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五钗

最红颜——甄嬛

本章简介:

宫廷情感大戏《后宫·甄嬛传》自开播以来就热得很,至今未冷却。孙俪饰演的第一女主角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权谋的深宫贵妇,那么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历史上真实的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之生母孝圣皇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为什么说乾隆的生母是史上最享福的太后?为什么说纯元皇后也是史无其人?深宫里都有什么样的苦苦挣扎?为什么说甄嬛与果亲王允礼的一段情也是史上没有的事?雍正皇帝之死到底有哪些隐情?解密后雍正气死说是什么样的?《甄嬛传》的职场生存哲学又告诉我们些什么?甄嬛的制胜法宝是什么?甄嬛的不可思议之处又是什么呢?

史上无甄嬛

宫廷情感大戏《后宫·甄嬛传》自开播以来就热得很,至今未冷却。孙俪饰演的第一女主角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权谋的深宫贵妇,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

甄嬛生于清朝一官宦人家,她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一个妹妹叫玉娆,父亲甄远道在朝廷为官,颇受皇帝器重。雍正元年,太后为制衡后宫与朝中势力,充实后庭,以防年羹尧的亲妹妹华妃专宠独大,危及帝位,为皇帝举办了其在位十三年间唯一的一次选秀。十七岁的甄嬛与好姐妹眉庄、陵容奉命参选,她抱着只不过来充个数的念头,因此薄施粉黛,只等皇上“撂牌子”让她落选。可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皇帝偏相中了甄嬛的慧美容貌与端庄气质,再加上她是爱臣甄远道之女,于是把甄嬛留在了宫中,三姐妹一同入选后宫,都成为了皇帝的妃嫔。

初入宫的甄嬛与眉庄、陵容结成一派,周旋在皇后和华妃两派之间。皇后仁懦,华妃嚣张,步步紧逼,甄嬛受凌辱,几度险些丧命于后宫。等到眉庄被冤,甄嬛初次怀孕被害流产,陵容变心后,天真的甄嬛逐渐感受到后宫的冷酷,也慢慢学会了有心机谋划,成为后宫精明的女子。

皇帝发现年羹尧的野心,令甄远道剪除了年氏一族,甄嬛也用智慧斗倒了华妃。但不久甄嬛又再次遭人暗算而失宠,父亲也被文字狱牵连而遭牢狱之灾,生下女儿胧月后,心灰意冷的甄嬛选择出宫至甘露寺修行。

甄嬛在寺中受尽欺凌,幸得果亲王十七爷悉心照顾,二人在患难中相亲相爱,只等有机会一起远走高飞,过平常人的生活。却不料,风云突变,十七爷去滇藏微服巡视,误传死讯,甄嬛为替十七爷报仇,也为保全腹中十七爷的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

太后权衡后宫各方势力,同意甄嬛回宫,为了掩人耳目,皇帝假称甄嬛是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承德旧日宫女,以钮祜禄氏之姓迎回宫中,封为熹妃。

就在甄嬛回宫的前一日,十七爷却活着回来,二人感慨为命运所弄,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甄嬛狠着心断绝了十七爷的念想,并决心靠权利保护自己的亲人。

甄嬛回宫后不久,太后病逝,后宫人心浮动,危机四伏。

暗恋十七爷的叶澜依迁怒甄嬛,放猫害她动了胎气,早产生下与十七爷的一对子女——公主灵犀和六阿哥弘瞻,甄嬛受封熹贵妃,尽享恩宠。但皇后诬陷甄嬛与太医温实初私通生下双子,逼迫滴血验子,温实初一怒之下自残,眉庄受惊早产一女而死,临死前将女儿托付给甄嬛。

浣碧靠小像设计嫁给十七爷,小妹玉娆也嫁与慎郡王。甄远道的冤案终于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

皇后因没有子嗣,担心自己的后位不保,陵容企图利用小产陷害甄嬛,不但没成功,还误打误撞地让皇帝发现陵容用暖情香迷惑自己以及当初设计害甄嬛小产的事实,陵容被禁足。

甄嬛亲手捶落腹中不健全的胎儿并嫁祸皇后,但皇帝顾及皇后是纯元皇后的亲妹妹,不肯重责。甄嬛从陵容遗言中发现纯元皇后死得蹊跷,于是借他人之口向皇帝告发纯元皇后惨死的真相,皇帝大怒,下旨禁足皇后,非死不得出宫,皇后终于被扳倒。

赫赫入侵,清军节节败退,甄嬛设计把瘟疫传入敌军。

在甘露寺,曾被十七爷和甄嬛所救的准葛尔首领摩格进京求和,但实为要挟,欲拿甄嬛与幽云二州相抵,皇帝犹豫。最后,甄嬛没有和亲,而皇帝以此试探十七爷对甄嬛是否爱慕。

雍正皇帝勤政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开始热衷炼丹术以求长生。生性多疑的皇帝因听信谣言,怀疑十七爷和甄嬛有私情,于是逼迫甄嬛毒杀十七爷,十七爷为保护甄嬛,偷换毒酒而亡,死在甄嬛的怀中。皇帝驾崩后,四阿哥弘历登基,甄嬛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虽然风光无限,万丈荣光,但看着心上人十七爷死在自己怀中的她,终究不过是一千古伤心人罢了。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很自然人们会问:雍正身边的这位甄嬛,到底史上有没有这个人?大清后宫的女人是如何做母亲的?为什么她们的母爱无法着陆呢?为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就来开始“解密·揭秘”之旅吧。

可以肯定地说,史上并无甄嬛此人,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是一个后宫女子的典型代表。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史上真实的孝圣宪皇后即熹贵妃的情况吧,然后我们再详加分析。

史上最享福太后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有这样的情节:为使甄嬛顺利回宫,皇帝决定为甄嬛改姓钮祜禄氏,封为熹妃,并称其为皇四子弘历(日后的乾隆皇帝)的生母,甄嬛这才得以回宫。

在这里,甄嬛就同熹妃、同乾隆皇帝扯上了关系。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那浩大的美貌与才华均备的后妃队伍中,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之生母孝圣皇后,却是资质平庸,既没有出众的才华,姿色更是一般,但她却并没有像大多数的其实才貌俱佳的后妃一样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明显,因为她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仅就关于乾隆皇帝身世的那诸多轶闻,就连带着他的母亲孝圣皇后,一直是被猜测和关注的对象。而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她更是被街头巷议,家喻户晓。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人,为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入侍雍王府邸,名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年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雍正元年即1723年,册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皇太后,住慈宁宫。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正月二十三,因病逝世,享年86岁,入葬泰东陵(据说这是一座清代最为标准的皇后陵寝)。谥号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一个曾祖。遏必隆虽然与康熙朝的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同为四大辅臣,但遏必隆没有主见,属于墙头草,三大辅臣死后,他成为了百官之首。

凌柱没什么官位,所以钮祜禄氏当时是被作为秀女指婚给当时的胤禛的,钮祜禄氏刚到藩府的时候地位不是很高,只是格格身份。但是钮祜禄氏很是贤惠勤劳,康熙皇帝对这个儿媳妇很是夸赞。19岁的钮祜禄氏生了乾隆帝弘历,弘历深受康熙的宠爱,被从雍亲王府接到皇宫让自己的两位妃子帮忙抚养,自此钮祜禄氏的地位也大为提升,甚至康熙专门召见她,并断言她是一位有福之人,这种说法在后来还真得到了验证。

钮祜禄氏在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被指婚给当时还是雍贝勒的胤禛时才11岁,八年后,她生了弘历。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直到今天,关于弘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在小说、野史等记载中,说弘历并非祜祜禄氏亲生。弘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弘历时期的《清实录》及《圣训》,问题就清楚了。

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弘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弘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弘历曾多次以诗表明,比如:“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弘历诗的意思是,我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在另一首诗中,弘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在这里,弘历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事实上,关于他的出生地却有不同说法。乾隆朝的官员管世铭随弘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弘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弘历的诞生地,因此弘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而且他儿子嘉庆也认为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因此这一情况流传开来,使得后世对弘历的出生地问题议论纷纷。

而比出生地更为荒唐的说法是关于弘历身世的,最为盛行的说法,第一个就是关于弘历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

雍亲王福晋和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的夫人同时生了孩子,前者生的是女孩,后者生的是男孩。雍亲王借口要看看陈家的孩子,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暗中调了包。雍亲王福晋生的变成了男孩,他长大后成了乾隆帝,于是便有了后来乾隆帝六下江南到海宁探望父母之举。

这个说法应该不能成立,因为乾隆并不是雍亲王的第一个儿子,他前面还有三个男孩,雍正完全没有必要换子;而且,孝圣皇后当时只是个藩邸的格格,她根本不知道将来她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要知道当时雍正也只是雍亲王而不是帝王啊,所以根本没必要冒那么大风险。何况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浙江海宁县,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一个小县。海宁虽小,却因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当代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弘历身世之谜展开的,故事一出笼,弘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说弘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书中说:弘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历史上的弘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弘历穿汉人服装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是纯属皇帝的玩耍游戏,雍正也经常带着西洋假发和身穿汉人服装画像呢,是否据此就可以说雍正帝是洋人或者汉人的儿子呢?

而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弘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试想,如果是他的生身父亲,能这样贬低辱骂吗?

至于弘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弘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

并且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上还有几里路远,弘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现在看来,所谓弘历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了。

关于弘历身世的第二说法,就是所谓的承德一贫困家庭的女子说。据清人王闿运写的《湘绮楼文集》记载,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这就是说乾隆帝的生母原是承德城中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子,六七岁时就能上街采买东西。13岁时进京,混进了选秀女的行列。选中秀女后,分在雍王府当侍妾。后来雍亲王生病了,她在伺候时,发生了风流故事,于是得以怀孕,其产下的便是乾隆帝。

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还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王闿运《湘绮楼文集》的记载,这个疑案更加引人瞩目。

但实际上,清朝选秀女制度非常严格,一个承德女子万万不可能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所以这种说法完全靠不住。

第三个关于弘历身世的说法,就是所谓的汉姓丑女说。雍正皇帝还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因为鹿血壮阳,雍亲王喝后躁热性急,身边又没有王妃,不能自持,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皇帝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康熙皇帝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亲王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皇帝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这是关于乾隆皇帝出身的第三种传说了,是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提出的。他说乾隆皇帝的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皇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1944年5月1日出版的《古今文史》半月刊上,他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皇帝喝鹿血等情节,很有故事性。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

尽管这个故事讲得生动,但毕竟是传说,也同样靠不住。

关于弘历身世的第四个说法,就是所谓的南方人傻大姐说。此说最早出自一个“老宫役”之口,经民国时期的国务总理熊希龄和胡适的口、笔而广泛流传。

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了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皇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显然,这也是一种不靠谱的说法。

但乾隆帝的生母问题确实存在疑点。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一册中,刊有这样一条谕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萧奭著的史料价值很高的《永宪录》中也记载了与上面大致相同的内容,也说熹妃(也就是后来的熹贵妃)是钱氏。

成书于乾隆六年即1741年的《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四却这样记载此事:

(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实录》中的这段记载把被封为熹妃的钱氏换成了钮祜鲁氏。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将档案中的宋氏封裕嫔、耿氏封懋嫔改为宋氏封懋嫔、耿氏封裕嫔。还有,在太后前加了一个“皇”字,将“福金”改为“妃”,将“该部知道”改为“尔部察例具奏”,将“谕旨”改为“懿旨”。通过这些变化,使这道谕旨更为顺畅合理,符合当时的程式,显然经过了当时文臣的润色。通过查阅其他书籍可知,档案中的记载,确实把裕嫔和懋嫔的姓氏搞错了。以此推之,将熹妃的姓氏搞错了也是有可能的。但“钱”与“钮祜鲁”在字形、字音上差别很大,毫无相似之处。另外雍正帝的其他妃嫔也无姓钱的,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出现了钱氏?以此看来,又不能轻易认为是笔误。总之,这位熹妃究竟姓钱还是姓“钮祜鲁”,钱氏和钮祜鲁氏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至今也还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难题。但在没有找到新的证据的前提下,我们也只能相信《实录》和《玉牒》的记载。就是说,我们目前只能相信乾隆帝的生母就是这位钮祜禄氏。

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真正是母以子贵,早在儿子受到了康熙的喜爱,她的地位就逐渐提高,在雍正朝被封为熹妃、熹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乌喇纳拉氏和年皇贵妃。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九月,乾隆帝继位,被尊为崇庆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打这以后,十分孝顺的乾隆帝让母亲的后半生享尽了富贵、尊荣和天伦之乐。凡帝游必奉母行。乾隆帝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生活在乾嘉年间的礼亲王昭梿,在他的名著《啸亭杂录》中有一条乾隆帝“孝亲”的记载:“纯皇侍奉孝圣宪皇后极为孝养,每巡幸木兰、江浙等处,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养。后天性慈善,屡劝上减刑罢兵,以免苍生屠戮,上无不顺从,以承欢爱。后喜居畅春园。上于冬季入宫后,迟数日必往问安侍膳,以尽子职。”可见,孝圣皇后确实享尽了人间的清福,是清代皇太后中出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皇太后。他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

而钮祜禄氏的大寿就更是不得了的盛况。其规模之大、场面之隆重,花样之新奇,耗资之多,堪称清代之最。而且每次都要为皇太后加上徽号,举行隆重的上徽号礼。每逢整寿庆典都要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由朝廷亲近重臣组成万寿庆典处,正式庆典活动持续多天。

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钮祜禄氏六十大寿,乾隆特地将咸安宫加以改建,起名为寿安宫,还把清漪园昆明湖以北的翁山,改名为万寿山;又在万寿山的圆觉寺旧址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今排云殿)。

乾隆二十六年,钮祜禄氏七十大寿,更是一番扩建,修饰一新,从畅春园到紫禁城张灯结彩,一路上每隔数十步就是一个戏台,上演各种戏曲。全国各省送来祝贺的礼品更是堆成了山,房子大小的蟠桃、绢布做的山峦等寓意深刻的礼品多的不计其数。

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钮祜禄氏迎来了她的八十大寿。这次祝寿比往年更隆重。正值乾隆朝的鼎盛期,这次祝寿收到的寿礼,诸如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象、玛瑙、水晶、玻璃、琺琅、彝鼎、赩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诸外国珍品等等,不计其数,看看当时的精彩描述:

“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构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干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

乾隆曾激动地赋诗:“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谁曾见此景!”这次太后大寿中,乾隆还普免全国钱粮,以示普天同庆。

子孙孝敬、照顾细致,使得老太后不仅保养得好而且心情好,所以在八十多岁时依旧“动履康强,不烦扶掖”,身体是很好的。

钮祜禄氏虽然是八十六岁的高龄去世的,但乾隆仍然是悲痛万分。他以无比哀恸的笔触写诗云:

奉时行庆期慈豫,抢地呼天弃藐躬。

讵数姒任称古季,由来尧舜号宫中。

八旬六寿尊荣享,四十二年色养空。

夫复何言吾罪耳,痛心泥首眄苍穹。

祜祜禄氏是大清王朝历代皇太后中最长寿的一位,历经康熙朝中期到乾隆朝后期三朝,亲眼目睹的大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

我们从孝圣宪皇后一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她顺顺利利的从格格,上升到妃,再到贵妃,再到皇太后,不能不说是母以子贵的结果,在整个清朝,如孝圣宪皇后这样有福之人是再无第二个了。

史上亦无纯元皇后

近年来播出的宫斗戏,给观众一个印象,大清后宫云集着众多如甄嬛一样的女子,年轻貌美,整天排队等待皇上的宠幸。除此之外,她们还要胆战心惊地周旋在妃嫔之间。对她们来说,保命的唯一方法,就是怀得龙种、母凭子贵。

剧中,雍正初见甄嬛,就被她吸引。原因是,她长得很像现任皇后的亲姐姐,即已故的纯元皇后。对此,史学家表示,历史上雍正只有一个皇后,并无纯元皇后这个人。是的,雍正皇帝的后宫有皇后乌喇那拉氏和钮祜禄氏;贵妃有年氏、耿氏;妃有李氏、刘氏、武氏,从来就没有纯元皇后。

而剧中的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是纯元皇后妹妹,太后表侄女,端庄漂亮,城府极深,表面母仪天下,背后阴险毒辣。后来因为毒死纯元皇后的真相被皇帝知晓,被幽禁于景仁宫。乾隆皇帝登基后,依旧被甄嬛困于景仁宫,仍被尊为皇后,未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翌日在景仁宫中孤独地绝望死去。

在后宫旷日持久的争战里,急躁狠辣者往往最先败下阵来,越是沉稳内敛喜怒不行于色者越是笑到最后。前者如宜修,后者如甄嬛。

剧中的这位皇后宜修虽然母仪天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在这寂寂宫墙里,却得不到丈夫的疼爱,空守着皇后的高位,每日里承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孤苦与寂寞。在她表现出来的淡定之下,是将怎样的悲痛酸楚在日复一日的清冷月光里磨蚀和坚定成淡漠的雍容?这盈盈笑容的背后,又暗藏了多少算计与毒害?后宫之中不乏可怜之人,而这位皇后宜修却是最最可怜的。后宫里的女人不论下场是好是坏,都有过皇上的宠爱,这是一种宫中女人;而没有受宠过的也有孩子,这也是一种宫中女子;既没有宠爱也没有孩子的也都等到皇帝驾崩那日等来了平安,这还是一种宫中女子。就算是被当做政治牺牲品的端妃,皇帝出于内心愧疚也会补偿。而唯独宜修这个后宫里最尊贵的女人却一无所有。从来不曾得到宠爱,也没有孩子,甚至她也没有善终、平安,所有的愧疚怜惜,皇帝也从未给过她。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史上真实的非戏说的这位皇后情况吧。她本为雍正帝的第一位皇后乌拉那拉氏,在她之前并没有什么纯元皇后。她是内大臣费扬古之女,生于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她是雍正帝在藩邸时候的嫡福晋,按照标准的皇子娶妻的仪式将她迎娶进门的。1723年,雍正帝继位以后,又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将其封为皇后。据记载,她是有清一朝中第一位将藩邸福晋正位中宫的皇后,此前的康熙朝等,都是皇帝登基以后从显赫家族中选后;于是这也成为后来的许多皇帝所效仿,例如后来的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也都是将自己在藩邸时的福晋册封为皇后。

册立皇后的第二天,雍正皇帝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进表祝贺;雍正皇帝颁布诏书诏告天下,并且施恩大赦;同日,皇后乌拉那拉到皇帝前面行礼谢恩,回宫后接受嫔妃、公主、福晋等等所举行的庆贺礼。

乌拉那拉氏在宫中当了近八年的皇后,为人温和恭敬,安守本分,雍正九年去世,时年51岁。由于她的娘家在朝中并不显赫,所以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十分有限,但是我们从雍正帝在她去世后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雍正帝与这位皇后有很深的感情:“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父皇之命,在我当亲王的时候,便嫁给我了。婚后四十余年,夫妻感情相融,她为人极好,孝顺恭敬,四十年如—日。”

当时雍正帝虽然刚刚大病初愈,但是还是坚持要亲临合殓,大臣们怕他触景增悲,纷纷谏止,雍正皇帝只好服从,亲上谥号为孝敬皇后。

四十多年的结发之妻转眼间阴阳两隔,我们可以想象出雍正帝当时悲痛苍凉的心清。哪怕后来在他的生命中又出现了多少的美丽女人,乌拉那拉氏也是他永远都无法忘怀的人。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剧中很多情节设计其实是参照了史上的一些事。甄嬛可以说是历朝后宫女子各种命运——或悲或喜或好或坏或成或败——的一个集大成者。

剧中,甄嬛一度离开皇宫出家为尼。历史上,武则天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唐太宗过世后,按照唐朝的规定,她被派到感业寺做尼姑。数年后,幸亏唐高宗钟情于她,才重回宫廷。这可能是《甄嬛传》仿照其经历而撰写的。

剧中,甄嬛作为弘历的母亲被封为圣母皇太后,这一剧情则是明显参考了孝圣宪皇后的故事。史上,孝圣宪皇后在雍正尚未登基时就做了他的福晋,之后生下弘历。雍正登基,她被封为熹妃。皇后去世,她又晋升为熹贵妃,执掌后宫大权。不过,直到雍正离世,她都没有被封为皇后。弘历登基,她母以子贵,成为皇太后,死后被儿子追谥为“孝圣宪皇后”。

深宫里苦苦挣扎

虽然甄嬛是虚构的人物,但围绕她展开的后宫故事,又和历史有多少联系呢?这还要从选秀说起。

剧中,甄嬛虽在选秀之列,却不想嫁入帝王家。作为朝廷重臣之女,她和从穷乡僻壤来的秀女安陵容相识,并结为好友。选秀当日,她被皇上看了一眼,就直接入选,进入后宫。

看到这里,观众要问了,选秀是强制性的吗?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参加皇族选秀吗?皇上三年才挑一次老婆,程序就这么简单?其实,真正的清朝选秀,有着严格的流程:凡是旗人出身、年满14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没参加过的,一律不准结婚。

而甄嬛以十七岁的年龄才入宫,其实不符合当时的真实,这样的年龄,在盛行十二三岁即出嫁的女孩子早婚的清代,甄嬛的这个年龄其实很显大了,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代的贵族女子出嫁年龄基本是十二三岁。如果是十七岁,一般都是二婚了,比如董鄂妃。

选秀的标准很严格,过程也很漫长。最初堪称海选,皇上、太后、皇后以及若干女眷都可以当评委。在众秀女中,被看中的,直接留牌,进入复赛。没被看中的,直接撂牌,淘汰出局。这样的筛选,有很多轮。一般进行到最后,只能留下几个人。在这期间,秀女们还要接受内科、外科等各项体检。

入宫之后,甄嬛被封为“莞贵人”,众人纷纷曲意逢迎。好友安陵容被封为“答应”,则受尽了欺凌。

《甄嬛传》中,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显露了后宫等级待遇的差别。

据史学家介绍,秀女入宫后一般封为答应,然后逐步晋升。清朝后宫有皇后(1名)、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宫女9个等级。其中,贵人以下身份地位比较低,不限人数。答应的地位仅高于宫女,而且还要承担内宫的劳作。居住方面,嫔以上才有专房,分居东西十二宫。贵人以下,只能随居东西各宫,充当妃嫔的使女。除此之外,等级不同,穿衣、吃饭、用具、月俸等各方面的待遇差别也很大。

在等级如此森严的清朝后宫,宫女尚有退役出宫之日。而对于被皇上选中的秀女来说,却是一入深宫到白头,终老于皇家大内。

无法着陆的母爱

既然出宫无望,这些女子就要想办法熬出头来,能否生个孩子以及生了几个孩子,是衡量她是否受宠的重要指标。

甄嬛有幸受宠,以其首次怀孕为标志,这引起了妒忌。在《甄嬛传》中,后宫种种阴谋里,迫使对方流产也是阴险招数之一,其导致流产的方法之多,让人吃惊非小。而利用有活血通经催生下胎之效的麝香,让女子或流产或早产或不孕不育,则是伤天害理了。甄嬛中招了,因误用含有麝香的舒痕胶而流产。为了自保,她将有催情功效的“暖情香”放到仇人寝宫,导致对方也小产。

而重又回到后宫的甄嬛第二次在这方面中招了,暗恋十七爷的叶澜依迁怒甄嬛,放猫害她动了胎气而早产。这样的情节设计与细节展现,也是参照了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中潘金莲用此阴险心计害李瓶儿母子。

而当这些后宫女子终于破除千难万险生下龙种后,往往不能亲自抚养孩子。甄嬛的女儿交给敬妃照料,曹贵人的孩子被华妃抱走。这样的事,都是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因为清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规定妃嫔的亲生孩子必须交由他人抚养。除非特定节日,母子之间很少有机会见面。这方面,清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和他的母亲,前面我们讲德妃的故事时,就特意讲过,雍正帝从小被过继给贵妃佟佳氏抚养,直到12岁才回到生母德妃身边,以致母子间感情淡漠。清朝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同治两位皇帝,他们与自己生母的感情,都非常淡漠。而这很大程度就是这种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

揭密果亲王

甄嬛本无意入宫,可绝世容貌与过人才情却注定她不可能被撂牌子,这个注定一生都是胤禛的女人,而这也注定了她悲剧的情感历程。原以为胤禛是她的“良人”、原以为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原以为自己一番情意得一眷顾,却不过是别人的替身;梦中深情的呢喃“莞莞”,代表尊贵的封号“莞”,其实不过是一场谎言,像那毒药表面的糖,不过是用来掩盖真相的甜蜜。美梦破碎的一瞬间,她如落冰窿:一心痴爱却换来皇帝的绝情,真心相待却得到姐妹的背叛,还有突如其来的家人的苦难!

心灰意冷的甄嬛被迫离开刚诞生的女儿,在清冷苦寒的的寺庙内,默默地用孤寂的时光来安抚自己支离破碎的心。直到遇到了温润如玉的允礼,即使抗拒,即便逃避疏远,却仍然忍不住在那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扑入他的怀中。用一颗不完整的心,静静感受他的柔情与呵护,享受着平静而幸福的时光。张开双臂,你的怀抱,是我最踏实安稳的去处。

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噩耗让甄嬛在生不如死的痛楚中,为了保住他们的孩子,她如同武则天一样,选择重回深宫。

当尘埃落定,允礼突然出现,甄嬛只能在命运的捉弄里,用泪水与伤痛来缅怀他们之间的一切。可最终幕落人亡,再大的权势又能换回几分快乐与甜蜜?

果郡王允礼:康熙最宠爱的皇十七子。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真心地爱甄嬛,却无奈地娶了浣碧、孟静娴。他表面上自由自在,人人都以为他**不逊却不解风情,谁知他难与心上人相守的伤心与无奈!?雪夜,树下,初见甄嬛,折服于她的清丽出尘。宫阙重重,他只能看着小像,一曲长相思,独自叹息,是的,他愿意一心一意守护她,即使她永远不知。最深沉的爱,不是你侬我侬缠绵缱绻,而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好在上天不薄,庵中相依相伴的那段岁月是他今生最美好的日子,虽然纵马奔驰两个时辰只为看她一眼。然而世事难料,有一天,他要亲自将自己的心上人再次送进那个笼牢,看着她再度以尊贵的身份,成为皇兄的女人。他尊重她的选择,继续做一个事事漫不经心的皇弟,并且与她的妹妹相敬如宾。他愿意为心上人付出一切。甄嬛为他生下一对龙凤胎公主灵犀和六阿哥弘瞻,而果郡王为了保护甄嬛,不惜喝下雍正所赐的毒酒,早逝了年轻的生命。刻骨铭心的相恋若是注定不能相伴相守,那么能够死在爱人的怀中,也是幸福的。

这段凄美的故事,其实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史上根本没这档子事儿。

清史上确实有个六阿哥叫弘瞻,不过其生母是谦妃刘氏。后来,雍正帝把他过继给果郡王。

允礼死于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时年四十二岁,并不是雍正年间死的。允礼是乾隆元年十一月患脚疾,他是病死的,而非毒死。

解密雍正气死说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政绩卓然。时年58岁的雍正皇帝胤禛于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在圆明园猝然去世。他是突然去世的,而他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

电视剧《甄嬛传》关于雍正皇帝的死是这样安排的:叶澜依给雍正皇帝服下了所谓长生不老的金丹。弥留之际,甄嬛一个人伴驾,她将所有真相讲给雍正皇帝听,致使雍正皇帝急火攻心,一下子就气死了。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等记载说: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算急症。可记载的只是雍正皇帝的突然而死,却没有说明死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认为雍正皇帝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

这种说法在民间最为流行。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说到了雍正皇帝遇刺身亡的内容。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为报血海深仇,就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那一天,就乘机砍掉雍正脑袋。

还有一种说法,说雍正皇帝是被宫女用绳子缢死的。

清末民初的柴萼稗官野史《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宫女们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在一个雍正皇帝睡熟的机会里,用绳子缢杀的,不过,在气将绝时,又被救活了。

其实,史上倒是有一个这样的真实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明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皇后赶到,忙解开帛绳,见明世宗几近气绝,于是她急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杨金英等被处以最为残酷的刑法——磔(zhé)死,也就是说她们被千刀万刮后又把骨头也剁碎了。

很显然,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就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再有一种说法,认为雍正皇帝胤禛是被《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据霍国玲、霍纪平姐弟二人通过《脂评》透出《红楼梦》背后隐藏着一部清宫秘史。而林黛玉的真名叫竺香玉,而金陵十二钗其实全部是竺香玉的分身,也就是说,竺香玉一个人就是金陵十二钗;自然曹雪芹就是贾宝玉了。

宝黛相恋相爱,这是谁都知道的事。但结果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难舍这段情,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当然也纯属编造,完全不可信。

首先说竺香玉的皇后身份。大家都知道在雍正皇帝生前,他的皇后只有一位,那就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的这个女儿,早在雍正皇帝为皇子时,就由康熙皇帝册封为嫡福晋。雍正元年,晋升为皇后。她是在雍正九年时病死的,而雍正皇帝比她晚死了四年,显然绝对不可能是她下的毒手了。并且史料表明,雍正皇帝与他这生前唯一一个皇后的感情很好,她是宁死也不会杀雍正的。

另外,雍正皇帝身边根本没有竺香玉这个人,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她的身份是熹贵妃,敦肃皇贵妃年氏是年羹尧的妹妹,死于雍正三年,其他有名有姓的妃嫔也无一人姓竺叫香玉的。

也有人说雍正皇帝是服丹药中毒死的。

雍正七年,他得了一场大病。就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的医生及道士,“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后来李卫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再后来,贾道士被处死。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件经雍正皇帝亲笔修改过的上谕,谕旨用语直白:贾士芳的“按摩之术”、“密咒之法”,起初确实是“见效奏功”。可是,“一月以来,朕躬虽已大愈,然起居寝食之间,伊(指贾士芳)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其调治朕躬也,安与不安,伊竟欲手操其柄,若不能出其范围者。”

至此,揭开了贾士芳获罪的真相,原来这个道士利用“按摩”“密咒”等方术,逐渐控制了雍正皇帝的健康,让他舒适便舒适,让他难受便果然难受。贵为天子,怎能受他人摆布?雍正皇帝一旦察觉到贾道士在操控他,那这问题可是很严重,遂刻不容缓地处理此事,将贾道士斩立决。

此案发生后,雍正皇帝极力为李卫开脱,说李卫当初推荐时已经声明不知道贾某的底细,只是将所见所闻奏报上来,尽无隐之忠诚,因此只可嘉奖而无过错。这就给那些已经和将要推荐道士的大臣们吃了定心丸。

雍正对道士、丹药极有兴趣,他继续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灵丹妙药给他长生不老。

雍正刚死,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烧炼的丹药致死有关。近人金梁(息侯)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杨启樵教授认为雍正是“服饵丹药中毒而亡的”。 雍正皇帝,可算得上是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雍正皇帝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暴亡。再加上雍正皇帝平时不注意保养,酒色淘空了身体。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雍正是中风而死的。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风有问题。有很多研究者发现,雍正皇帝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慢性病。比如说中风。当时朝鲜有一本书,叫《承政院日记》。这里面就记载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风极为糜烂,叫沉**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动者久矣。这句话解释一下,“自腰以下,不能运动者久矣”。

甄嬛的职场生存哲学

我们在这部热闹的清宫戏外,不妨用现代职场的角度,来解读一下甄嬛是如何脱颖而出,从一个职场新人、初级专员,而晋升成为位高权重的CEO的。

第一招:学会深藏锋芒

后宫的嫔妃各有各的优势,或者风情万种,或者美貌绝世,或者巧舌如簧心机深似海,或者背后有强大的家族力量。

甄嬛以秀女身份入宫,因为不谙世事,初进宫时与好友眉庄、陵容结成一派,但因未得皇帝之宠,自身根基不足,在皇后和华妃形成的两派间频频被辱,几度险些丧命,不过她很快学会保护自己,将锋芒全部隐藏。

新人都会引起老员工的嫉恨与打压,这是职场的一个不变定律。此时的新人只有低调才能生存。

甄嬛进宫的时候,属于职场小清新,只有单纯的天真梦想。她容貌清丽,与已故皇后容貌接近是她最大的优势,而性情温和宽厚、与人为善是她能够生存的秘诀。

职场新人要单纯清新才能得到认可。

那么今天的女性,当然也不仅仅是女性,菜鸟身在职场也是如此,初来乍到的新人,最要不得的就是锋芒毕露,每个菜鸟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深藏锋芒,就如同甄嬛一样,韬光养晦以图后谋,不要奢望太珍稀的东西,得此失彼,这是辩证法证明的永恒真理。

但仅有清新,阅人无数的皇上不久也会厌倦,这样的女子无异于一个花瓶,没有味道。甄嬛很快就开始展露自己的深度了,她不仅与皇上有共同语言,成为皇上的解语花,还会诗词调情,且舞艺超群。这就是专业的力量。初入职场,专业性通常是新人的制胜法宝。

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自知自明的情况下,时刻保持清醒和超然,方得大自在。不论权位高低,对周围人全部一视同仁,善结贵人,拓展人脉,即便对那些欺负人的家伙,也要做到能忍住抱怨和怒火。善待自己的同时也要善待敌人,毕竟他们都陪你走过短暂的人生。当尘埃落定,孤身一人时,那种落寞惨淡,还不如刀光剑影的日子来得充实。

第二招:理顺上下级 程序不能乱

在理顺上下级关系方面,请看,初入后宫职场的甄嬛,她是怎么做的呢?饱读诗书的她极会揣摩圣意,虽然说后宫妃子不能议政,但她以史观今,在雍正帝面前取得了好感,当那些嫔妃由于威慑皇帝的权位而丧失天性的情况下,懂得对皇帝用“夫君”的平常称谓拉近夫妻感情,利用自己前期结下的后宫好人缘,斡旋在皇帝(上司)、待嫁女奴(下属)、华妃娘娘(对手)、好姐妹安陵容(合作伙伴)之间,游刃有余。

女人最好还是美貌与智慧兼得,如果必须选一个,那还是选智慧吧。但凡聪明的女子,即使没有倾城之貌,气质修养也能不错。

第三招:懂得进退 收放自如

请看,进宫后的甄嬛做得很成功,她晋升为妃子,成为了下人们的好主子,嫔妃间的好姐妹,皇帝最值得信任的爱妃,好人缘让她在后宫中混得风生水起。但在册封礼上,遭皇后陷害的甄嬛,居然误穿了前任皇后的衣裳,引发皇帝盛怒,被降为贵人,而且还连累了娘家,甄家爵位被削。面对沉重的打击和困境,甄嬛是这样扭转危局的:首先,她自请出宫礼佛,远离纷争。走一步退三步,在职场也是常有的事情。职场难免会遇到瓶颈,会有上级频频出昏着。此时,退后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接着,等到脱离了对手视线后,她又不断利用个人关系,将自己的近况传给皇帝。最终,甄嬛利用皇上心软,达到赦免其罪,从而风风光光地被召回皇宫。

上升到高层,更需要战略,但实质上的工作并不多,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最大的事情,工作主要是务虚,这一层次最需要的是心机与算计。越是高层,利益越大,争夺越激烈,如果心机不够,是绝没有生存与发展机会的。

甄嬛深谙此理,复出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了足够的仇恨、足够的心机、足够的牺牲精神,她要复仇了。正是这样的决心,使她成功地成为CEO。

根据职场规则,最终能够成为CEO的人,不完全是凭能力,而是凭着有目标、有决心、有掌控人的手段。所以,是否能够战胜自己,智谋是否足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最终走到制高点。

人在职场飘,哪能不挨刀?有一个阶段的甄嬛就像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职场人士,常常会遇到的情况一样,往往就是在一帆风顺时,一不小心就犯下了大错。而面对困境,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向上司哭诉或死命求情,消耗精神过大,结果却又适得其反;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暂避风头,暂且离开,并不代表永别,而是为了能华丽地回归,浴火重生才是真凤凰。

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要为自己留好退身步,做事要留有余地,懂得进退,才能收放自如。

甄嬛的制胜法宝是什么

毫无疑问,甄嬛的胜出是因为她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甄嬛,解读她为什么能得到皇帝的宠爱?答案不是美貌那么简单,因为美貌是后宫嫔妃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的,算不得核心竞争力,她的优势在于本性的善良,以及愈挫愈勇的战斗精神,而才华的出众更是她制胜的法宝。

甄嬛很美貌也很聪明,她是一个秀外慧中的男人理想型的女人,她遇事能做到冷静沉着地处理,无论多么艰难复杂的局面,也不自怨自艾,更不埋怨苛责他人。遭到皇帝冷遇和失宠,现实生活的艰辛和残酷无情迫使这名弱女子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径。冰天雪地中的翩翩蝴蝶,甘露寺的祈福,凌云锋上的再次相遇,莫不是精心策划与安排,一击中的,重获恩宠。她的成功上位,是必须要有极高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害怕挫折与打击,消极逃避,不敢直面挑战,不能持之以恒,是断断成不了事的。

很多时候,现代职场中的我们不缺乏聪明才智,不缺乏专业知识,我们缺乏的是顽强的意志力和恒久的坚持,缺乏的是一种愈挫愈勇的战斗精神,缺乏的是一种勇于担当的负责任态度,缺乏的是一种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缺乏的是一定要办成事办好事的执着与坚持。

而才华的出众更是她制胜的法宝。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何三千宠爱在甄嬛一身,那是因为唯有甄嬛,既能与皇帝风花雪月地谈论诗词,又能纵论古今国家大事,且兼针贬时事。甄嬛的满腹诗书,成了两人沟通的硬件基础。她以心思的玲珑,触动了他的心灵按钮;他的话,她最懂;他的心思,不必讲出来,她就能猜得到。就这样,俩人同频共振,纵使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全身心地折服于她。既是红颜,又是知己,更是亲密爱人,如何能不怜她,惜她,爱她,信任她,又如何能离得了她?

甄嬛的不可思议之处

甄嬛结局时,思想和行动呈现出南辕北辙的不可思议处。

此时,行为上纯洁和滥情同时并存的甄嬛一改淡泊不争,她开始什么都想要了,爱情、权力、名分、家族利益。甄嬛曾经的活泼单纯明丽可爱纯情却找不到了。

甄嬛选择回到皇帝身边。一则和王爷结婚根本不可能,二则自己从来不想过一种平淡却没有保障的生活,假如她嫁给王爷,王爷因此而被削爵,甄嬛随着王爷吃苦流浪,生活困苦忧虑,这是甄嬛万万不可以接受的,她处心积虑的要帮助远在宁古塔的父母回京就是证明。

《甄嬛传》演到最后,我们说,大坏蛋皇后自然不是好人,华妃不是好人,安陵容也不是好人,但问题是,此时的甄嬛还是好人吗?

请看,这时的甄嬛都干了什么?为了扳倒皇后,不惜使自己流产,以嫁祸给皇后。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维持甄嬛完美形象的预设前提,那就是温太医的诊断:甄嬛身子弱,孩子是保不住的。所以,甄嬛“牺牲”一个必定无法成活的孩子来陷害皇后,也不算是道德上的过失与不足。但如果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胎儿能否保住能否成活,对现代医学来说,也很难确定,温太医更是不能确定的;就算孩子真的无法成活,由一个做母亲的,自己弄死了,甄嬛也算不得好人。皇后为此非常委屈,她说这是甄嬛学武则天掐死自己女儿的做法,也打算来陷害她成王皇后呢。甄嬛为了提升计,不惜把自己孩子作为工具,她此时比起坏皇后又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曾经小清新、单纯无邪的甄嬛,从自卫到腹黑,她的转变是巨大的,在她终于学会了使用权谋勾结、陷害、指鹿为马,干掉了坏皇后,她自己也随之变成了另一个大坏蛋。

《甄嬛传》的广告词是“宫庭版的杜拉拉”,是一个职场励志故事。从积极的角度说,那是后宫版的“狼图腾”,女人就要学会狠一点儿;从消极的角度说,宫斗的腥风血雨里,没有一个好人了,甄嬛的成功就是注定了她将成为下一个坏皇后而已。

斩断情丝心犹乱

千头万绪仍纠缠

拱手让江山

低眉恋红颜

祸福轮流转

是劫还是缘

天机算不尽

交织悲与欢

古今痴男女

谁能过情关

——《甄嬛传》片头曲《红颜劫》

史册缓缓展开,无数后宫美人向我们走来,有的温婉,有的艳丽,有的纯真,有的机变,她们的人生或大悲或大喜,或是甜的、酸的,或是辣的、苦的,或是痛的、伤的,或是宏大的,或是微小的,但无一例外的是,她们的人生是寂寞的,寂寞复寂寞。

无论是怎样的风华绝代,最终也如烟花一般,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一代新人换旧人,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泣。

在史册之外,我仍然是不寒而栗。热播的《甄嬛传》中,那明艳的服饰,那姣好的容颜,却总是在变幻莫测的风云突变中,痛不欲生,无力自主,最终只能涕泣大梦归,汇入权力大流中,再精彩的过程,结局也不过是揭晓出女人的命运悲剧。

秋风秋雨寒秋月,谁知嫁入帝王家。

红颜多妒诼纷纷,空将心事付落花。

谁知惜残红,浮世大梦春闺人,

寒夜香散一幽魂。

若得雪中送炭来,

任是冰雪也心温。

不言凄凉说天凉,罗扇久闲尘。

金风玉露难逢,长门悲怀长羡春。

岁岁花开哪来赏花人,

空付疏篱好青春。

一眸春水兰花指,

一颦一笑本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