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锚定大宗商品

处于前线的插曲,暂且不表。

大后方,长安城,主持监国的李恪还在持续着自己的变法。

蜀王府,书房内。

李恪看着长安钱庄的掌柜钱忠,询问道:

“长安士族上个月一共存进多少银子了?”

“回殿下的话,士族们对于在钱庄存钱这件事,表现得十分踊跃。至上个月最后一天,他们已经存进了五千万两银子。”

听到这话,李恪不禁露出一抹冷笑。

他心中暗想道:

“说起来,我记得,后世学者通过史料推测的唐代,白银总量不过三千五百万两左右。”

“然而别说世家大族存到钱庄的钱了,光是我从长安,洛阳两城商贾处收储的量,就不止这个数字。”

“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觉得奇怪。毕竟华夏历史上白银存量最多的带清,可是有着十一亿两的白银,是唐朝的三十倍以上。”

“可若真是如此,那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从唐到清这段时间里,粮食价格暴涨。”

“然而,哪怕考虑到新型高产作物对通货膨胀的抑平作用,白银增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只能说,史书不愧是人写的。史书上华夏唐代三千五百万两银子背后,恐怕还藏着更多的银两!”

至于这银两到底有多少,李恪推测,应该在两到三亿之间!

这意味着,李恪当初利用机械印刷机印刷书籍,收割了士族一百万两的财富。

这些财富看似很多,但对于士族来说,其实并没有到达伤筋动骨的地步。

那一百万两,不过是让他们的日常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已。

只要给他们一两个月时间,他们还是能恢复元气的。

不过这一次,士族虽然一口气在李恪的钱庄存了五千万两。

但这一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反而要比上一次付出一百万两更小。

毕竟上一次他们付出一百万两,是实打实地支出,不仅要不回来,而且还需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拿钱填窟窿。

但这一次不同。

他们虽然存了五千万两银子在李恪这里,但也从李恪这拿到了五千万两的纸钞。

只要李恪的纸钞体系不崩溃,那他们无论是用银两流转资金,还是用纸钞,那都没有区别。

不过李恪还是提醒道:

“士族和商贾不一样,他们和我们存在矛盾。”

“哪怕我将一部分钱庄的利益分润给他们,等我们爆发矛盾,一部分强硬的士族还是会割舍这部分利益,把银子从钱庄里取出来。”

“我们要对这种挤兑行为有所准备,不能在这五千万两上锚定太多纸钞。”

李恪的担忧,包括钱忠在内,他的一众手下也能预料到。

钱忠说道:

“殿下放心,为了预防挤兑,除开印给士族那五千万两以外,我们自己也只继续这些银子,印了五千万两纸钞。”

五千万两!

如果钱忠的话流传到外面,恐怕无论是士族还是商贾,都会吓得心脏骤停。

挤兑的风潮,也会在全国蔓延开来。

然而李恪听到五千万两后,却是眉头轻皱,露出了一丝不满。

他说道:

“让你保守,也没让你这么保守。”

“五千万两太少了,你去通知印钞厂,再印五千万两吧!”

显然,李恪对风险和保守的理解,和普通人不太一样。

在普通人看来,百分之两百的银钞比,已经够烈火烹油,危机四伏了。

但对李恪而言,百分之三百的银钞比,却还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数字。

但这不全是因为李恪贪婪无度。

事实上,李恪之所以有底气一直印钱,也是因为他接下来的变法方向,就是巩固货币,降低挤兑风险。

看着钱忠,李恪问道:

“现在,除开还在建设中的巴蜀银行,长安,洛阳,杭州三地的银行一共有多少钱了?”

听到这话,钱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回禀殿下,截止三地钱庄最后一次交换信息,三地钱庄一共收储一亿一千万两银子。”

“而印刷厂那里,除开印刷了与之相对应的钞票外,还额外印刷了五亿两钞票。”

“这其中,除开一亿两用作推广占城稻的专项贷款,一亿两预备作为推广占城稻的贷款,以及向民间发放的一千万两普通贷款,还剩下两亿九千万两,可供殿下使用。”

两亿九千万两。

这个数字,对李恪来说,暂时够用了。

于是他说道:

“既然如此,那孤就先拿一亿五千万两,作为下一步变法的经费吧。”

听到这话,钱忠的内心有些惊颤。

他是读过李恪的《论通货膨胀》,知道市场上出现大量新纸钞,是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的。

先前推广占城稻的时候,各地钱庄还能秉承着慢慢花钱,不要向市场一次性投入太多纸钞的理念,让通货膨胀维持在一个普通人难以察觉的水平。

但再投入一亿五千万两……

哪怕民间不会因为这些钱发生挤兑,也势必会导致大唐通胀严重,物价飙升。

然而李恪并不担心这些。

他命令道:

“你去安排一下,将这一亿五千万两银子分配成各项不同的低息贷款,分配给改稻为桑,养蚕缫丝,织布贩卖等相关产业。”

“然后规定,凡是从钱庄获得相关贷款者,在还清贷款之前,都必须用纸钞结算相关生意。”

“他们贩卖的布匹的商店,也只能收纸钞,而不能用银子直接买卖!”

听到这项命令,钱忠有些恍惚。

作为长安钱庄的掌柜,他是除开李恪以外,全大唐金融知识水平最高的几个人之一。

然而即便是他,在听了李恪的变法新政后,也只是隐约觉得,这样做有助于稳定纸钞的价值和流通性。

但具体原理,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连声应诺,坚决执行李恪的政策。

事实上,李恪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抑平通胀,维护货币地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像某个漂亮国那样,将货币和某种大宗商品挂钩。

二,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要商品生产速度能够赶上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也能压下去。

而在古代,丝绸布匹,就是这个世界的大宗商品。

李恪通过将纸钞和布匹挂钩,并用发放贷款的方式,鼓励相关行业生产。

无疑是一种双管齐下的策略,能够大大增强纸钞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