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债权转股权

“这真的是我们认识的马吗?就算是汉武帝的汗血宝马,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这马简直就是天马!如果这些马真能在我大唐繁育,十年之内,我大唐骑兵将战无不胜!”

“我现在觉得,这一百万两花得虽然贵了,但也不是那么离谱。幸好蜀王殿下将这些马及时买下,不然只怕大唐就要和这等神驹失之交臂了。”

朝堂之内,议论声接连不断。

听到这议论声,许多刚刚准备对李恪发难的官员面色煞白。

这大食马的品相,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想象。

看着一群武将兴奋的样子,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再说李恪买马买错了,这些傻才非手撕了自己不可!

在场士族文官们明白,对于李恪花钱买马的正确性,他们已经无法指摘。

但是,他们毕竟在这件事上亏了不少钱。

想让他们给注定成为战马的马匹花钱?

门都没有!

想到这里,文官们开始转从其他地方发难。

只见魏征再一次说道:

“殿下,这买马自然是好的,但您也不应该用这种方法筹集资金啊!”

“您如果真的缺钱,大可以和我们说一声,一百万两现银,咱们筹一筹,还是能拿出来的。”

“你用骗的方法筹钱,不仅不成体统,而且还让我等心寒啊!”

听到这话,李恪还没说什么,程咬金就率先开口了。

“魏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合着如果把话说清楚,你们这些文官真会给钱呗?”

一旁的尉迟恭也附和道:

“没错!别以为俺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怎么让你们掏钱啊?”

这时候,秦琼也学着文官平日里的模样阴阳怪气起来。

“嘿嘿!如果各位觉得这钱你们花的心疼,大可以将一部分书卖给我们嘛!老夫听说那一批书里面,有孙子兵法。正好老夫也买一本回来看看。”

听到这话,在场士族文官恨得咬牙切齿。

虽然军事贵族平时也有不少人读书,尤其是兵书。

但他们看书都是从实用出发。

因此,购买漂亮的书收藏,那纯粹是他们这些士族文官才有的爱好。

有这个原因在,这些军事贵族都没有在这次事件中蒙受损失。

就算有人买了一本孙子兵法,那也不过三十两银子的事情。

比起他们几十上百本的买书,可谓是九牛一毛!

不过看着这些文官打算开骂,李恪却觉得差不多了。

自己还有下一步计划,准备实施。

如果让这些文官骂下去,恐怕接下来的计划,不会太顺利。

于是他说道:

“诸位大人,孤之前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

“你们的损失,孤自然会赔偿。只不过孤现在确实没钱了。”

“但孤有一个办法,能够赔偿你们的损失。”

听到这话,文官们一下子冷静下来。

虽然他们现在憋着一肚子火,但毕竟钱财才是要紧之物。

没必要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承受更多损失。

于是,房玄龄率先开口,学问李恪:

“不知殿下有何办法,弥补臣等损失?”

“倒不是说臣等心疼这钱,只是这事情不符体统。您就算要钱,也得把钱还回来,然后咱们再讲讲道理,看情况认捐不是?”

房玄龄的话,说的十分漂亮。

就好像一众文官真的只是在乎程序。

只要李恪把钱还回去,他们还会给钱一样。

但李恪相信,一旦自己给了钱,这些厚颜无耻的文官肯定会说什么“我们本来是愿意给的,但殿下您这做法实在让人寒心,所以其他人爱给是他们的事,我不想掺和你的事情”之类的言论,拒绝把钱交给李恪。

因此,李恪断然拒绝房玄龄的提议,并说道:

“不必这么麻烦,各位想要赔偿,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你们愿意将这债权,转化为股权即可!”

股权?

听到这话,房玄龄试探性地问道:

“可是股票的股权?”

对于股票,大臣们并不陌生。

在李恪阐述自己改革内容的变法细则开篇里,他就说明了大唐关于建设完善金融制度以及股票融资平台的必要性。

因此,即便在此之前,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过股票这个概念,但众人还是对股票有所耳闻。

面对房玄龄的疑问,李恪点点头,说道:

“没错!”

“孤的机械印刷机生意,预计今后每年,都能赚个三五十万两。如果以中间值,也就是每年四十万两计算,按照孤在变法细则上规定股票总价为年收益二十倍计算,这就是八百万两了!”

“用这股票还债,绰绰有余了。”

听到这话,一众大臣无语了。

有人不满意道:

“殿下,您这不是强买强卖吗?”

对此,李恪十分光棍。

“如果你不满意,孤也没办法,毕竟孤是真的没钱了。”

面对李恪的光棍行为,在场官员直呼厚颜无耻。

不过所谓房谋杜断,杜如晦很快发现李恪的问题。

他也问李恪:

“殿下,您这样做,难不成是想逼各位大臣承认股票制度?”

李恪看向杜如晦,嘴角微微翘起,意味深长地说道:

“难道各位大臣之前并不想承认股票制度,想在孤变法的时候使绊子不成?”

面对李恪的质疑,杜如晦哑然。

他虽然没有特别抵触李恪的变法,但他也知道,反对李恪变法的官员大有人在。

不过这些话,他也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断然不会说出来的。

事实上,哪怕在后世,债权转股权,也是一种相当厚颜无耻的操作。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债权人愿意捏着鼻子,接受这个结果。

这就说明,这种操作有其一定道理。

毕竟,要么自己手里的债权成为坏账。

要么期待对方东山再起。

哪怕后者希望渺茫,那也比血本无归要好。

此时的众臣,也面对着这样的两难境地。

李恪贵为皇子,就算他不还钱,群臣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一边是坏账,一边是接受李恪的建议,接受股票的同时,也变相承认股票制度的存在。

一时之间,这些士族文官也陷入了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