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奇怪的女尸

清朝皇陵被盗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所有帝王的尸体都腐烂了,化为一堆白骨,不管是康熙、乾隆,还是同治、光绪,几乎无一例外。可是,却有大量女人的尸体没有腐烂。孝仪皇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孝哲皇后,还有同治帝淑慎皇贵妃也就是慧妃,这四位女性的尸体都没有腐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与她们的死因有关系吗?

(1)意外身亡的女人

当我们运用大量史料,探讨后妃死因,揭秘深宫最隐秘的事情时,就会发现,后妃作为宫中的女主,在守望皇帝的时候,或许会因为一点不值得一提的事情而命丧黄泉。后妃之死,因为神秘而令人侧目,让我们细致地探索,这些六宫粉黛居然有很多是意外身亡的。

他杀身亡的:

①被逼殉葬而死,有一位。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大妃被逼殉葬,当时,她年仅37岁。同时殉葬的还有两庶妃阿吉根和代因札。但就大妃而言,她极不符合殉葬的条件,因为她身份高,相当于皇后;她有生育,为努尔哈赤生育了3个皇子,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和皇十五子多铎,而且这些皇子年纪尚小,需要抚养。大妃死时,其子多尔衮15岁,而多铎只有13岁,阿济格已21岁,长大成人。皇太极等人主持的这场大妃殉葬,在《武皇帝实录》中有描述曰:“(妃)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最终,大妃被逼自尽。②亲子弑母。努尔哈赤的继妃富察氏名叫衮代,曾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之兄索长阿孙子威准之妻。威准死后,于万历十三或十四年再嫁努尔哈赤。婚后,她生有二子一女,即莽古尔泰、德格类和莽古济格格。衮代成为努尔哈赤的大福晋。衮代与夫汗努尔哈赤因事分离,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亲生儿子为了取得父汗的欢心和信任,竟然亲手杀了自己的生身之母,令人发指。天聪五年,太宗皇太极曾指责莽古尔泰这种天理难容的行为。③被慈禧毒死。慈安与慈禧矛盾重重,慈禧后来设计,派人送去慈安爱吃的甜点心,在其中下了毒。慈安吃后,当日暴亡。这一天是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终年45岁。④处死。光绪帝珍妃,姓他他拉氏,侍郞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三日,姐妹双双入宫,妹妹被封珍嫔。这年她13岁,姐姐15岁,光绪帝18岁。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慈禧挟帝西逃。出逃之前,唤珍妃至景祺阁附近井旁,迫其自尽而死,珍妃不从,命太监崔玉贵投之于井,当即淹死。

自杀身亡的。

①撞柱而死。康熙帝孝恭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她对于两个儿子的对立,十分头痛。大的不听话,小的又倔强。心中忧郁着急,得了病。据皇九子允禟的太监何国柱说:“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不知何太监说得是否真实,反正官方记录孝恭在五月二十二日得病,雍正至前侍奉,第二天就崩逝了,距离康熙帝驾崩仅半年的时间。②被太后逼死。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生母,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她暴亡于宫中,时年33岁。清人罗融的《宾退随笔》中披露孝全皇后死因,是皇太后因事大怒,立赐她自尽,孝全虽知有罪,但又不想死去,太后岂肯罢休,反复催逼,孝全才投环自尽。③孝哲皇后被逼自杀,也就是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病逝后,孝哲皇后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以不满慈禧太后的**威,加之光绪帝继位,寡妇身份难于立足宫中,便在丈夫死后的75天,绝食身亡,以身殉夫。

意外身亡的。

①难产而死。康熙帝之孝诚皇后,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因为生育皇二子允礽,大出血难产而死。②落水淹死。乾隆的后宫中,有一位诚嫔,姓钮祜禄氏,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乾隆举行他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南巡。在此次出巡的回銮途中,意外发生了。四月十一日,诚嫔走出龙舟,到舟头透气,不知何故,却失足坠入水中。太监、宫女在一片慌乱中,费了好大劲才将其打捞上来。而此时,她早已被淹死了。③惊吓而死。常妃,赫舍里氏,咸丰十年八月咸丰帝北逃承德,避难去了。常嫔只得颤颤兢兢地在圆明园等待命运的安排。当英法联军于八月二十四日焚扰圆明园时,常嫔受惊吓而死。

染病身亡的。

①忧郁而死。顺治帝之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忧郁成疾而死。②疯癫而死。乾隆帝乌喇那拉皇后,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皇后陪皇帝与太后第4次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尽情享乐。乾隆在途中还为她过了48岁千秋节。当龙舟抵达杭州时,在“蕉石鸣琴”这一景点传了早膳,膳牌的赏单上均有那拉皇后的名字,但到传晚膳时,却没有了皇后的名字。原来,皇后被额驸福隆安由水路护送回京师了。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皇后死去。丧讯报至乾隆,正在木兰围场的乾隆下了一道圣旨,让人大感意外,乾隆说她是疯癫而死。③拉肚子而死。这就是慈禧太后,她过完74岁生日之后,一连十几天拉肚子,最后脱水而死。

(2)要尸体做什么?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白事档还是从清宫廷典籍《钦定大清会典》中的“大丧”部分中看出,清宫廷在处理死者尸身时是不考虑防腐问题的。这主要源于以下几点缘由:

一是受早期火化习俗的影响。

满洲的火化沿袭金代女真,而女真的火化,则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居无定所。试想,晚辈若总拖着先人的棺具走来走去,总不是办法,而将其焚化,所谓“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灵魂升入天空,就可以随处祭奠亡灵,何乐而不为呢?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火化的皇帝。努尔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贮于瓷坛之中,皇太极的尸体则于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直到入关后,顺治皇帝及其妃嫔死后,仍按例实行火化,火化地点为景山,典藉记载,焚化大行皇帝梓宫时,爆出一声声的巨响,那是珍宝在焚烧时发出的声音。孝陵地宫中,就葬有顺治帝、孝康皇后和孝献皇后的三坛骨灰。而顺治帝的皇后陵——孝东陵中,也同样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贞妃,以及顺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于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入关后,至康熙时代,深受汉族士大夫文化影响至深的玄烨,逐步废弃了火化,改为土葬。

另一方面,是宗教世界的崇拜。

①萨满教。萨满教是满洲人的土教,认为大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界。早期女真的萨满多为女性,由女人来充当萨满,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这些萨满不仅能媚神灵,驱恶鬼,而且可以包治百病,预知未来,几乎能解人间万种愁绪,而且,能道神语,无所不通。满洲完全继承了这一神道。萨满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祭祀,包括祭种、祭时、祭地、祭器、祭仪、禁忌、咒语等。这些宗教活动神秘而庄重,要穿戴特有的服饰,包括神帽、神衣、神裙、神鞋、腰铃等。还要有神鼓、神刀、神杖、神杆、档士等各种法具。这些法具通过萨满祭祀神灵,请神驱邪的仪式而发挥出极为神奇的作用,因而,称其为“跳神”。②佛教。入关后,满洲统治者感觉到汉族人崇信的佛教更为新奇,比之区域性的萨满教更具有意义,因而对佛教的崇拜,使原始的萨满教日趋衰落。转而崇信影响力更为广大的佛教,借以教化黎民百姓。崇信佛教最为虔诚的当属顺治帝,他坚信与佛有缘,幸五台,驻嵩洛,拜佛求缘。在顺治八年和顺治十六年,他两次巡幸遵化,到京畿一带的佛寺如景忠山中去访僧问法,收获颇丰。尤其在宠妃董鄂妃去世后,他万念俱灰,竟想剃度出家,幸被孝庄及时制止,才没有演绎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闹剧。再如乾隆帝就曾自称为文殊菩萨转世,并请人画下了他的文殊菩萨扮相,而他的裕陵地宫中头道石门之左,即刻有文殊菩萨的立像,在承德等地建置了殊像寺。佛教内容充斥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乾隆地宫中的佛教雕刻,充分反映出清统治阶级企图利用佛教来达到教化人民,并借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同时,由于佛教中对佛身的尊崇,强调灵魂世界的存在,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死后肉身的尊崇,相信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经过修行转世,进入极乐世界。③道教。清廷信仰很复杂,很难说是单一的宗教信仰。而道教就是清宫信奉的宗教之一。最崇信道教的清帝,就是雍正了。他坚信道教的神奇,而献身其中,亲自炼丹烧药,并将道士请进宫中,与其讲道说法,宫中留下许多雍正帝扮道士的画像。

所以,宗教和神灵崇拜,就有可能弱化清帝后妃们对肉身不腐的信念:要尸体做什么?有灵魂就够了,进而导致清宫主子们不考虑对尸身进行防腐处理。

(3)微笑的令妃

我们都看过《还珠格格》,其中的令妃给人这样一个印象,温柔,善良,贤淑,漂亮,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女人。那么,她的历史真面目到底如何呢?我还是依据史料来说明。

第一、柔嘉的女人。令妃,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乾隆帝一直认为,魏佳氏是一位性格柔嘉之人,乾隆十年,晋封魏佳氏封号,首次称她有“柔嘉之质”(《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再称赞她有“柔嘉之质”;二十四年,称赞她“居心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追赠她为孝仪皇后,称赞她“淑顺柔嘉”(《清列朝后妃传稿》)。可以说,乾隆帝的眼中,魏佳氏,就是一个柔嘉的女人。

第二、年轻的女人。魏佳氏出生于雍正五年,小乾隆帝16岁。这个年龄,在宫中非常占优势。因为,乾隆帝25岁做皇帝,之前与他结婚的女人,年龄也大体如此。而当乾隆帝做了25年皇帝以后,皇帝已经50岁了,那些与他早年结婚的妃嫔们也已经四五十岁了,而魏佳氏则刚刚三十几岁,正是一个女人最佳的年龄。所以,乾隆帝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眼中的貌美妃子,魏佳氏恐怕是最佳的人选。也正因为这样,魏佳氏在宫中如鱼得水,顺风顺水,备受乾隆帝的宠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大的收获了:

①封号稳步上升。魏佳氏初入宫的时候,仅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贵人,在后宫之中,位次是倒数的了,根本无优势可言。经过她的努力,这个女人的封号,居然稳步上升:乾隆十年,被封为令嫔;乾隆十四年,晋升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升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晋升为令皇贵妃。从魏佳氏的宫中封号,我们看出,她是扎扎实实的由最基层的贵人升起,几乎没有跨越任何一个等级,可谓稳中求进。到最终,她的封号已经是最高的了,因为到乾隆三十年,她晋封为皇贵妃的时候,皇后在第二年去世,那么,直到乾隆四十年魏佳氏去世,这十年的光景,后宫之中没有皇后,她就是宫中的老大了。

②宠冠后宫。宠冠后宫的标志就是,魏佳氏与乾隆帝生育了六个孩子,这是太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乾隆帝的后宫之中,妃嫔成群,也有更为年轻的女子,只有她和乾隆帝生育最多,达到六个子女,是一件很荣耀,又很不易的事情。我们看看她的生育情况:乾隆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十五子颙琰;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生十七子永璘。我们从魏佳氏生育的年份看,从二十一年开始,乾隆帝46岁,魏佳氏30岁,一直到三十一年,乾隆帝56岁,魏佳氏40岁,他们之间保持了10年的生育期,也就是在这10年里,魏佳氏最为得宠,这在宫中十分难得。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魏佳氏宠冠后宫,是乾隆帝在这一时间里,最爱的女人。

③在宫斗中大获全胜。其实,魏佳氏的得宠远不止这些。乾隆帝宠她、爱她、信她,给她以最优厚的待遇,让这个女人尽享胜利者的快乐。毫无疑问,魏佳氏是一个敢于挑战强者的冒险家,她的对手就是中宫皇后乌喇那拉氏。在后宫之中,那拉皇后的下面是令贵妃,位置是最近的了。可是,令贵妃心事很高,她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晋封为皇贵妃。但是,她确实犯了忌讳,因为皇贵妃的位置直逼皇后,为了不给皇后压力,清朝皇帝一般不设皇贵妃。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得到这个封号。就在乾隆三十年,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在杭州的“蕉石鸣琴”,这一问题被提上了日程。皇太后、皇帝都支持魏佳氏,决定晋升令贵妃为皇贵妃。可是,那拉皇后坚决抵制,最终竟然以剪发相威胁。其结果是:那拉皇后“论其行事,即予废黜,亦所当然”(《清列朝后妃传稿》),被打入冷宫,三十一年七月,黯然死去;而魏佳氏,在皇后被打入冷宫,备受煎熬之时,她却如愿以偿:“乾隆三十年六月,晋封皇贵妃”(《清列朝后妃传稿》)。魏佳氏打败了皇后,大获全胜。

④儿子被立为皇太子。打败了中宫皇后,晋封为皇贵妃,魏佳氏如愿以偿。但是,这肯定不是她的最终目标。乾隆三十一年,她又生育了乾隆帝第十七子,使她达到生育六个子女的最高目标。那拉皇后去世后,她在宫中位置最高,到乾隆三十八年冬至节,她的儿子颙琰被“高宗密建皇储”(《清皇室四谱》)。虽然,魏佳氏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凭她的宫中地位,凭她的直觉,还是很有把握的。

⑤死后享哀荣。乾隆四十年,魏佳氏不幸病逝,走完了她49岁的人生。她的去世,乾隆帝非常悲痛,他痛苦地写道:“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闱厪念谆。”(《高宗御制诗四集》)表达自己悲痛而又思念的心情。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做太上皇,魏佳氏的儿子颙琰即位,她母以子贵:“著赠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清高宗实录》)她的神牌被摆放到太庙、奉先殿和陵寝大殿,她的棺椁被安放到裕陵地宫。这一切,都是那些宫中妃嫔们望尘莫及的事情,真是死后享哀荣。

由此,我们看出来,魏佳氏这个女人真是太有心计了,不仅收获了最高封号,儿子也得以成为太子。更重要的,自己俘获了乾隆帝的心,使她成为乾隆帝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女人,也是乾隆帝最爱的女人。这个惹人争议的令妃,就在她去世之后,又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

1928年7月,孙殿英盗掘了裕陵。陵墓被盗后,1928年8月29日,重殓善后小组随员徐榕生等下到地宫中,发现金券石床西边两棺之间,有一具女尸,身着黄色龙袍,尸体完好无损,急命4位旗人女差将女尸由泥水中请起,安于木板(如意板)之上。细审视这女尸,但见她两腮和嘴的下面多有皱纹,牙齿没全脱落,年龄约五、六十岁。皮骨俱存,丝毫不朽,脸上笑容可掬。其身旁又拣到一只明黄地绣凤女朝靴,用水一洗,颜色如新。大家感到非常奇怪,纷纷发问,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别人都腐烂了,她却没有?大家经过细细考证,得出结论,这个人就是乾隆皇帝的令妃,即孝仪皇后。她卒于乾隆四十年,享年49岁。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死后,当天殓入大金丝楠木棺具之中,到孙殿英盗墓,已历153年。过去了这么多年没有腐烂,真是一个奇迹。

(4)皇后被开膛破肚

孝哲皇后就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帝17岁的时候,他们大婚成亲。同治帝忤逆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选中阿鲁特氏为中宫皇后,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的呢?

第一、同治帝喜欢成熟的女人。同治帝的这种态度,令人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他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女人。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比自己大两岁,所以很成熟。而凤秀之女则小得多,比同治帝还要小3岁,就太不成熟了。而同治帝选择皇后的标准是:“择贤作配,正位中宫,以辅君德,而襄内治”(《清列朝后妃转稿》)。符合这一点儿的,正是阿鲁特氏。

第二、同治帝喜欢稳重的女人。凤秀之女富察氏与阿鲁特氏相比,长相俊美秀气,绝对是“心秉柔嘉”(《清列朝后妃转稿》)。此人略显轻佻,不具备母仪天下的气质。但是,由于慈禧的分歧,同治帝拿不定主意。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同治帝为了考验二位,想了个办法。他把一碗茶水泼在地上,让两位从上面走过去。富察氏先走,她年纪小,又爱美,经过时,便低下头,提起了裙摆,免得被茶水弄脏。阿鲁特氏经过时,则迈着稳重的步伐,目视前方,庄重严肃地经过:“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清稗类钞》),没有一点儿失礼之处。同治帝见状,知道了答案。

第三、同治帝喜欢有才华的女人。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崇绮是一位状元,书法、诗文俱佳。受此影响,阿鲁特氏练就了很高的文化素养。据记载,崇绮亲自教育女儿,刻苦读书。阿鲁特氏也是很努力,读书一目十行,书法也十分精湛,而且能够左手写大字。一首诗这样赞美阿鲁特氏:“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清宫词》)

所以,同治皇帝非常宠爱这个大姐姐皇后。按照规定,每年的春节期间的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帝必须到皇后寝宫,这是赋予皇后的一种特权,同治皇帝就更是无所顾忌地天天到皇后寝宫。但是,慈禧心怀不满,便横加干涉:“皇后年少,未娴礼节,皇上勿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清稗类钞》)。慈禧居然横加阻止皇帝,不让他到皇后寝宫。

慈禧对皇后不满,有三个原因:①慈安喜欢皇后。毫无疑问,慈安与慈禧矛盾是很深的,所以,慈安看中的皇后,自然成为慈禧的眼中钉。②皇后与慈禧癖好迥异。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不喜欢市井俗气的东西。比如看荒诞之戏,她就不太喜欢,尤其不喜欢看那种非常荒诞的戏剧。而慈禧不但喜欢,还总是要求皇后陪着她看。皇后没有办法,只有在看到不喜欢的场景时,把脸转过去,面朝墙壁,表示抗议。慈禧由此恼怒。③阿鲁特氏为端华的外孙女。端华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处死,是敌对的关系。端华的外孙女进宫,成为中宫皇后,慈禧当然会有先天性的排斥心理。

婆媳从此失和,这要是皇帝还活着,皇后也不会受太大的气。可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一病归天,阿鲁特氏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慈安太后身上。可是,慈安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尤其是她向慈禧妥协,同意立慈禧妹妹四岁的儿子载湉即位,这使阿鲁特氏大为失望:“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曰某”(《翁同龢日记》)。光绪即位,阿鲁特氏的处境极为尴尬。因为,他是光绪帝的寡妇嫂子,当光绪帝长大之后,自己要怎样立足呢?于是她“以孝钦不为穆宗立后,以寡嫂居宫中,滋不适,乃仰药殉焉”(《清稗类钞》)。这样,就在同治帝去世后75天,她选择了自杀身亡,年仅22岁。

关于皇后自杀致死,有以下证据:①资料记载。皇后阿鲁特氏之死,资料不同,说法各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为绝食:“或谓绝粒伤生”(《清列朝后妃转稿》),说她是皇后绝食身亡;二为服毒身亡,说她吞下鸦片,另有说吃下砒霜;三为吞金身亡,等等。这些资料很多,比如《李鸿藻先生年谱》《清皇室四谱》《清史稿》等,都有不同的记载和不同的说法,但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阿鲁特氏之死属于非正常死亡。②盗陵案证明。1945年,匪徒盗掘了惠陵,当时发现皇后没有腐烂,证明临死之前,确实是绝食了,因为只有空腹,尸体才不会腐烂。也有说皇后是吞金自杀的,所以,盗匪为了找那块吞下去的黄金,便给她开膛破肚,肠子流了一地,盗匪们便撸她的肠子,找那块黄金,让人惨不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