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走钢丝的人

有些作者最后会跟读者说些掏心窝子的话,我却不知道如何动笔。因为我所处的工作环境里,不太接受这种深度的自我剖析。我们警队将那统称为“矫情”。

但是,这次我还是想矫情一下,聊聊写作这件事。

不止一个人问我,你天天值班熬夜办案,好不容易休息了,还写那么多字,是不是能挣很多钱?

我总是回答,饿不死就行了,挣那么多钱干嘛呢。

其实,我觉得有些事情很难用金钱的多少去衡量。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六层,两个身处世界任意一处的陌生人之间,只需要六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而我记录的这些人,都不用六个人,他们已经和我非常熟悉了,或卑劣或高尚,他们的故事在我眼前亲自上演过。能把这些真真切切的人的存在展现在纸上,我就觉得非常有价值,比单纯的钱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写他们,能让我喘口气。

常有同行说,警察这份工作就像“走钢丝的人”。他们日常接触那些游走在犯罪边缘,甚至是钻法律空子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圈套。一旦做错抉择,不仅没能惩治恶人,反而毁了自己的前途。

我在这条钢丝上已经走了五年,小心翼翼,也曾差点摔下去。

没接触写作之前,我遇到过一次极端的执法状况,经手的嫌疑人不明不白地自杀了。我被纪委调查,收了枪,停职检查。警队也没法教你此刻应该怎么做,那时,要学的东西多数都靠口述或者自我摸索,没有百度,无人求助。当时我心里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作为一个警察,我可能没法轰轰烈烈地牺牲了。

我因为挺不过悲观情绪,想过自杀。

别笑我怂。现实中的“蒋述”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民警,遇到这种危险的绝望时刻,我还没学会用喝大酒来缓解情绪。最后,是写作让紧绷的我松了口气——不断地记述,我重新回顾这些经手过的案件,也是在帮助自己复盘曾经走在钢丝上的人生。

如今我再翻开这本书,已经能够很平静地坐下来吸取教训,判断自己。

如果有人问我,再遇到这种生死考验的时候会怎么办?我可以淡定地说:挺过来了就写报告总结,说不定又是一个故事;不幸的话,全部稿费和作品的衍生收入都捐赠给公安英烈家属。

只要活着,就还能写,只要还能写,再难过的坎儿也会有出路。

写作的力量让我活着,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