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集资

秦五这边能拿出三百两现银,想要吃下仁化县及周围几个县的粮远远不够。

如今公家制定的米银比例是一两银两斗米。

银子的购买力实际上更大,一两银子能买两斗多的米。

三百两白银能买六十多石的米,如果是米糠则更多。

张元青准备用秦五提供的银子先买地方。

储存粮食的地方一定要有专门的粮仓,距离水源遥远,屋子也要高。

粮食的价格三个月就会涨起来,临时盖粮仓是来不及了。

只能买现成的。

张元青拿了银子来到仁化县最大的一家米店。

金家米铺。

掌柜的叫做金一石,是江南金家的旁系子弟。

金家世代为商,金安府的每个县都有米店。

不过在仁化县,金家米铺的生意并不好。

因为范家也有米铺,金家从外面买米就要多缴关税。

关税比商人税还要厉害。

所以,金家米铺只能从范家买米,米价也要比范家卖的贵些。

“我找你们掌柜的。”

张元青身后跟着十六,身上穿着上好的缎子。

小厮打量了眼张元青,直接小跑到后院。

金家米铺的掌柜金一石是个胖子,人还没进门,肚子先进来了。

看见来人穿着打扮都有考究,金一石先拱手:“这位公子有事?”

张元青目光真诚:“我想买这家米铺。”

金一石笑了:“我这米铺是金家商行管束的,每家县城都有,可不能买卖。”

张元青把秦五的银箱放在柜台:“金掌柜说笑,什么都有价钱。”

“金掌柜只管说价,连米带地方我都要了。”

金一石胡乱说个价格:“两百两。”

“成交!”

金一石:“……。”

米铺的地契只值八十两,很多仓都是空的,并没有多少米,顶多值一百两。

二百两银子,相当于米铺几年的利润了。

张元青当场写字据,以二百两收购米铺:“劳烦金掌柜招来保人和里正,一起去县衙入鱼鳞图册。”

金一石重重点头,将张元青当成不谙世事的愣头青。

为了怕张元青反悔,金一石立马去找保人和里正,亲自雇马车去府衙。

只用了两个时辰,金家米铺变成了张氏米铺。

金一石笑得眼泪都流出来,真可谓天降横财啊,相当于白得了一百两银子。

米铺几年不用开张了。

“张公子,你真是我的福星啊!”

张元青拿出字据来:“金掌柜,虽然得了官家的契票,你我还是再立下字据。”

“免得日后反悔。”

金一石笑得前仰后合,张元青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还怕张元青反悔呢!

“好好好,你我这就立下字据。”

两人又立下一份私人字据,日后米铺如何都与金一石无关。

张元青留下私人字据也是一份保障,毕竟大造之年还没到,双方只有契票为证。

鱼鳞图册上,米铺还是金家的。

私人字据也签订好,张元青这才放松下来,盘点米仓,

金家米铺有十个仓,只有一个仓是满的,其他都是空仓。

“十六,你去范家送个信,就说金家米铺买下来了。”

“剩下的银子去买糠,把各家的米糠都买下来。”

十六疑惑的满脑袋抬头纹:“元青哥,咱们买糠干啥?”

张元青摸摸十六的脑袋:“赚大钱。”

十六虽然不懂,还是去做了。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张元青懒得换招牌,索性熬煮一锅浆糊,将金家两个字糊上。

直接在浆糊上贴宣纸,写上张氏二字。

半黄昏的时候,十六拉来几车糠,价钱很便宜。

“元青哥,好多都是陈糠,他们押在手里没用,都给我们了。”

范思齐也在车上,脸色并不好。

张元青招呼十六:“找人把米糠都卸进仓里。”

范思齐明显有心事,压低了嗓音:“张兄,能否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后院,范思齐从怀里拿出一包金银首饰,还有几十两碎银子。

张元青很是纳闷:“就这些?”

首饰顶多当个百两银子,加起来就一百多两。

范思齐没了凤凰阁争风吃醋的霸气:“范家子孙的名头也就在外面吓唬别人。”

“这些还都是我娘拿出来的。”

张元青搂着范思齐的肩膀:“你就没有啥亲戚,舅舅,表亲?”

“就这点银子,能挣着什么!”

张元青本来指望范思齐出个大头,没成想对方这么不中用。

范思齐也有些尴尬:“没想到张兄速度如此之快。”

张元青拿出之前和范思齐立下的字据:“既然如此,你就不能拿三成了,只能拿一成。”

范思齐怔怔望着张元青:“一成?”

到底是多大的生意,一百多两只能拿一成。

“行吧,就一成。”

张元青苦笑着摇摇头,他要是处在范思齐这个位置,捯饬个几千两不成问题。

他还是太顾忌,生怕范家其他人多想。

双方重新立下字据,范思齐只拿收益的一成。

现在范思齐出不起大头,张元青就得另找人凑。

“十六,去西厢。”

西厢实际上是几家青楼最赚钱的,她们的姑娘都是扬州过来的。

吴侬软语,姿色上乘。

站在西厢下,里面灯火通明,客人与姑娘的剪影投在木窗上。

张元青身为金牌技师,对西厢的布置格局很满意。

床临窗,云雨之事现场直播。

西厢的门口有不少人在驻足观看,这些都是潜在的客流量。

“十六,你好好守着。”

十六也抬头看风景,脸上漏出痴笑:“元青哥,你去。”

西厢的孙掌柜是不接客的,平时店里出了事也都是跑堂的解决。

青楼完全照着扬州模式来,平时清闲的很。

听说是张元青来了,孙掌柜请张元青到了西厢的天台一坐。

尽管都是老鸨子,孙掌柜的坐姿却很优雅,犹如戏子端坐。

饮茶时,尾指翘起,望着晚上的仁化。

“扬州的此时铁树银花,灯火阑珊。”

此时的扬州好比后世的重庆,服务业发达,不是一般县城能比拟的。

仁化县已经是金安府较好的县,晚上亮光的都没有几户。

张元青坐下来:“不一样,仁化百姓只是有灯不点,平白无故的遭贼。”

孙掌柜这才回头瞧张元青一眼:“要还人情了?”

张元青搓搓手:“我想带掌柜的赚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