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集 大禹治水

旁白:周日的下午,猪小妹在树下写作业,她歪着脑袋想题,可就是想不出来该怎么算……

猪小妹:哎呀,烦死了,为什么小鹿姐就什么题都会做,我就什么都做不出来呢?【尴尬声】

白耳猴:别着急啊,猪小妹,你看她每天回家都在做题,已经养成习惯了,而你平时到家也不抓紧时间,等写完作业就要睡觉了,那你怎么和她比呀?

猪小妹:可我有时候也抓紧时间拼命练题呀,怎么还比不上她呢?

白耳猴:贵在坚持,你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我给讲讲吧。

旁白:于是,白耳猴用胳膊一扫,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瀑布形状的大门【灵光闪现声】,他俩推开门,就穿越到了尧的时期……

【河流声】

旁白:当尧做皇帝时,他有一件最烦心的事情,就是爆发大洪水。每年只要洪水一爆发,好不容易种的庄稼就都被淹了,老百姓的房子也被泡了,家畜也都被洪水冲跑了。老百姓没地方住、没有吃的,真是无比的天灾呀。尧心想……

尧: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必须要找人治理好水患。

旁白:于是,尧让鲧来治理洪水。鲧加固了堤坝、加高了围墙,他是想把大洪水挡在外面,可事与愿违,每年的大洪水都冲垮了他的堤坝,没有任何效果。几年过去后,舜代替尧管理朝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大臣……

舜:众爱卿,谁有能力清除大洪水呢?鲧肯定是不行了,这几年的大洪水一点儿也没少,朝廷给他治理水患的银子都打了水漂了【尴尬声】。

大臣:陛下,臣推举一人,一定可以为国解忧。这正是鲧的儿子禹。不过,他的能力比他父亲可大多了,一定能担当此任。

舜:是吗?他不会也像他爹那样也白忙活好几年吧?

大臣:一定不会的。他不仅能力突出、头脑聪明,而且此人十分谦虚、有礼,陛下不妨一试。

旁白:于是,舜同意了,让禹开始治理水患。而禹得知消息后,他心中一惊……

禹:啊?让我治理大洪水?我爹都没治好,我能行吗?而且我才刚结婚【尴尬声】……

旁白:回到家,禹和妻子说了这事,他妻子非常通情达理,让他以国事为重,完成他爹没完成的治水使命。就这样,禹告别了新婚妻子,和助手们启程了。

【鸟叫声】

旁白:他们翻了一座座山、过了一条条河【溪水声】,禹不停地在思考怎么才能消除大洪水呢?

禹:我爹用“堵”的方法堵住洪水,可即使堵住的话,洪水依然存在呀。而且它每年都来,水会越聚越多,根本堵不住的。不如,我用“疏”的方法,把水疏导走了,把它引入大海,那它不就永远不会淹到我们老百姓的家了吗?

助手:对呀,禹说得对,这个办法好。那我们就疏通水道吧。

旁白:众人听了这个办法都非常高兴,于是大家齐动手,并发动了各地的老百姓一起,挖水渠、修水道,禹带着大家开始做起了水利工程【震惊声】。

【砸石头声,推车声】

禹:大家分好工,砸石头的砸石头、装车的装车、推车的推车,我们一起努力,等把水渠修好,我们就再也不怕大洪水啦【鼓掌声】。

旁白:在禹的号召下,大家齐心协力地干着。禹也和老百姓一起吃饭、住在工地、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活儿,非常的艰苦。因为他这一路走遍了大山大河,看到了无数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可怜了,因此禹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父亲没完成的使命!【震惊声】

【马蹄声】

旁白:有一次,禹骑马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他偶然听到家里有小孩的哭声【婴儿哭声】,原来是他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禹非常的高兴,那你还不赶紧回家看看?

禹:不行【震惊声】。我现在还不能回家,因为我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等着我救助的老百姓呢,我不能抛下他们不管【震惊声】。

旁白:于是,大禹眼含热泪,下了马,向家的方向行了个大礼,然后飞身上马,骑马继续赶路了【马蹄声】。真是了不起啊,一般人谁能做得到呢?而且这几年大禹一共有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后被人们大加称赞【鼓掌声】。

【海涛声】

旁白:就这样,大禹历经13年平整了山川、疏通了水渠,中原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大禹的足迹,真是走遍中国第一人啊【震惊声】。

禹:啊,终于完活儿了啦!现在即使有再大的洪水,也会按我们的水渠流入大海的。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农田被淹、房屋被冲坏了,你看,现在老百姓们多开心啊!哈哈……

猪小妹:不错,大禹可真是伟人呀,要没他的话,我估计现在的中原还被洪水泡着呢【尴尬声】。

白耳猴:是啊,一干就是13年,猪小妹,你要有他的毅力就行了。

猪小妹:白耳猴,我先练到小鹿姐的水平吧,以后我也每天坚持做题,我就不信我成绩提不上去。

白耳猴:好,有信心就好。除了坚持,还要注意方法。大禹是用了疏导的方法才成功的,如果像他爸那样只是堵的话,别说13年,就是130年,也成功不了啊【尴尬声】。

猪小妹:对对,我明白,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对了,大禹13年没回家,那他儿子能认识他吗?他儿子是不是都小学毕业啦?【尴尬声】

白耳猴:哈哈,这个就不用你操心啦【笑声】……

【欢快结束音】

旁白:大禹治水。比喻克服困难、不顾个人利益,凭借智慧,最终取得胜利。正所谓:

大禹治水专靠疏,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与民一起来奋战,

大江南北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