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李鸿章明白了,这个家伙果然有心眼,是想多结儿女亲家,拉拢各方势力

上一节说到中日海战一开,朝鲜那边乱成一锅粥,李鸿章认为要想收拾朝鲜的局面,非袁世凯不可。可是袁世凯刚逃命回来,哪里还敢再回去,眼见中堂大人非要让他去,那怎么办呢?

其实他就像在朝鲜逃跑一样,早就有了办法,为了保命,他想出了一个奇招:装病!

他写信给李鸿章,说离开朝鲜的时候,在船上受了风寒,如今在家里卧榻养病,连走路都不行了。

纵观袁世凯的前半生奋斗史,他对一些事情的发展,似乎有先见之明,而且早就想好了应对方式,这才一步步地走向人生的巅峰。至于后来,身边多了谄谀之人,每天逢迎之词充斥着耳膜,加上那个很想当太子的坑爹儿子一再忽悠,就失去了理智,铸成人生大错,导致晚节不保(这些事我们后面再讲)。

袁世凯的那点伎俩,怎么能够瞒得过李鸿章呢,尽管袁世凯回到陈州的当天就称病闭门谢客,还请了医生来看。可是李鸿章的为人,越是器重的人,越要了解得透彻,直接将间谍安插进了袁世凯的家里,所以对于袁世凯的一举一动,李鸿章都了如指掌。李鸿章得到的情报就是:袁世凯在家里快活着呢,每天勤于播种,想要那几个老婆多生孩子。

李鸿章明白了,这个家伙果然有心眼,是想多结儿女亲家,拉拢各方势力啊!

袁世凯尝到了结亲带来的好处,所以拼命的努力,吭哧吭哧的辛苦耕耘,除了已经怀孕的之外,大小老婆一个都不落下。

三个朝鲜美女倒也争气,可是打夫人于氏和二夫人沈氏,却不见动静。二夫人沈氏出身红尘,那老鸨担心姑娘在接客的时候怀孕,给姑娘们用了猛药,因此一般妓女从良的,很少能够生孩子。袁世凯为了防止沈夫人孤单,将四夫人金氏生的袁克文,给沈夫人当儿子。

他和沈夫人谈论朝鲜的局势时,沈夫人认为一旦大清与日本人打仗失败,势必影响李鸿章的权势,李鸿章那么做,最后可能会吃力不讨好,在老佛爷那边可能会失势,这样一来,你应该尽快另找靠山。

袁世凯抱着沈夫人狠狠亲了几口,急忙去找路子寻新的靠山。他的儿女亲家张人骏,与两江总督、湘军老帅刘坤一的私交不错。袁世凯想着淮军失势,湘军的势力肯定会起来,于是通过张人骏的关系,搭上了刘坤一的那条线,又送美女(侍女)又送钱的。刘坤一对袁世凯的大名早就知晓,一听要投到他的门下,开心不已。

且说李鸿章不点破袁世凯的谎言,直接下令:我就是让人抬,也要把你抬来。

袁世凯一看这样,又动了“歪主意”,他一面写信给李鸿章,表示求医问药之后,身体已经好转,近日就要起身,一面写信请求在北京的兄弟袁世勋去打通光绪帝师、著名的“帝党”领袖翁同龢的关节。袁世勋来到翁府,拜见翁同龢。硬是颠倒黑白,谎称李鸿章不让他的兄弟袁世凯入京,而是改派他去朝鲜。请求翁同龢与军机大臣李鸿藻为袁世凯主持“公道”。

读者朋友不要以为这个李鸿藻是李鸿章的兄弟,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关系。在官场上,高官名字相似的非常少,有三位相似的更是极为罕见。晚清的官场就是一个千年奇葩,有李鸿章、李鸿藻、李鸿宾三个高官鼎立。三人都姓李,都是鸿字辈,但三人根本不是亲兄弟,连老乡都不是。三人中,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李鸿章,他也是年纪最小的,生于1823年,安徽合肥人。知名度最低的则是李鸿宾,他还是年纪最大的,生于1767年,江西德化人。中间的则是李鸿藻,生于1820年,河北保定人。三人都是进士出身,李鸿章24岁中进士,李鸿藻是32岁,李鸿宾34岁才中进士。年纪最小的李鸿章最聪明,最年轻有为。三人的老爹都是当官的,李鸿章、李鸿藻是官二代,李鸿宾是官三代。

作为晚清重臣,三人都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李鸿章自不必说,创办淮军,镇压太平军、捻军,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主持外交工作。李鸿藻在剿灭捻军、为国家争取领土主权方面也做过很多重要工作。李鸿章与李鸿藻,二人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相当于鸽派,后者相当于鹰派。一个主和,一个主战。

二人是同时代的晚清高官,难免会发生交集。由于彼此政治立场不同,两人几乎成了仇家。李鸿章是“洋务派”重臣,主张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外和为贵,更多是妥协、退让。李鸿藻是“清流派”领袖,请流派基本就是死磕派。虽然也主张大力改革,但对外强硬,坚决反对妥协,誓言抵抗一切外国侵略。

袁世凯精明就精明在:要想应付李鸿章,就要去找李鸿章的对头来帮忙。

这个袁世勋和袁世凯一样,都是能说会道之士,竟然把老奸巨猾的翁同龢给说相信了,引起了翁老爷子的同情。于是,翁同龢写信给好友李鸿藻,让袁世勋拿去找李鸿藻说情。

尽管有朝中老臣翁同龢与李鸿藻的庇护,北洋大臣李鸿章来了牛脾气,他坚持让袁世凯再赴前敌,在总理衙门前敌营务处周馥的账下,统筹粮草调度。

慈禧老佛爷肯定听李鸿章的话,所以直接下旨让袁世凯领命。

尽管内心不情愿,负责后勤保障的袁世凯也忙起来了。9月7日,他致信负责北洋官兵后路转运保障事宜的盛宣怀说:“明晨不能再谒叩别。车左之临,万不敢当。”二日后,袁世凯偕同周馥出山海关,赶赴、新民厅、九连城前线,整顿北洋残兵败勇。

这期间,即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发生血战。当日下午,北洋致远舰沉没时,管带邓世昌与全船战士250人同时坠海,壮烈殉国,令人敬仰。

此时,远在关外督办粮草运输的袁世凯,却在叫苦不迭,时刻想着逃离这是非圈,回到娇妻美妾的身边去。他在给弟弟袁世承的信总,写道:“数月来,车马为家,身又不健。此处甚冷,常感冒,殊不相宜。”此前一天,袁世凯又以“病重”为由,向李鸿章告假。但是,他知道如果现在请假回家,必被人耻笑,实在不妥。左思右想,袁世凯无计可施,只有熬到战争结束,方可获得解脱。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地赔款。清流派言官纷纷指责李鸿章,说其“卖国”。这时,多年跟随李鸿章的袁世凯则由东北返回天津销差。甲午战争,让李鸿章在清廷中失势。袁世凯一看李鸿章果然失势,也急着改换门庭,加紧与朝中红人翁同龢、李鸿藻、荣禄等人建立联系,又以门生的身份,去刘坤一的府中拜访老夫人。

为了对付朝鲜的日本军队,李鸿章急令庆字营入朝,可是昔日如狼似虎的淮军嫡系,这回遇到日本军队,一顿大炮下来,死的死,逃的逃,简直不堪一击。很快就退回了关内。

袁世凯看到用淮军训练出来的北洋军打不过日本军队,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给慈禧老佛爷上折子: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甲午战争不利,朝野上下涌起一股反李鸿章的潮流,老佛爷虽然其中李鸿章,却也不得不顺应大家的意思,让李鸿章回家休养。

李鸿章一倒,北洋军顿时一团糟,这时候,慈禧老佛爷想到要找一个人,把散烂的北洋军给收拾利索了。

袁世凯一听有这样的好事,连忙找翁同龢、李鸿藻、荣禄等人,送礼的时候不忘介绍自己:我在朝鲜帮忙练兵,有那方面的经验,求你们向老佛爷举荐我。

1895年12月8日,李鸿藻等大佬联名奏保袁世凯负责,编练新军。

老佛爷一看朝廷中老的老,小的小,还真找不出比袁世凯更合适的人,于是下旨让袁世凯成为训练新军的大臣。12月21日,袁世凯抵达天津小站,开始了他的“小站练兵”新生涯。

回观甲午一战,对袁世凯的一生而言,至关重要。真可谓:国家有难,个人发达!甲午战争让中国丧权辱国,袁世凯却借助“国难”,迎来了他个人仕途的“春天”。

袁世凯开始走大运了,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答应。(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