒸蒸日上,随着新厂房的不断竣工出租,利润也如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加。

1965年,香港的炒地风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这给银行带来了很大威胁。1965年1月28日,香港一家小银行——明德银号以及该银号在九龙弥道的分号,连续两天发生挤提风潮。官方在最短的时间内介入其中,并核查了银行的所有账目,但最后,明德银号还是被迫宣布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流动资金急剧减少,从而丧失了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给很多银行敲响了警钟,也使更多银行的客户心急如焚,他们心急火燎地赶往银行提款,挤提风潮由此大规模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港其他的银行。广东商业信托银行就是在这一时期倒闭的,甚至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将投权转卖给汇丰银行。其中有很多银行虽然没有倒闭,但已是“苟延残喘”。银行危机迅速波及地产业。一度火爆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地价楼价疯狂下跌。那些投机的地产商、建筑商、银行家亏得血本无归,纷纷破产;即使没有破产的,也是元气大伤,只能惨淡度日。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同样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与其他商家相比,“长江”的损失就显得微乎其微了。一向谨慎的李嘉诚并没有停止他前进的脚步,他在处于低潮的地产业不断拓展,并继续寻找更为长远的投资方向。

这场银行业的挤提风潮给香港的地产业带来的危害持续了将近一年,直到1966年年底,地产业才开始出现一线曙光,地价、楼价开始逐步回升。很多有一定实力的地产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也准备东山再起,再次踏入地产业大干一场。可是世事难料,1967年,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事件。随后,香港本土谣言四起,这些无谓的谣言使香港民众忧心忡忡,纷纷将现有的房产减价卖掉,移民国外。香港很多地产商再次面临危机,面对地价的疯狂暴跌,他们一筹莫展。他们想用超低价格把手中积压的房产变现,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但再低的价也无人问津。

面对地产市场的不断萎缩,拥有多个楼盘的李嘉诚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性。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嘉诚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在香港局势动乱尚未平息之时,逆市而行,在其他人疯狂降价出售手中的地皮和楼盘时,他却在不断地以低价大量购入地皮和楼盘。他始终坚信香港的地产市场不会一直低迷下去。那些打算移居海外的业主,急于将手中的住宅、厂房等脱手,在李嘉诚看来,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再拓展时机。很多人觉得李嘉诚的这个决定太冒险,在地产市场如此低迷的时候还投入这么多资金购置物业,分明是孤注一掷。有的人甚至幸灾乐祸地等着看李嘉诚的笑话。

一切正如李嘉诚所料,1970年,香港经济有了复兴的迹象,地产业也开始转旺,李嘉诚因此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到此时,李嘉诚拥有的物业由最初的1.08万平方米,增加到3.15万平方米。每年的租金就将近400万港币。但是,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商界人士却不服气,“李嘉诚就是个赌场豪客,他这次只是侥幸取胜。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比他获得的收益还要多。”对外界的评价,李嘉诚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因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这一举动是否掺杂了赌博的成分。李嘉诚承认自己是这次大灾难中的赢家,但他坚决否认自己是市场上的投机家。

人们常说,明智的人哪怕身处逆境也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李嘉诚就是这样明智的人。作为一名商人,他有敏锐的思维和超强的判断力,在多么混乱的市场中也能找到商机。香港局势的动乱和地价、楼价的暴跌,让许多香港地产商损失惨重,李嘉诚却“人弃我取”,大显神威,从中取得了不菲的收益。此后,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指出:“其实动乱没有什么可怕的。主要是看你如何去认识它,如何去利用它。作为一个商人,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危机,都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当前的局势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作出最为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