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拥有四个基本点,曾国藩官升二品,飞升之快本朝尚无第二人

唐鉴离京城时,曾国藩和倭仁等一帮理学名流,还有不少大臣及湖南老乡们,将唐鉴送到离京三十里的驿馆。

在内心,曾国藩真的不舍得唐鉴离开,有唐鉴在,他好歹有一棵大树可以乘凉,对于理学的知识,随时上门求教。而且与唐鉴他们交往,心情非常舒畅,不像在穆彰阿的面前那样受拘谨。

唐鉴告老回乡之后,曾国藩虽然已是文渊阁直阁事,正四品官,可他还是郁闷了一阵子,偶尔与倭仁他们聚会,谈论理学一些问题,可是总感觉没有原来那么亲切了,莫名其妙地就有了一些隔阂。

曾国藩很快明白过来,这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唐鉴在京的时候,倭仁不敢强出头,凡事都以唐鉴为首,如今唐鉴离开了,他身为大理寺卿,又是京师理学的重要支柱,所以就开始嘚瑟起来了,对待其他人的时候,俨然一副理学宗师的模样。

原先和大家都是亦师亦友,现在却把自己抬高了,那还没有隔阂吗?既然有了隔阂,那就少见面,即使见面,场面上的礼节该做的做,意思一下就行。

再说了,曾国藩在京城的老师,又不仅仅是唐鉴、倭仁和穆彰阿,还有季芝昌、吴文镕他们呢,季芝昌虽然权力不如穆彰阿大,但也当过军机大臣。

曾国藩从此和倭仁保持了距离,专心研究理学。他此前在唐鉴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言行严加修饰,立下日课(写日记)之外,还悟出了《十居敬箴》,然后加了两条,属于升级版。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和倭仁疏远之后,他每日做自己的功课,倒也逍遥自在。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经常在皇帝面前行走,由于他坚持那十二条对自己的规定,所以多少给皇帝留下了一些好的印象。他三十多岁,是个四品官,这在很多人眼中,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他的老师唐鉴满腹学问,熬到头发都白了,还只是一个三品。

曾国藩是个志气很大的人,他不满足,要想升官,光在皇帝面前转悠还不行,还得想办法造势。要造势,他有办法吗?

当然有,他已经看上了那帮湖南的老乡,还有翰林院的同事们。

道光皇帝是清朝一位比较有特点的皇帝。他比较平庸,能力比较差,也没有什么魄力;因为如此,他特别注重防范权臣,所有大权都要自己把着,生怕落到别人手里。他之所以重用穆彰阿这样这样没什么能耐但听话顺从的人,主要是因为“虑大权旁落,必择谨畏之士,使之佐治,故一时才臣,半遭废斥。

也就是说,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遭道光皇帝另眼相看,像林则徐那种真正干实事的,道光皇帝非常忌惮,生怕太有能耐的人,自己治不住。

这就如俗话所说,是武大郎开店,用的都是不如自己高的人。

道光皇帝自己没有本事,也喜欢没有本事的人。但他终究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也明白治理国家,光靠一群没有本事的人还不行,还得用一用几个有本事,因而在唐鉴等人的提议下,起用了林则徐。

曾国藩看懂了道光皇帝的心思,所以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谨慎谨言,装成一个办事不太精明的人,类似于“二愣子”,当然,也不能太愣,否则皇帝觉得他太平庸,也是不行的,只是略显笨拙,仅此而已。

对于这段经历,曾囯藩很有感悟,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今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用曾囯藩的话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人,有时候是很矛盾的,曾囯藩虽然崇尚笨拙,可他一生的智谋,却机巧得很,无论那件事,拧出来仔细研究一下,都能看出大智慧来。

他在道光皇帝面前笨拙,在穆彰阿的面前笨拙,在同僚们面前笨拙,可那是外表现象,因人而异,他日后组建了湘军,在下属们面前,可不笨拙,比老狐狸还精明。他后来为了对付慈禧的卸磨杀驴,制造了震惊朝野的“刺马案”,连慈禧都对他无可奈何,谁敢说他不精明?

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笨拙只是做给别人看的。

内有皇帝欢喜,外有穆彰阿撑腰,曾国藩觉得还不够,要想升官,必须再加一把火。

曾国藩喜欢交朋友,所以他的朋友很多,另外还有年纪和他差不多但拜在他门下的人,诸如李鸿章、江忠源、彭玉麟,胡林翼等。

那时候李鸿章、江忠源、彭玉麟,胡林翼他们都没有发迹,所以都围在曾国藩身边,形成一股湖南帮的势力,彼此相互照应,说是门生,其实也不完全是。

特别是这个彭玉麟,字雪琴,祖籍安徽,在湖南长大,来到京城后,与一帮湖南人混在一起,关系很不错,日后组建湘军水师,被人称为“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这时候的左宗棠,由于三次落第,正在老家安化当教书先生。不过他已经从好友胡林翼那里听到了曾国藩的大名,打算找个机会来投奔。

日后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啊!爱新觉罗家的江山,还要靠这几个湖南人来撑着,什么铁帽子王,什么八旗子弟,全都不中用。

这得归功于曾国藩的相面术,他会看人,知道什么面相的人能够交往,什么面相的人会发达。彭玉麟与夫人邹氏完婚没多久,虽有些学识,可仅仅是个举人的身份,来京城见世面,寻找机遇的。上天确实给了他机会,让他认识了曾国藩,才有了后半生的发达。所以说,有本事的人,去北京混,有多么的重要。

曾国藩借生病痊愈的理由请客,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由于他的名气大,又是皇上身边的人,所以认识和不认识的,都来了,有得是朝廷三四品官,各个衙门的都有,也有一些文化名流。原定十桌客人,结果二十桌都还多。没关系,继续摆上。他这次是下血本了,显得很豪爽。

像穆彰阿那样的大官,是不可能现身这样的聚会的,可他是曾国藩的恩师,也派人送来了礼物,以示祝贺。

现代的人去吃宴席,都会带上礼物,那年头也一样,每个人前来吃饭的,都带着礼物。

曾国藩命人在门口贴了一张类似告示那个的条子,意思是:我只是感谢诸位对我的关心,没有别的意思,大家坐下来喝酒聊天就行,礼物就不收了,如果哪位非要给礼物,那就请写一两首诗词,或者一副对联,这就是我喜欢的最好礼物。

旁边摆了一张桌子,上门笔墨纸砚,还有一个下人伺候着。

来的人一看告示,都知道曾国藩清廉,没想到请客的时候,连礼物都不收。既然主人是这意思,那也不好拒绝啊!

这里必须要提到了一个人,陈源衮。陈源衮是湖南人,是个老翰林,属于在翰林院中熬到头发花白都没有出息的那种,但是他年纪大资格老,所以颇受众人尊敬。

曾国藩在第一次进京考试,就在会馆里认识了陈源衮,后来进了翰林院,自然在陈源衮那里学到了不少翰林院内的规矩,而陈源衮作为老员工,对曾国藩这个小辈非常照顾,所以两人的私交很不错。陈源衮喜欢吸纸烟,曾国藩一度吸食纸烟,就是跟此公学的。

中国自古有尊老爱幼的好传统,大家一看曾国藩要让人写字作为贺礼,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好先写字,还是陈源衮带了头:老夫先来。

就这样,大家吃过饭,都把礼物提了回去,留下一些字画。那都是京城名流们的墨宝啊,放到现在,随便一幅都几十上百万。那时候曾国藩可没这个想法,他只是通过这件事,烧一把火给皇上看而已。

很快,曾国藩请客只收字不收礼就传遍的京城,在别人的口中成了一个笑话,可是听在道光皇帝的耳中,绝对不是笑话:曾国藩果然没有辜负朕的厚爱,连请客都不收礼,这样廉洁的好官去哪里找啊?

过完年之后,尽管曾国藩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但皇上喜欢他,一道圣旨下来:曾国藩由于勤政好学,廉洁奉公,乃众官之榜样,廉政之典范,着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就这样,三十七岁的曾国藩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而此时离他通过道光皇帝的考核不过区区五年而已。飞升之快,本朝还找不到第二个人。

怎么样,牛吧?

相当于现在37岁就当副部长,肯定没有啊!

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学生李鸿章顺利通过了会试,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时,仍受业在他的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归纳下来,有四点。

第一点:高度自律,提高能力

任何时候,要想得到提拔,都先要让自己有价值。曾国藩是翰林出身,像今天一样,翰林升官最主要的还是靠考试,所以翰林最重要的仍然是学习。他拜了很多老师,学习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他有那十二条规定,持之以恒。

第二点:广泛交友,拓宽人脉

在古代,通讯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很多消息都只能依靠人的传播,因此交友就显得尤为重要。曾国藩深谙此道,他到北京之后迅速结交了一批好朋友,并乐于助人,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

同乡举人邹兴愚在北京病死,曾国藩为他料理后事并撰写墓志铭;挚友陈源兖大病,他甚至通宵达旦照顾身边;好友梅霖生患病咳血,曾国藩多次请人前来诊治,并出钱处理身后事。

由于曾国藩以诚待人,交友广泛,他很快就在同乡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官员的领袖,声望日隆,人脉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宽。

曾国藩一生交友谨慎,非良友不交,因为刚到北京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朋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他们会让你变得更加优秀。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曾国藩还感叹说: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第三点:与上级交往,拿捏好分寸

人在官场,除了自身的能力,贵人提拔至关重要,但与上级交往的分寸更重要,搞不好就会一损俱损。

穆彰阿是道光年间最得宠的大臣,他虽然没什么才能,但十分爱才。他十分赏识曾国藩,在曾国藩前期的升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在与上级贵人的交往中,显得非常聪明。他从不会去“抱大腿”,而是十分注重分寸,从不失态,完全保持在正常的走动范围内,所以后来穆彰阿、肃顺倒台,曾国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关系密切,但若即若离。

第四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得到一把手的赏识

在这四点当中,如果要说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这一点了,正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一把手是掌控小人物命运的操盘手,只有得到一把手的赏识,才真正算得上青云直上。很幸运,曾国藩就得到了一把手道光皇帝的赏识。

道光皇帝是一位比较平庸的人,他自身没什么魄力,因此也喜欢那些老老实实的人。当时的曾国藩刚才湖南乡下到北京,没见过什么世面,一副老实巴交的面相,而道光皇帝就很讨厌那些油腔滑调的人,因此曾国藩在性格上和一把手很投缘。

进入道光皇帝的视线后,曾国藩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从不眼高手低,这给道光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曾国藩后来的升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了这四个基本点,不想发达也难哪!

当了礼部侍郎,日常工作就多了,他与皇帝见面的时候就少了许多,有一次去见道光皇帝,见到了一人。当他看清这个人的长相时,顿时大惊。(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