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秋狝

这个词很有来头。“木兰”是满语的译音,本为“哨鹿”之意,亦即捕鹿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打猎。至于“秋狝”,则是秋天打猎的意思。古代,一年四季打猎名称各异:春天打猎称“搜”,夏天打猎称“苗”,冬天打猎称“狩”,秋天打猎则为“狝”了。所以,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称之为“秋狝”。

辩论

乾隆六年,乾隆帝到承德去“秋狝”。为了得到支持,他决定先征求意见。

要说皇帝出巡,无需大臣同意。可是,乾隆帝认为这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他的父皇雍正帝在位的13年间,并未举行一次“秋狝”活动。清朝以孝治天下,事事都要有所遵循,此行木兰围猎,动静大,劳师动众,必要文武大臣通过才可。

果然,消息传出,便有一个监察御史叫丛洞的跳出来,极力反对。大家可能感觉奇怪,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怎么敢于如此猖狂,反对乾隆帝木兰秋狝呢?原来,御史有这个特权,可以对朝政进行抨击,不管是谁,只要违反制度,即使皇帝,也会被御史弹劾,而且,他们可以闻风弹劾,不需要“真凭实据”。丛洞此番上书,就是听说乾隆帝要木兰秋狝,他并没有接到朝廷下达的通知。

乾隆帝先是一惊,接着他淡定下来,捋了捋思路,决定就此与小御史辩论一番,也好使自己的行动合法化。

乾隆帝先从正面讲,为什么要秋狝。他说,我这是学习圣祖康熙帝,当年,圣祖就是凭借木兰秋狝,兵强马壮,才打败了三藩叛乱,才取得了一个个军事上的胜利。总之一句话,就是“习武木兰,勿忘家法。”

再从反面讲,雍正帝对没有木兰秋狝的忏悔。他先引用了雍正帝的一段话:“予之不往避暑山庄及木兰行者,盖因日不暇给,而性好逸恶杀生,是予之过!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很明显,雍正帝对自己耽于木兰秋狝的祖制,托词为:工作忙,不杀生,性安逸。实际上,雍正帝此举有其难言之隐,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局面动**,他不太敢于离开京师,而遭到不幸。乾隆帝曝出这段话,等于是自曝家丑。看来,乾隆帝势在必行。

接下来,乾隆帝阐述了他木兰秋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木兰秋狝是“因田猎以讲武事”。乾隆帝引经据典,讲述古代以猎代武的故事。接下来,重点讲述清朝皇帝以猎代武的事迹。从古至今,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康熙帝,都是通过打猎习武,通过狩猎练兵。尤其是康熙帝,不是当年创建木兰秋狝,那些八旗将士,恐怕早就“习于晏安,骑射生疏矣”。

其次,木兰秋狝是怀柔蒙古的需要。蒙古对于清朝的意义,朝里内外,无人不知。尤其是建国之初,征伐明朝,讨伐朝鲜,都借助了蒙古军队的力量。满蒙联姻,更是从努尔哈赤就开始了,彰显了蒙古在清朝的重要地位。此番木兰秋狝,途径蒙古地区,顺便施恩于蒙古,“以寓怀远之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辩论到这里,乾隆帝必胜无疑。当然,臣子的反对,是有限度的,谁敢于肆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呢?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乾隆帝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又进行了自查自纠,以此来让百官放心。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解释:

一是木兰并非“娱乐活动”。木兰秋狝是真刀真枪的厮杀,是一个血腥的演武场,不是花架子和娱乐作秀。

二是木兰秋狝不会耽搁政务。秋狝之前,乾隆帝承诺,会安排好一切,不仅有留京的办事王大臣,还会疏通皇帝出巡在外的通道,臣子的奏章会顺利送达;皇帝也会像在京一样,很快批复。

至此,君臣之间的辩论,以乾隆皇帝全胜而结束。

意外的准备

秋狝活动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不仅场面大而已,由于皇帝亲自参加,准备工作需要细之又细。

首先是围场的选址。围场选址是康熙帝就已经完成的。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亲临塞外,一面狩猎,一面选择围场。经过甄选,一处地接蒙古,南邻北京的广袤之地,包括蒙古敖汉、喀喇沁、克什克腾、巴林、翁牛特等在内诸部,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200里,总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称之为“围场”。这里崇山峻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飞禽走兽繁集,是一处围猎的绝佳场所。

在围场的中央,高而宽敞之处,要设立大黄幕,幕中建制帷帐,乾隆帝会提前进驻,扈从大臣、御前侍卫、虎枪手等随之进入,陪伴左右,保护他的绝对安全。这个时候,乾隆帝居高临下,看视围猎情景,以便于点评。这个临时建筑称之为“看城”。

其次,官兵人数的准备。康熙年间,参加秋狝人员的官兵大约是四五千人。乾隆秋狝木兰,档案记载大约一万多人,远远超过康熙时期。另外,还会有1350名蒙古兵,随侍左右,称之为随围。行围中,所需军事物资,包括枪炮、剪枝就无法统计了。

此外,由于狩猎时间大约是两个月的时间,皇帝会把办公机构随身携带,这样,军机处的机构和人员,会跟随皇帝,处理政务;内务府的机构和人员也会各随皇帝,伺候和侍奉皇室人员的起居,其中包括御膳房和御药房的工作人员。

马、驼的准备。那个时候,不仅仅是驰骋疆场需要马匹,就连行路交通也依赖于马匹,所以,此番巡狩,马匹需要量很大,据统计,约需要10000余匹。为了托运各种所需物资,会需要骆驼随行,大约需要七八百匹。

准备完这一切,乾隆帝还要做好另外一件事,一件我们意想不到的准备,那就是为女眷们准备好一切。

按说,秋狝活动并非娱乐活动,本是一场血腥的战场厮杀。女眷们干嘛要跟着去呢?考证史料,大体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受先人的影响。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当八旗兵攻下沈阳,兵临城下之后,努尔哈赤便让他的女眷们来到战场,看视他的胜利成果,这是一种胜利的分享。

其二是一种炫耀。战事场景,战火硝烟之下,后妃随行,彰显皇帝从容不迫的天威;尤其是女眷现身,更加显示出皇家的富贵和与众不同。当年,康熙帝征伐噶尔丹的时候,就曾经有妃嫔随军。

所以,乾隆帝秋狝木兰的时候,往往携带一批妃嫔随行。妃嫔随行也就算了,还有一个人也会跟随,这就是乾隆帝的亲生母亲——孝圣太后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3岁入宫,成为皇四子胤禛的侧福晋,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弘历即乾隆帝,雍正帝去世的时候,乾隆即位,她母以子贵,被尊奉为皇太后,这一年她44岁。此番乾隆帝秋狝木兰,皇太后随行,乾隆帝下旨要格外侍奉,做好特殊的准备工作。乾隆六年第一次巡幸木兰,太后已经50岁了,年过半百的老妇人跟随,自然要小心谨慎,以防发生意外。

正因为宫中大批女眷随行,御史丛洞认为有逸乐之嫌。乾隆帝并不买账,他下旨为自己和女眷们辩解道:“若使逸乐是娱,则在禁中,纵所欲为,罔恤国事,何所不可!”

尽管如此,乾隆帝仍然是在辩解。

“政治”含义

木兰秋狝最大的收获是政治意义。而政治意义表现最明显的是修建了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是康熙帝政治智慧的体现。对此,乾隆帝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皇祖建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乾隆的这番话,绝非阿谀之词,它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首先,巩固了北部边防。清朝入关,政治中心南移,对北部,尤其是长城以北蒙古诸部的统治有鞭长莫及之感。为此,康熙帝借助木兰秋狝,兵临蒙古腹地,一面抚绥蒙古王公,一面强化大清军力对塞外的震慑力度,实乃有意为之。对此,蒙古王公心知肚明。可是,秋狝结束,清兵撤离,功亏一篑。为此,康熙帝肇建避暑山庄,视之为陪都,每到夏季亲临此地,政治作用一目了然。

其次,具有现实意义,蒙古王公非常欢迎清朝修建避暑山庄。当时,按照要求,蒙古王公要赴京觐见大清皇帝,却又很怕染病,主要是天花疾病。塞外的蒙古人习惯了凉爽气候,关内炎热气候易使他们感染天花。所以,他们不愿到北京来朝觐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修建了避暑山庄。

从康熙四十二年到五十二年,康熙帝用十年的时间,修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

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闲想、天宇咸畅、暖流喧波、泉源石壁、青岚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越、水流云在。

乾隆帝秋狝之后,也仿学爷爷,于乾隆十九年再增添三十六景。不过,一改四字名为三字景:

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辉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苹香沁、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这样,具有七十二景的避暑山庄建成。在这里,乾隆帝一面避暑,一面秋狝,一面处理重大政务,避暑山庄遂成为乾隆帝政治活动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在这里开展了频繁的外交活动,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在乾隆五十八年,接见了马噶尔尼访华使团。

马噶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前来为乾隆帝“祝寿”,实则有着政治目的。八月初四,马噶尔尼、斯丹顿等一行人到达热河。八月初六,在万树园欢迎宴会上,行英式礼觐见;八月十三日,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里张灯结彩,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在这里举行,文武百官、国外使节纷纷行三跪九叩礼,恭祝乾隆皇帝万寿无疆。

其乐无穷

木兰秋狝,给乾隆帝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他受用匪浅。

他发号施令。秋狝是严肃的军事行动,虽然假设动物为敌人,但是,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有军令为号,令行禁止。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乾隆帝发令开始。只见乾隆帝骑上高头骏马,发箭为令。他乐于这么做,很享受。

他登高“观战”。乾隆帝号令一下,便迅速回到早已经建好的“看城”。这里视线极好,一览无余,是他检阅官兵武功的最佳场所。他看到了狼奔豕突的猎物,看到了奋勇冲杀的官兵。一时之间,战马驰突,喊杀冲天,烟雾弥漫。他非常享受这种战争场面,这是尚武满洲的天性。

他亲临战阵。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狩猎先射虎”。老虎为山中之王,射杀老虎,自然是尽显威武,乾隆帝何尝不想。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乾隆帝木兰秋狝。一次狩猎活动结束,君臣聚会,奏乐,庆祝。忽然,他看到两个蒙古王公耳语,道:“在说什么?”王道:“有老虎侵入马营。”乾隆帝一听,马上下令停止庆祝活动,前往猎虎。大家还没明白过来,乾隆帝早就翻身上马,疾驰而去。那些侍卫人员很被动地跟在后面疾追;虎枪人也紧跟其后。最终,老虎被猎,虎崽被擒。当然,这并非乾隆帝亲自所猎。最能体现乾隆帝围猎功夫的,就是《威狐获鹿图》。图中,乾隆帝张弓射箭,离弦之箭呼啸而去,射中一鹿。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骑马女子为他递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个女子就是来自新疆的香妃。

他重赏将士。狩猎结束,赏罚分明。对有功人员重赏:包衣护军参领,各赏银三十两;护军校、骁骑校、包衣参领、闲散章京、步军协尉、步军校、绿营守备等,各赏银十五两;护军、领催、披甲人等,各赏三个月钱粮;侍卫、章京中五箭者,赏银十两;中四箭者,赏银七两,中三箭者,赏银五两…

他与蒙古王公一起狂欢,做这四件事:诈马、什榜、布库、教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作《塞宴四事图》生动地描述了狂欢的场景。

“诈马”,就是赛马。即由蒙古王公择良马,束马鬃尾,撤去鞍辔,以蒙古儿童骑乘。号令发出,则争先恐后、万马奔腾,场面壮观,取头三十六骑为胜。

“什榜”,就是蒙古音乐。宴会期间,由浓郁蒙古风情的音乐伴宴。各种蒙古传统乐器奏响,蒙古王公引吭高歌,场面热烈。

“布库”,就是相扑、摔跤。清代,蒙古和满洲青年都喜爱布库,表演时,两两相搏,倒地的人要退出,胜利者则饮酒一杯,也有饮羊肉羹一杯的,饮时,他们会放出声音,左顾右盼,以示炫耀。

“教駣”,就是驯马。查《康熙字典》,駣(táo),三四岁的马。教駣是选取蒙古上层子弟中马技高超者,持套马工具冲入烈马群,将马套住并飞身骑上,直至将马驯服。

乾隆帝太喜欢木兰秋狝,也太喜爱避暑山庄了。终其一朝,从乾隆六年首次秋狝开始,只有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五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七年没有举行木兰秋狝,直到乾隆六十年,他已经85岁了,还在这年的五月初六日,抵达避暑山庄。

乾隆帝退休后,仍然钟情这里,几乎年年都如期抵达山庄,或避暑,或观看秋狝:嘉庆元年五月十八日,86岁的乾隆帝驻跸避暑山庄;嘉庆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再赴山庄,并下谕旨,以本年雨水过多,停止本年木兰秋狝;嘉庆三年五月十一日,自京师启程奔赴避暑山庄,这一年的八月十三日,已经88岁高龄的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