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香港的海-亲情,那些发现自己长大的瞬间 4.1 TVB迷一生必须体验生活的地方

大学毕业我到北京工作,做了自己最向往的品牌公关,一下就是两年过去。时隔许久,再看到大海,已经到了我去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的时候。其实,考研失败后我就没有什么继续读书的想法了,但当时好友萌萌到加拿大读书,时常跟我分享经历和体会,并且鼓励我再多努力发挥一点点能量。在她的鼓励之下,我勤恳学习了两个月雅思,很幸运考到了理想的成绩,就开始申请香港的学校。

之所以选择香港,一方面是老妈对于我一定要离她近的要求,很怕我出国玩嗨了再也不回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从小看TVB以及古惑仔,所建立起来的警匪片情节,让我一定要来看看。我们90后成长的年代,恰逢香港回归后文化最繁荣发展的时候,跟内地的非官方交流也最为频繁。作为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东方之珠并非浪得虚名,而那时港台的流行文化输入内地,娱乐圈的一点轻微动**都牵扯着内地千万歌迷影迷的心。小时候总是跟老妈一起看港剧,对大街小巷的地名如数家珍,《鉴证实录》、《陀枪师姐》等等职场剧里的女主角更是在我心中锚定了职场女性应该有的模范形象。

初到香港的开学O-camp之后,我们小分队就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到南丫岛打卡。看过山鸡哥的人肯定对这里毫不陌生,南丫岛也是著名影星周润发的出生地。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香港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批青年离岛务工,南丫岛因而大多由年长一辈留守。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授予周润发银紫荆勋章,以表扬周润发多年来为香港社会所作的贡献。银紫荆勋章是官方认证颁发给演艺界人士的最高荣誉,自那时起,“发哥”便不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明星,更是一个拥有健康人格、体现时代精神的可以效仿的偶像。而这所寂寂无名的小岛,也因为周润发的走红而愈加被游客垂青。

去南丫岛的交通工具只有渡轮。南丫岛上有一南一北两个码头,分别是榕树湾和索罟湾。我们从中环坐“港九小轮”前往的,路程大概四十分钟。粤语中的“票”字写作念作“飞”,所以船票就是“船飞”,第一次听感觉特别有趣,兴奋地喊着:走啦,我们去买飞!

犹记得那是工作日,去岛上的人不多,所以渡轮的一层二层都是座位,我们十几个初来乍到的学生,仿佛秋游似的叽叽喳喳,一会会儿的时间就到了岛上。刚到香港的我还很新鲜,也完全不懂粤语,英文口语也忘得七七八八,还有点胆怯,就跟着粤语很好的Bonnie形影不离,后来我们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她定居上海,我定居北京,每年都要各投奔往返一次,她来吃涮羊肉,而我去打卡迪士尼。

当时正值十月一,秋天的南丫岛有暖暖的阳光,从榕树湾码头登岛的我们先是参观了岛上各式各样的小店,记忆中很可爱的是bookworm café南岛书虫咖啡馆。南丫岛上的小店没有那么的商业化,仿佛不是专为游客设计,而是供岛民日常娱乐,却又带着一些吸引游客的风情,甚是讨人喜欢。同学在手机上打开“到南丫岛必做的十件事”,以前的旅行攻略里真的好喜欢用这种标题党。第一件就是品尝建兴阿婆豆花,南方的豆花主调是甜,一般里面会放姜汁,所以有淡淡的辛辣感觉,中和了豆花的腻,还蛮好吃的。里面提到的第八件是:找一窝猫发呆,可惜我们转遍了整个岛都没看到猫,反而是一直断断续续有狗狗同行。后来去各种离岛玩,也是看到小土狗比较多,让我深信香港是没那么刻意“文艺”却又总是憨憨的打动人的地方。

岛上山路狭窄,是没有交通工具的,大部分路都要靠走的,有三条游览路线,我们选择穿行其中一条家乐径作为初体验。大家都觉得往后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天天来,但其实,来南丫岛的这些同学,后来也各自成组,并没有再一起出行,现在翻照片还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家乐径的主道从洪圣爷湾泳滩扶摇直上,我们先在泳滩的黑色大礁石上拍了很多合影,然后大家纷纷光脚往海边的细沙里踩。而后,穿过一片又一片青翠的草丛,广阔的小山若隐若现,鸟语花香的氛围中,40分钟的穿越之路轻轻松松趟过,绕道后面就是著名的鹿洲天后宫,也是南丫岛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天后诞庆祝仪式的地方。古旧的神像、红丝绸横额和灯笼,极富中国传统色彩。岛上的居民聚集区有小面积的广场,旁若无人的晒着很多海货、辣椒、杂粮等等食物,和小时候老家晒食物的方式相差无几,只是内容有别。经过的路人并不会去碰这些东西,悄悄绕着走,只留下鱿鱼在地上逐渐蒸发水分,变成鲜嫩的手撕鱿鱼丝。家乐径走出来就是人最多的海鲜旧楼广场,几个看过电视剧《美味情缘》的同学吵着要进去和发哥的合影合影,于是大家一起进去吃了一顿海鲜大餐。人多的好处就在于此,每个人想吃的东西都可以尝试,不用担心点太多吃不完。新鲜捕捞的石斑鱼、扇贝、濑尿虾都超级美味,被一致称赞的则是“避风塘”式的各种做法,价格公道,丰俭由人。我们在饭桌上密集的交换各种信息,进行自我介绍和互相了解,兴趣相投的同学这时已经说好要选同一门课,商量着毕业之后要去哪个城市工作,一切都是刚刚开始的样子,充满了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