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摄政假皇

未经世事的刘衎死了。王莽终于放心了:“废物!这就是你和我做对的下场!”

不过刘衎毕竟大汉朝的合法皇帝,皇帝死了,按制度是要给他上谥号的。王莽先是追尊他为“孝平皇帝”,不久又上疏奏请追谥成帝刘骜庙号统宗,刘衎也跟着沾光,庙号为元宗。不知道王莽是怎么想的,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追谥什么庙号,有意思吗?

至于刘衎的后事,王莽的经验非常丰富。按照前朝遗制,他下令全国六百石以上的级别的官员服丧三年,随后又将刘衎的遗体胡乱安葬在了康陵。从心里来讲,王莽是很痛恨刘衎的。几天后,王莽在没有新君即位的情况就大赦天下,完全不把刘衎放在眼里。

刘衎死了,但大汉帝国还在,虽然此时的帝国已经被王莽掏成了一副空壳,但官样文章王莽还是要做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应该选谁来做皇帝?在王政君的主持下,王莽与三公聚到一起商议皇位继承人。

这时汉元帝刘奭的直系后人(包括孙辈在内)全部死光了。现在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上推一辈,从汉宣帝刘询的曾孙们里面寻找合适的人选。在宣帝曾孙辈中,有五个诸侯王,四十八个列侯,王莽的选择余地很大。

但问题很快又来了,宣帝的这些曾孙大多数都以成年,如果在其中选择一个人上台,不利于王莽的控制。王莽正是因为刘衎年长,不好控制,才弄死了刘衎。如果再找一个成年人,王莽还有好日子过吗?最重要的是,这位年长皇帝的外戚怎么办!

王莽怀着私心,反对从宣帝的曾孙辈中找人选。他的理由是大汉开国二百年来,没出现过兄终弟及的事情,否则将来宗庙里的牌位怎么摆?王莽认为应该从宣帝的玄孙辈里挑人。他的小算盘很简单,宣帝的玄孙年龄都很幼小,王莽就喜欢“幼齿”,这样他就可以多几年玩头!

王莽的意思,王政君也很明白。她心领神会地下诏宣布将宣帝的玄孙二十三人全部征召到长安,开始逐一选择。即便是在这么多的宣帝玄孙当中,成年人也不少,可王莽早就抱定了他的原则:只挑幼齿,其余一概不要!

挑了大半天,王莽终于相中了一个名叫刘婴的孩子,今年还不到两岁,由保姆带进宫的。刘婴是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王莽看到刘婴后,双手一拍:对!就是他了!王莽立刻入宫,通知姑母,人选已经找到了。

其实王莽忙活这几天,他心里是一直是不情不愿的。弄死了刘衎,大汉江山几乎就要改姓王了,现在却还要摆出个姓刘的皇帝。王莽心里想当皇帝,可这话他实在张不开嘴。他情知此事不会得到王政君的同意,但他还是想放个政治气球,先去试探一下姑母对自己当皇帝的态度。

王莽暗中授意前辉光(官名)谢嚣向王政君上奏,说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上面有朱红文字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让谢嚣将此事和选定刘婴为皇帝的事情一并上奏。

王政君听完谢嚣的胡说八道,顿时大怒,力批谢嚣狂无悖荒谬。坚持要从刘家宗室中挑选皇帝,从而直接否定了王莽当皇帝的可能性。看到白发苍苍的王政君如此发飚,太保王舜有些沉不住气,他跳出来劝王政君:“太后,这块白石也是就是天意吧!我们能逆天而行吗?其实安汉公也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捞个皇帝的名分,镇住天下,好保咱大汉江山的!”

王舜这么一搅和,让王政君立刻警觉起来,皇帝名分也是随便给的?开什么国际玩笑!不过她也明白了,这场戏分明就是王莽暗中导演的,现在这人已经完全控制了权力,她一个老太婆有什么精力与实力和王莽对抗?何况王莽是王氏家族的领头羊,只要王莽不倒,王家就不会倒。何况王政君本就是王家出来的人,她的利益和王莽其实是一致的。既然王莽这么热衷当皇帝,那就由着他折腾吧!

随后王政君让王舜等人拟了诏书,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发全国,诏云:“孝平皇帝不幸弃世,今朝廷已择孝宣皇帝玄孙刘婴继承帝位,但刘婴年幼,不能亲政。安汉公莽,仁德有物,辅政三朝,比若周公。今前辉光谢嚣上奏,言及武功县长孟通上报丹书白石之符命,安汉公当为假皇帝,辅弼幼主。朕为大汉江山计,准令安汉公为假皇帝,代行职权,一体效周公之旧例!”

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没听说过有“假皇帝”一说。朝野面对这个新称呼无不犯难,该如何称呼王莽?陛下还是殿下?王莽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王莽决定采取折衷方案,他登上皇位后,可以穿天子冠冕,但平时只自称假皇帝,臣下称他为“摄皇帝”。王莽面对群臣自称予。不用诏书,只用“制书”。王莽入宫见太皇太后和孝平皇后(王莽女儿)时,依然要行臣子大礼。

王政君接到群臣请议后,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比较可行的,一方面维护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也让他有了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在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正式许可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假皇帝”诞生了。一个新的王朝,也要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