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义乌募兵

罗龙文在酒席上听到赵文华对戚英表示不满,暗自高兴问道:“朝廷让戚英组建团练戚家军,戚英准备在哪里招募士兵?”

赵文华不假思索道:“我猜他会留守台州城收税,在台州宁海地区招募兵员组建团练。”

罗龙文笑道:“我了解浙江的风土人情,要是让我组建团练呀,我会选择在义乌一带招兵,那里民风彪悍适合招兵。

台州宁海地区富庶财税又丰厚,怎么可以交给戚英留守,应该交给才高八斗的赵大人您管辖才对。

那种穷山僻壤民风彪悍的地方才是戚英该去的地方。”

赵文华点了点头同意道:“台州宁海地区富庶不能白白交给戚英收税,得想办法把他赶到义乌去才对。”

贾银高兴道:“大人是他的上官,调走他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赵文华摆头道:“没那么简单,戚英现在是浙江都司佥事又是参将,职责是收复宁绍台三地,只要他想呆在台州城,我是调不走他的。”

罗龙文听后由喜转忧,担心赵文华调不走戚英,没想到贾银出主意了。

贾银笑道:“大人谦虚了,台州城已经收复,戚英不应该逗留台州城,应该去想办法收复宁波城,把他从台州城赶走才是合情合理的。”

赵文华摆头道:“不,不,我没办法。”

贾银急得要哭:“大人,我再不升官就要回金陵了,我这辈子就再也见不着大人您了。”

赵文华叹气道:“好吧,我就试试看。”

罗龙文好奇问:“大人有办法调走戚英?”

贾银笑道:“大人当然有办法,这点办法都没有,你是不是小看大人了。”

罗龙文吓得摆手道:“不敢不敢,我哪里敢小看大人,我是想知道大人真的能调走戚英吗。”

赵文华不紧不慢道:“那有何难,给他穿双小鞋子,让他住在台州城呆得不舒服,自然就乖乖地走了。”

“哦?”罗龙文似懂非懂,“这叫穿小鞋?能逼得走他吗?”

贾银捂着嘴笑道:“大人说能逼他走就能逼他走,因为不合脚嘛。”

三人欢喜不已喝得大醉。

且说戚英的官职为浙江都司佥事,不管台州城同知的官位空缺不空缺,戚英都能以浙江都司佥事之职管辖台州城,统领宁绍台三地的军防。

戚英坐在府衙的官位上,位子还没坐热,还没来得及招募戚家军,赵文华的官令就来了。

赵文华是两江总督,但无权强令戚英去哪里驻守,因为戚英的职责是收复宁绍台三地,朝廷给予了他自主活动的空间。

虽如此,赵文华作为两江总督,在特殊情况之下,还是有权力调派戚英平息民斗的,强令他留在民斗地方。

于是赵文华制造了矿场民斗事件,然后一纸官令送到了台州城,命令戚英赶去义乌县平息民间矿场械斗。

原来义乌县有个矿场涉及到了两个镇民众的利益,双方因利益纠纷时常小打小闹。

平常有官府调节利益分配,双方的利益维持着平衡,两镇人之间基本保持着和平相处状态。

赵文华这次故意偏袒一方利益,引起了另一方的强烈不满,进而引发了两镇矿民七千人规模的大械斗。

戚英看到了赵文华的官令,毫不犹豫带兵赶往义乌械斗现场。

他发现义乌民众在械斗中表现勇猛民风彪悍吃惊不已,义乌矿民勇猛好斗的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力士吴惟忠和乡野彪汉陈大成打得不可开交。

朴刀,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它的刀身厚重,刀背高耸刀刃锋利,象征着坚韧和力量,使用者吴惟忠拥有足够的力量和敏捷。

而短枪是一种灵活的兵器,它的枪身轻盈枪尖锐利枪尾带钩,象征着敏捷和智慧,使用者需要有足够的机智和果断。

两人的身影在阳光下交错,两人的招式各异却都充满了威力,刀光枪影如同两条蛟龙在空中翻腾。

吴惟忠刀法刚猛,刀法犹如狂风暴雨,横扫千军,每一刀都带着沉重的压力,让人无法抵挡,每一刀都带着雷霆之势,仿佛要将大地劈成两半。

陈大成的短枪敏捷灵活,犹如灵蛇出洞,迅疾无比,每一次攻击都带着出其不意的威力,让人防不胜防。

在这场决斗中,两人的招式越来越快,越来越狠。他们的每一次攻击,都充满了力量和技巧,让人看得目不暇接。他们的每一次闪避,都充满了灵活和机智,让人叹为观止。

在激战中,陈大成突然变换了招式,他用短枪的枪尾,瞄准了朴刀的使用者的刀背。这一招,既出乎意料,又恰到好处,让吴惟忠无法躲闪。

然而吴惟忠并没有退缩,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用尽全身的力量,硬生生地挡住了短枪的攻击。

这一刻,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他的眼神在空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枪尖对刀背,双方互不退让较劲着。

戚英一枪劈开了两人的兵器,两人都震得后退两步立定。

戚英抱拳解释道:“两位好汉何必斗个没完,今日我坐东一起喝几碗,总比拉你们去见官好。”

陈大成和吴惟忠看到有官兵赶来,只得停止了械斗,跟随戚英去帐篷喝酒。

两人得知到来的将官是台州大捷的戚将军后敬佩不已,愿意服从戚英的调解。

戚英调解好双方的利益冲突,两镇的矿场纠纷被他化解开了。

赵文华听到戚英这么快就平息了矿民械斗,担心戚英回到台州城,急忙又下一道官文,命令戚英驻守义乌矿场维稳一个月再离开。

戚英本想回到台州城,没想到赵文华要他留在义乌矿场,只得逗留在义乌矿场附近维稳一个月,并且在那里建造了一个有防御力的栏栅军营。

赵文华趁戚英离开台州城的时间,保举贾银当了台州城的同知。

贾银上任台州城同知官职后,不经过戚英同意,就下令解散了乡团民兵,两千民兵被他解散回家。

季金不愿意回家,愤愤不平带领两百不愿意回家的民兵赶往义乌县。柴三要照顾老母亲只得回乡了。

这段时间,戚英看到义乌民众身材魁梧民风彪悍,觉得他们是是很好的兵源。

他本想在台州地区招募士兵,现在改变主意了,准备在义乌县招募士兵。不过还没来得及招募,季金带领两百民兵赶到了义乌县戚军军营。

季金向戚英诉苦说,新任同知贾银解散了民团把两千留守的民兵打发回家了,还把和戚英关系要好的副千总们都撤换了,现在整个台州城的兵都是贾银的兵。

戚英一听着急了,离开台州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得赶紧回到台州城去。

戚英带兵赶回台州城,责问贾银为什么解散民兵,贾银当然有理由为自己解释,说道:“台州城已经解围了,民兵不回去好好种田干活,难道要变成刁民?”

戚英辩论不过他只得作罢,于是呆在台州城不想走,因为他要控制物价。

贾银不敢明面上驱赶戚英,但在暗中处处为难戚英。戚英要五更开城门,贾银下令辰时开城门。

戚英打击囤货控制物价,贾银暗中下令奸商囤货,搞得市价混乱民众唉声怨气。

戚英手下还有两千多民兵,贾银派人贴告示,民兵可以找贾大人报名参军,变成正规军享受军户待遇免田赋分屯田。

军户的**力大,民兵都是台州本地人,纷纷报名参加贾银的正规军,被贾银统领。戚英留住的民兵不到四百人。

戚英看到贾银暗中为难自己,不敢对他动武,也没有精力陪他勾心斗角,只好带领三百多民兵离开了台州城来到义乌县军营驻扎。

义乌县知县赵大河热情欢迎戚英。他没有戚英官大不敢为难他,积极支持戚英在义乌县的募兵行动。

戚英心想台州城回不去就回不去吧,就呆在义乌当地招募士兵组建戚家军。

赵文华以为戚英要在台州城收几个月的税收后才有钱招募士兵,现在戚英连台州城都呆不下去了哪里还有钱招兵,只要他招不到兵,收复宁绍台三地就是黄粱一梦,到时他完不成任务官位一定不保。

赵文华自以为算计得很精准暗自高兴,哪里晓得戚英抢了辛五郎两万多两银票,还保管着台宁商会的四万两银票,哪里是差钱的人。

戚英以略高于正式官兵的军响开始招募士兵。季金帮忙招兵事务。

赵文华打听得知戚英居然有钱招兵,气得把茶杯打翻。

和以前当教头时别人作主选兵不一样,戚英这次招兵完全由自己作主了。

他发现在明朝正式军队的兵制中,队伍内部的年龄差距很大,有老、中、青三代同为行伍的军户制,拖累了队伍的战斗力,而且他们一般习惯当地的生活条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调动转移。

这次在义乌招募乡勇,不仅招募争强好斗的两镇矿民,还招募体格健壮长相朴实的农民。

戚英出榜招兵,义乌民众踊跃应募,半个月后戚英招募到了三千义乌兵。

戚家军就此诞生了,招募完毕后,戚英首先对士兵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何为忠君爱国保境安民。

思想教育过后,开始军事训练。

戚英分析义乌兵的特点,看到他们械斗时勇敢无惧但也不爱受约束,开始的时候义乌兵没耐心军训,也不乐意遵守行伍纪律。

戚英针对这个特点制定了军事纪律,编好纪律打油诗,并要求每一位士兵熟背,每天出操前都要朗读一遍军事纪律诗,每天都要进行集体军训,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们变成了集体分子。

戚英不畏艰辛干劲十足,想训练出一支能和倭寇打硬仗的戚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