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甄嬛”囧事儿

我们都看过《甄嬛传》,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宫斗,从开始到结束,剧情中的主要事件就是宫斗。宫斗不比民间矛盾,所反映出来的事件让人眼花缭乱,而且非常新奇。所以,一些媒体反复追问,“巫术是真的吗?”“什么是‘一丈红’啊?”“麝香真的能使人避孕吗?”等等问题。其实,大家所问,都是发生在深宫之中的“囧事儿”,也只有在深宫里面,才会有这种离奇怪异的事件发生。我依据史料,破解发生在甄嬛身边的那些囧事儿。

(1)神秘的“麝香”

今天我讲麝香。一提麝香,大家马上想到一部电视剧,叫做《甄嬛传》。因为,在《甄嬛传》中,不时出现麝香这个东西。看起来,麝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药物。

什么是麝香呢?麝香,又叫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等,是雄麝的肚脐和**之间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

麝香的药理作用大概两种:一为开窍醒神,可预防和治疗中寒、中暑、中风、中湿等病;二为舒筋活络,接骨镇痛的功效。这种名贵的药材,在清宫中一定会大量使用,所以,太医院御医配置的方剂中就有苏合香丸、御制平安丹、十香返魂丹等,这些方剂中都含有麝香的成份。但是,麝香还有两个副作用,一个是助情,因为麝香的气味奇香,能够使人迷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北魏孝文帝和女子冯妙莲就有使用麝香的故事。冯妙莲为了**孝文帝,便把麝香制成小颗粒,藏入肚脐之中,皇帝看不到,却因为麝香的奇香而钟情冯妙莲。冯妙莲终于利用麝香的这个副作用,达到了自己勾引皇帝的目的。

另外一个作用是堕胎,因为麝香有开窍的功用,有极强的通闭作用。所以,明朝后宫之中,便有心狠手辣的女人用麝香害人。比如,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也就是宪宗,与一个比他大18岁的乳母万氏产生了奇怪的感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虐恋。万氏为了控制宪宗,便想给他生个儿子,可事与愿违,她始终未能如愿。可别的女人纷纷为宪宗怀孕,万氏恼羞成怒,便使用麝香害人,一个个被她强迫吃下麝香,孩子便堕掉了。

所以,大家听出来没有,麝香有这么两个副作用,被宫廷神秘地利用了;相反,麝香的正能量却被人们忽视了。

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能使人堕胎的麝香,在清代宫廷中,不会像电视剧那样被那些后宫的小主们轻易取得,而且制成各种药剂,成为导致后妃堕胎的凶手。也不会被皇帝和后妃们用来催情,互相勾引的**。我们看到更多的麝香用途,还是它的正能量,被宫廷大量使用,如:玉池散、祛风润面散、沉香散等等。

不仅如此,清朝宫廷对药品的管理极为严格,谁想用药,都要经过严格的手续。比如,雍正帝对太医院的药剂管理就非常用心,在雍正七年,他曾下过十分严厉的谕旨:“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予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于舛错。”(《国朝宫史》上,训谕)。大家看,首领们拿药的时候,首先用的是防毒的银瓶,还要在瓶子上记名字,还要经过首领太监把关,还要有两名以上御医、总管太监、御前太监、宫女等多人见证;同时,要备两份药剂,一旦出事,便于验证,这样严格的手续,怎么可能弄错呢?雍正帝最精细了,他深知宫廷险恶,也了解太医院用药的神秘,他惧怕出事,所以,特别作此规定,可谓防患于未然。

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后宫女主不可能随意使用麝香害人,她都拿不出来,管理非常之严格。《甄嬛传》中的麝香几乎无处不在,好多女人深受其害,这是作者为了剧情而编造的故事。

(2)安陵容施“巫术”

巫术,也叫“厌胜之术”,是古代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这种巫术,在宫廷之中曾被使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唐高宗时期,王皇后因武曌(即武则天)之女暴卒一事被高宗怪罪,后因证据不足作罢,可王皇后紧张不安,于是与萧淑妃串谋道士,施厌胜之术想置武曌于死地,事后被高宗得知大怒,被打入冷宫。后来,唐高宗又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以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大家一定很奇怪,不就是巫术吗?高宗何以动这么大的怒气呢?原来,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巫术的力量,相信巫术真的会害死人的。

所以,我们看电视剧《甄嬛传》中,就有巫术的镜头出现了。由于华妃作恶多端,结怨多人,华妃便很自然成为众矢之的。有人甚至用宫中最恶毒的巫术诅咒她。如在第二十一集中,安陵容用身上扎满银针的小人作为打击目标,诅咒华妃。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凡是使用巫术的人,都是弱势群体,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而那些得势的强者,从来不用这个自欺欺人的做法。

在清宫档案中,我们也看到了两次使用巫术的事件:

第一次是褚英使用巫术。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努尔哈赤封他为广略贝勒,并授权褚英处理部分军政事务,这年他才29岁。褚英也因此遭到“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等的嫉妒。这些人不断向努尔哈赤进谗言,最终遭到努尔哈赤的惩治。褚英不思改过,并在努尔哈赤带领众皇子、大臣出征之际,对天焚表诅咒出征的父汗、四兄弟、五大臣,说:“吾兵出征,愿其败于乌拉,战败之时,吾不许父汗及诸弟入城。”(《清太祖实录》)褚英也真是太糊涂了,竟然这么诅咒自己的父亲,犯了大罪。这件事被揭发出来,褚英获“咀呪”之罪,被圈禁高墙之中,给管制起来了,两年后,努尔哈赤杀了他。

第二次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胤禔是康熙帝长子,他与一个会巫术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有来往。由于他觊觎皇位,便千方百计整治皇太子。他想了个办法,利用喇嘛以巫术镇魇皇太子,就是喇嘛念咒语,诅咒太子,致使皇太子神智迷离,犯下种种错误。当然,我们今天从科学角度分析,不会这么简单,一定另有隐情。这件事被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揭发,康熙皇帝极为气愤,宣示胤禔为“乱臣贼子。”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26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63岁。

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结论了,清朝宫廷中,仅此两次使用了巫术。而《甄嬛传》中记述了雍正帝的后宫之中使用巫术诅咒华妃,也就是年妃,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虚构。

(3)“一丈红”暴打夏冬青

《甄嬛传》中华妃对夏冬青所用“一丈红”,大家感到很新奇,那什么叫“一丈红”呢?其实,就是一种残酷的刑具,这是一种十分严厉的刑罚。《甄嬛传》里面反复提到“一丈红”,清代后宫里,等级高的妃子真的可以对低级的妃子用刑吗?什么是廷杖呢?

廷杖,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后汉书》记载:“明帝时,政事严峻,故卿皆鞭杖”。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这是早期的廷杖,到清朝时,已经没有这么厉害的工具了。廷杖使用最多的是明代,成为一种制度,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打死开国元勋朱亮祖。到明世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为了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竟然不惜与群臣反目。自己的父亲,本是一个王爷,嘉靖帝非要追尊为皇帝,大臣们能干吗?于是,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了嘉靖帝,一百余人遭到杖打,当场廷杖而死者就达到十六人,左顺门外血流成河。这次恶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

在清朝的宫廷史中,那些主子们真的会使用这种残酷的“一丈红”来惩罚那些犯错之人吗?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绝少看到廷杖的刑罚,最明显的只有三次记录:

一次是珍妃被“褫衣廷杖”。(胡思敬《国闻备乘》里面有记录)。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因为珍妃恃宠而骄,卖官鬻爵,证据确凿。比如鲁伯阳以四万两白银买到上海道,河南巡抚裕长向珍妃行贿等等,这些非法收入,珍妃都一一记录,你说,她还给人留下了罪证,账本被慈禧搜出。更为重要的不是这些,是光绪帝过于宠爱珍妃,导致身为皇后的慈禧的侄女隆裕的不满。于是,隆裕跑到姑姑慈禧那里告状。慈禧恼羞成怒,决定重重惩罚这个不听话的珍妃。慈禧对珍妃褫衣廷杖,意思为脱去衣服直接对肉体暴打。可怜珍妃,一个弱女子,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太医把脉的时候,几乎没有了呼吸,出手真是太重了。这还不算,慈禧又下了一道严厉的谕旨,将珍妃降为贵人。

第二次,就是乾隆帝惇妃打死宫女。惇妃这个人脾气大,乾隆四十三年,惇妃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杖打了身边的这个宫女,最终打死了这个宫女。这件事情被报给乾隆帝,乾隆帝非常恼怒,他马上做了指示,说即使是我,对犯错误的小太监,也不敢把他打死:“不过予以薄惩,杖责二十,至多不过四十。”(《清高宗实录》)何况是对待那些宫女呢?乾隆帝为此重惩了惇妃,先是降格为惇嫔,接着罚款,要惇妃负责死者的丧葬费和家属的生活费,并对她身边的太监宫女进行了严惩。乾隆帝这么处理,还算是客气的了,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惇妃年轻,比乾隆帝小36岁,乾隆帝比较喜欢这个妃子;另外,最主要的是惇妃生了乾隆帝最小的女儿——十公主,是乾隆帝的掌上明珠,乾隆帝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是男孩的话,我会把皇位传给你。可见,乾隆帝对惇妃是法外施恩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是给与了惩处,足见清朝皇帝对后妃滥用廷杖之刑是多么厌恶。

还有一次,是咸丰年间,咸丰帝的玫贵人非常放肆地使用了廷杖,凌虐一名宫女。这件事被报到咸丰帝那里,他非常气愤,叫来玫贵人训斥道:“当年乾隆爷在世的时候,他的惇妃非常得宠,生育了优秀的十公主,还因为打死宫女而遭到重处,何况是你呢?”咸丰帝下令,将玫贵人降为玫常在,再降为宫女。这个女人只有到这个时候,才懊悔不已,当初怎么就那么冲动呢?

清朝宫廷使用廷杖的记录,大致就这么三次。其它的像廷杖太监、不法大臣等,也可能会有。但是,对于华妃这样的主位,对同是雍正帝嫔御的夏冬青施以“一丈红”,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另外,华妃也不会敢于如此大胆。我们考证,华妃的原型就是雍正帝的年贵妃,她确实是年羹尧的妹妹。但是,这个女人的真实面目与华妃恰恰相反,她有两个明显的性格特征:一是身体羸弱,就是一个宫廷版的林黛玉;二是谨小慎微,娘家的来信她都不敢拆开看,而是先交给雍正帝看过之后,自己才敢看。所以,年贵妃是雍正帝最爱的女人,他们之间生育了4个子女。这就是历史的真面目。

(4)甄嬛“红杏出墙”

清代后妃会红杏出墙吗?有人敢于睡皇帝的老婆吗?给高高在上的皇帝戴绿帽子,那得多大的胆子啊?尤其是雍正皇帝的老婆,有谁敢于打她们的注意吗?

我们看《甄嬛传》,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漂亮的甄嬛和风流英俊的果亲王之间的一段恋情。两个人一见钟情,跌宕起伏的情节,感人肺腑的爱情,构成了《甄嬛传》的主旋律,吸引了人们争相观看,一时之间,甄嬛和果亲王之间的爱情,传遍了中华大地,也播扬到了海外华人。大家都在问,这是真的吗?

我查阅了雍正帝的后宫资料,在已知的雍正帝23位后妃中,没有一位叫做“甄嬛”的女人,也没有一位女人曾经发生过红杏出墙的事件。经过和清朝其他皇帝后宫中的女人相比,雍正帝的后宫非常平静,不要说没有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就是电视剧中频繁的宫斗事件也根本没有。他的后宫是风平浪静的。

那么,清代后宫里面,就真的没有红杏出墙事件了吗?我梳理了一下清代后宫资料,还真的发现有两个皇帝的后宫出现了红杏出墙事件。

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后宫。天命五年三月,努尔哈赤的小福晋代音察秘密向努尔哈赤举报大妃阿巴亥。接到代音察的举报,努尔哈赤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简直不敢相信,这绝对不是真的!因为,他宁愿代音察在撒谎,也不愿相信这些。他简直是蒙了,惊讶、气愤、羞辱,这些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感受一起涌上了心头,他简直都要窒息了。代音察究竟在举报信中说了什么,会让老汗王这样呢?这件事就是大妃勾引大贝勒代善。代善,生于明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第一位大福晋佟佳氏所生,也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清朝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封四大贝勒,代善与堂弟阿敏、五弟莽古尔泰、八弟皇太极被父汗封为和硕贝勒,因为他在四人中年龄最大,称之为“大贝勒”。代善作战勇敢,又有机谋,很得努尔哈赤的赏识,因而得到重用:“太祖嘉代善勇敢克敌,赐号古英巴图鲁。”(《清史稿》)那么,尽管如此,作为母亲辈分的大妃,也不应该敢于勾引儿子辈分的大贝勒啊。但是,大妃做了,代音察举报:“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满文老档》)但是,光凭这点儿,很难判定阿巴亥与大贝勒代善有染。代音察更拿出了杀手锏,那就是两人曾经幽会,而且是深夜幽会。代音察举报说:“大福晋一日二三次遣人至大贝勒家,如此往来,谅有同谋。大福晋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矣。”(《满文老档》)这难道是真的吗?努尔哈赤不敢相信,于是,他派出了心腹四大臣达尔汉虾、额尔德尼、雅逊、蒙阿图秘密调查,结果全部属实。努尔哈赤简直是晴天霹雳。但是,最终努尔哈赤没有杀她,最终的宣判结果是休离:“吾不与彼共处,将彼休离。”当然,努尔哈赤出于种种考虑,不久就召回了阿巴亥,继续主持后宫事物。

二是皇太极的后宫。当然,皇太极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敢于红杏出墙,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永福宫庄妃传出了“太后下嫁”的丑闻。这件事的发生事出有因,先是,庄妃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大权在握的皇叔多尔衮辅政。可是,多尔衮是不情愿的啊,他多么想废掉福临,自立为帝。于是,种种不利于顺治帝的事情接踵而至。比如强迫顺治帝叫他“皇父摄政王”,比如上朝不给皇帝下跪,比如派人监视皇帝行踪,威胁皇帝安全,等等。小皇帝危如累卵。怎么办呢?机灵的庄妃紧紧抓住多尔衮好色的弱点,极尽能力地与之周旋,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清白,也要保住儿子来之不易的皇位。于是,张煌言的《清宫词》中有这样两句话:“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孝庄太后下嫁小叔子多尔衮的故事。

至于甄嬛和果亲王之间发生红杏出墙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原因是:

第一、年龄不符。两个人之间,甄嬛生于康熙三十年,果亲王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比甄嬛小六岁。他不会看上比自己大那么多的一个老女人。

第二、事件不对。果亲王允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由于他没有参与皇储之争,雍正帝即位后,大肆打击异己,包括兄弟。允礼由于没有卷进储位斗争,而没有遭到打击,得以善终。雍正六年,被晋封为果亲王,直到乾隆三年才去世,终年41岁。果郡王一共有两位妻子,生有一对儿女,但是很遗憾,都夭折了。

第三、根本不可能见面约会。比如《甄嬛传》中,安排两个人在乾清宫家宴中见面,这怎么可能?根本不可能。过春节,皇家要举办乾清宫家宴,那是皇帝和后妃们在一起聚餐,而不会邀来王爷,更不会要后妃和王爷们共餐,这是有严格规定的。

所以甄嬛和果亲王相爱,并生育了一个孩子,这都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