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丧钟轰鸣

对于青州的动乱,王莽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闹事的不过是一群饥饿的小蟊贼,只要官府出兵就能平定这些土匪。他认为,就算这些土匪实力再强,能比得过十七年前的翟义?当年翟义那么大的阵势王莽都给灭了,小小的一个樊崇,又算得了什么!

但是,王莽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形势与十七年前大不相同了。当年政局还比较稳定,老百姓的日子勉强还能过去,当然不愿意跟着翟义冒险。现如今天灾连年,人祸不断,老百姓实在没活路了,只能靠造反讨生活!

再说樊崇。此人虽然出身草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为人豪爽有胆识。他不想四处流窜抢饭吃,而是想找块自己的根据地,慢慢的发展壮大。樊崇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做流寇能多大的出息,一旦失败,连老本都赔光了。

樊崇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其他地方,而是他的家乡莒城。但樊崇缺乏江湖经验,再加上官军戒备森严,他碰了一头疙瘩。无奈之下,樊崇率军南下攻击姑幕。他在这里遇上了徐州翼平郡连率田况,两军就地展开肉搏战。没想到樊崇一战大败官军,击斩官军上万人。

田况是新朝中高层官僚中难得的智者,在经过此次惨败的教训,他认识到对付这些流贼,单凭粗暴的武力围剿,是很难起到好效果的。田况有了个好办法,因为他在当地为官清正,百姓们都服他,而赤眉军到处烧杀抢掠,有些不得百姓人心。田况见人心可用,遂发动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百姓四万多人,发给他们武器、口粮。老百姓受到了恩惠,自然都支持田况。

樊崇本想来翼平揩点田况的油水,可当樊崇听说此人居然组织了民团对付自己,立刻下令停止进入翼平。四万多百姓齐心协心对付他,樊崇当然没有打赢此仗的把握,何必去触这个霉头?樊崇遂掉转兵锋北上,进入青州境内大肆抢掠。随后回到太山,驻扎在南城(今山东省泰安市)。

当时樊崇部下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打仗毫无章法,全是胡来。樊崇有点眼光,他觉得弟兄们再这么胡闹下来,是没什么出息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要做大事,就要有规矩。 樊崇召集大头领们议事,制定了一条公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樊崇还自制官制,规定最尊贵的职位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史”。赤眉军的队伍逐渐走上了正轨。

王莽没想到樊崇这个泥腿子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这下他有点坐不住了。他必须有所行动,不然万一樊崇一口吃掉了山东,自己可就麻爪了。对付这些反抗者,王莽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他的办法就是武力镇压。

然后事实却证明,王莽单纯以暴制暴的战略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武力之外,王莽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只是他没想到,或者他想到了,但是却认为武力镇压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时除了在青州、徐州一代爆发了赤眉暴动之后,荆、楚一带也发生了绿林暴动,由于各地方坚决执行王莽的铁血镇压政策,结果导致各地起义不仅没有被镇压,反而愈发呈星火燎原之势,形势对王莽越来越不利。

其实这些所谓乱匪不过就是些走投无路的百姓,要是有一口热饭吃,他们绝对不会选择这条绝路。如果王莽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拿出粮食赈济百姓,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再跟着那些造反头子鬼混,这招就是釜底抽薪。以前的经验也是如此。历史地来看,只要等官府掏空了盗匪的社会基础后,皇帝再挑选一些能员干吏去地方执政,对百姓恩威并施,平定叛乱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种法子看似迟缓,却是最有效的平叛方法!

可王莽从来就没有站在百姓角度看问题,他就只知道武力镇压,对参加暴乱者不问原因,杀无赦!他这次大举出剿青徐,就是想通过对樊崇的铁血镇压威慑各地盗匪,让他们屈服于王莽血淋淋的屠刀之下。

王莽自出江湖以来,一直在朝廷做事,从来没有在地方上执政的经验,这是他最致命的弱点。他对地方上的情况不了解,只是凭想当然实行一些错误的政策,结果越忙越乱,最终乱到不可收拾。

王莽精于权术,弱于治政,他饱读诗书,却不懂变通,典型的书呆子。他爱权如命,任何人,包括自己的部下,一旦要让他怀疑有专权之心,那就没好果子吃。他对翼平郡连率田况招募军队自卫的行为很不满,因为按照朝廷法律,地方官是没有权力私自招募军队,擅自制定招抚政策的。

如果在一般情况下,田况这种行为确实要遭忌讳的,但现在形势很,田况也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可王莽不管三七二十一,谁都不能动他的奶酪,谁动了,那就是他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