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过府一叙

李治的战场不在突厥,在宫内!

这句话的意思,浅显又直白。

再加上之前江澄给自己的批命。

李治的心口怦怦直跳,面色发白,双手颤抖:“小江先生,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

江澄神态平静,仿佛自己只是说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我曾在明德门附近,拜读过九皇子的佳作。”

“观其字,九皇子秉性善良,是难得的宽厚仁爱之辈。”

“然其于政事上,少了一些敏锐,不如吴王;在识人方面,远逊于太子。”

江澄一席话,说的李治心中既不安,又好奇。

听到最后,却是五体投地。

因为江澄说的话,和太傅曾经对自己说的,一模一样!

江澄话锋一转:“九皇子胸中有丘壑,心中有百姓。只要初心不变,不管是在战场、还是在宫内,都能为边陲百姓谋一方和平!”

是啊!

只要心中有民生,何必非要跟着去战场才能一展雄心!

李治顿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他看着眼前孱弱的江澄,许久没有说话。

清风缓缓从二人之间穿过,带来栀子花独有的清香。

李治昨夜思考了一夜的头脑,慢慢放松下来。

脑海中灵光一闪,他看向江澄:“小江先生,您觉得皇子们可以做什么,帮助当今圣上,排忧解难?”

这是李治心中一直深藏的疑问,差不多也是太宗所有儿子的疑问。

除了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李承乾,每日被太子太傅耳提面命,学习-帝王之术外。

其余皇子只要研读诗书,学好骑射。

等到了年纪,就前往封地开府、成婚。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们的这一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

若是想在朝政上崭露头角,似乎没有什么可能。

论经济。

唐朝建朝之初,国库空空。

为了缓解朝廷发不出官员们俸禄的窘迫局面,太宗灵机一动,在各地的政府衙门设置了“捉钱令史”。

每个地区,每个衙门,都设置了九名捉钱令史。

他们的业务要求,是每人必须向朝廷借五万钱,利息四万八。

再由这些捉钱令史把手中的钱放出去,刺激民生。

三十多年的战争亏空,百姓们想要快速发展,又苦于没地方借钱。

向朝廷伸手,不是一般人还真想不出来。

但是由捉钱令史放出这个信号,便有大胆的百姓们愿意一试。

为了刺激捉钱令史的还款付息积极性,太宗还会把他们的业务纳入仕途考核。

如此一来,太宗便有了给文武百官发工资的钱,弥补国库。

而地方上的官员们,有了高额的利息收入,便多了一项营生,投入到商业运营中去。

除了经济举措,太宗也十分看重农业。

他搬出了减轻徭役赋税、不夺农时等举措,其效也在慢慢显露。

在用人、开疆扩土方面,太宗的行为,足以彪炳青史,成为后代君王的楷模。

可以说,太宗作为君主,近乎完美。

然而唐朝传到玄宗手里,便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属于大唐内部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自己人的刀剑,往往比外敌的刀捅得更深。

安史之乱后,整个大唐人口锐减,发展停滞,自此由盛转衰。

很难想象,从贞观一直延续到开元的盛世,竟因为这场内战,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想要彻底清楚祸患,何不从太宗如今的举措上下手?

比如自太宗时期建立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应当定成祖训,后世不得随意推翻。

玄宗时期,正是因为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才会怨声载道,起义不断。

而府兵制的破坏,直接导致玄宗不得不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募兵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边军不断增大,经济和实力都远超过中央军。

当地方的实力超过中央,便有了以安禄山为首的节度使,生出了叛乱的心思。

除此之外,还有樱花国、棒子国来唐学习的那波人。

若是太宗知道如今自己以礼相待的人,会在后世把独属于华夏的文明,拿去申遗。

最后还成了,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当然,最后这件事江澄没有宣之于口。

他只是断断续续把太宗的一些举措,拿出来和李治作了一番讨论分析。

从前,李治从未思考过政事。

在他看来,那是长兄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听完江澄一通分析,他第一次开始独立思考。

以前他从没有把大唐当成自己的家,他觉得上有父皇,下有能干的长兄,自己压根派不上什么用场。

即便是他有心想为父皇分忧,也从来没有找对过方向。

如今听了江澄一番话,他终于明白了那句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小江先生,今日与你一席话,真的令人茅塞顿开!”李治郑重地朝江澄行了一礼。

江澄笑着摆摆手:“言重了。”

他看了一眼天色:“不早了,要不要一起用膳?”

“好啊!”李治爽快地应下。

却在这时,俩人听到了小院门口传来一群杂乱的脚步声。

脚步声停院外,不敲门,却扯着嗓子喊道:“京兆伊办案,闲杂人等速速离开!”

“江小郎君,速速出来,我们大人请你过府叙话!”