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城南规划

无论是书法还是字画,讲究的都是手法的控制。

恰巧,张元青对手指的控制登峰造极。

工笔画摆在方茂珍面前,方茂珍被画的仿真程度震惊到了。

“张掌柜,这是你画的?”

张元青笑了:“方大人,那不是重点。”

“我将城南这块地买下来了,准备造成这样。”

城南?

方茂珍瞄了眼桌上最新的邸报:“不行,南边倭匪动乱,我不能放你去送死。”

张元青苦口婆心:“张大人,你想不想往上升?”

方茂珍是弘治年间的进士,在仁化做了不少年知县,天天都想着升官发财。

“嗬嗬,哪有官不想升官的。”

张元青为方茂珍展望明天:“仁化两面环山,你谨遵上面的命令,关闭城门。”

“南边来的流民就会被挡在城南这块地,灾民越聚越多,吃什么喝什么?”

“时间久了难免闹出民变,倒不会影响方大人如何。”

“只是上面的人轻易听不到仁化的县名,好容易听到一声,还是不好的名声。”

“方大人还有升迁的希望吗?”

方茂珍表情严肃的点头认可,张元青说的事不是子虚乌有。

仁化真的发生民变,不升不降已经算好的了,若是上面执意要人顶罪,流落岭南也不是不可能。

“张掌柜有何良策?”

张元青捏起卷轴的两个角,将卷轴提起来:“大人且看。”

“小的提前为灾民建好房屋,安顿好他们的住宅。”

“有的吃有的喝,还会有人闹事吗?”

方茂珍眯起眼睛:“可是城门不可开。”

张元青小声嘀咕:“城门不可开,仁化的城墙可不高。”

“人和物资都能通过城墙运过去。”

方茂珍聚精会神的盯着城南规划图,此事如果做得好了,他确实可能会升迁。

如果做得不好,全是张元青一人的主意,苦果也是张元青来承受。

身为仁化县令,谨遵上面的邸报,没有打开城门,找不到他的毛病。

方茂珍认真的点头:“你可想清楚了,本官能对城墙上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真的有倭匪,本官同样不会打开城门。”

张元青将规划图卷起来,再次朝着方茂珍拱手:“多谢方大人。”

“还有件小事,凤凰阁的苏红鱼姑娘开了间私塾。”

“能否行个方面?”

方茂珍眼前一亮:“哦,这事本官倒要多了解些,写成轶事上缴金安府。”

“说不好此事可以呈报内阁,做成典范。”

大明的官府邸报就是最开始的报纸,上面不止写有上头的命令,还能写奇闻轶事。

若是通过金安府的校核,进一步上给内阁也是有可能的。

方茂珍记得,之前兰溪县的谢大人写了老叟拾金不昧,都上了邸报。

女子开私塾,比拾金不昧有趣多了。

从县衙离开,张元青带着燕小乙和十六来到边的城墙上。

城墙也就一丈多高,不到四米。

“十六,告诉范家人,每日会把清单写在纸上。”

十六重重的点头:“我会照着元青哥说的做。”

麻绳系在墙头的石墩上,张元青笨拙的抓住麻绳,用脚顶住城墙,慢慢往下蹬。

燕小乙站在墙头上,一跃而下,平稳落在地上。

已经落地的燕小乙,抬头嗤笑:“你也不是无所不能。”

只是下个城墙,张元青已经有些气喘,擦掉额头的细汗:“废话。”

来到城南的时候,张元青发现杂草什么的已经被清理好。

有几十头牛拉着大理石碾,正在碾地。

“你们来晚了。”

范仁身后跟着两名小厮:“民夫已经将地碾平,从哪开始建?”

张元青眨了眨眼:“范掌柜?”

范家找民夫是一早定下的事,张元青以为范家会派位管家。

没想到是范仁亲自到了。

范仁知道张元青要说什么:“此次的生意非同小可,做的好了,范家后代吃喝不愁。”

“你张掌柜亲自下城墙,那些银子多半是思平打理,老夫就当你的人质了。”

张元青嘿嘿大笑:“得得得,范掌柜闲不住,反倒赖我了!”

范仁连收地都要亲力亲为,何况是如此大的事情。

范仁哈哈大笑:“此等生意,只怕错过了再难遇见。”

张元青把规划图拿出来,交给范仁。

范仁立马拧眉,画卷上面的建筑物宛如天上的仙宫,就算是普通的民居也精美无比。

“你确定来得及?”

张元青伸手指着后面的两个木头大棚:“这,这。”

范仁只顾着看前面的假山楼阁,经张元青指点,才发现后面有两个四面透风的木棚子。

“这样的大长棚来上几个,吃饭一个棚,睡觉一个棚。”

“还有茅房,最重要的就是茅房。”

范仁快速的思考:“仁化县和山上的木材只够一个棚。”

张元青早就想到了:“三合土。”

“寻常的土里加河沙,瓦砾石子。”

三合土堆砌的土房子冬暖夏凉,几十年都不倒。

“土房易塌,万一出了事?”

张元青拍拍范仁的肩膀:“放心,保证出不了事。”

范仁不再多说,他和张元青一样,是做事的人。

做事的时候只能听一个人的。

等到范仁走后,燕小乙眼神依旧没收回来:“范家老爷会如此对你。”

燕小乙在凤凰阁的时候,时常会和范家的人接触。

他们可不是善男信女,对待青楼的人也是趾高气扬的。

张元青语气深沉:“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张元青处理事情,从来不把谁刻意当成自己的敌人。

能成为朋友就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朋友就让他成为别人的敌人。

为了城南这块地。

乡下几个村的村民都调动起来,去挖番薯。

一天能挖几十石。

张元青这边给出的收购价是五文钱一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很丰厚。

家中的妇孺老幼都被调动起来,没日没夜的挖番薯。

不过三日,番薯已经有了万石。

令张元青喜出望外的事,他巡视番薯堆的时候,发现不少灰色的,圆乎乎的东西。

是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